邓小平和法拉奇
1980年8月21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118厅,邓小平在这里接受了意大利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奥莉娅娜·法拉奇的专访。法拉奇有“国际政治采访之母”之称,她的采访风格咄咄逼人,而提出的问题尖锐犀利,经常让对方难以招架。
法拉奇一坐下,便向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北京之前随处都可以看到毛主席的画像,今天我从下榻的饭店来到这里,只看到一幅,就是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那幅。我想问您,那里的毛主席画像还会保留下去吗?”
邓小平立即明白了眼前这位女记者的意图,当即斩钉截铁地回答:“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毛主席是伟大领袖,受到了亿万人的尊敬和怀念,邓小平这番话说出了中国人的心声。采访结束时,邓小平又提到毛主席,他说:“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引导我们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和将来还应该是中国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不但要把毛主席的像永远挂在天安门前,作为我们国家的象征,要把毛主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而且还要坚持毛泽东思想。”
如今外地人来到北京,只要有空都会去天安门广场游览并拍照留念。在国人心目中,天安门有着崇高的地位,尤其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毛主席画像总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仿佛他老人家永远没有离开我们。
北京天安门城楼
天安门城楼上挂毛主席画像也是在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正如一些人评价得那样,“毛主席肖像不但应当表现出我们党的领袖对人民群众的无限热爱,对人民群众改天换地、创造历史力量的坚信,对国泰民安、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期望,表现出伟大领袖博大胸怀和英明睿智的风采,还应当是既凝聚着共产党人在以往岁月中艰苦斗争的顽强精神,又凝聚着全党全国人民开创历史新篇章的胜利的喜悦和自豪,凝聚着全党全国人民对领导他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领袖的热爱。”
有这样一个现象,无论你站在天安门城楼前哪个位置观看毛主席画像,会发现画像中毛主席的眼睛始终在注视着你。出现这种现象原因也很简单,这幅巨型毛主席画像是一幅平面画像,其双眼平视前方。如果绘画者的水平还行,能够准备画出人物的神态,就很容易呈现这种效果。
不过,天安门毛主席画像最开始并不是如今大家看到的这幅,也不是天天挂的。不仅如此,天安门城楼上曾挂了一幅毛主席的侧面像,结果引起了北京群众的不满,大家纷纷提意见要求更换。那么,天安门城楼上的挂毛主席画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里面又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切要从北平解放说起。1949年1月22日,傅作义在《关于北平和平解放问题的协议书》上签字,千年古都北平得以和平解放。当年2月12日,这天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中共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集会,庆祝北平和平解放。
天安门城楼上首次挂上毛主席画像
当天有20万北京群众涌入天安门广场,人民惊喜地发现天安门城楼上首次挂上了中共领导人的画像。当时除了毛主席画像外,还有朱德、林彪、聂荣臻和叶剑英。天安门城楼上第一次挂上如此多人的画像,这是历史上首次,也是唯一一次。
庆祝活动结束后,这5幅画像立即被撤走,天安门城楼又恢复了之前的面貌。然而,短短5个多月后,天安门城楼上又挂上了毛主席画像。1949年7月7日,为了纪念抗战全面爆发12周年,天安门广场再次举行了盛大集会。
这一次天安门城楼上只挂着毛主席和朱德的画像,两位伟人画像之间还挂着一颗巨大的红五角星,这是天安门城楼上唯一一次同时挂上两个人的画像。也是这一天,毛主席首次登上了天安门城楼。面对20万群众异常高涨的情绪,毛主席也跟随大家一起高喊“中国人民万岁”,这预示着新中国将呼之欲出。
开国大典举行前,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和李维汉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据当年天安门城楼装饰设计、参与者张目老人说:“当时只有20天的准备时间,那时的天安门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才把杂草清走,然后安灯笼、竖旗杆、搭观礼台。准备好之后,周总理来检查,结果红绸子卷在滑轮上了,只好人爬上去拿下来。后来改成电动的。”
开国大典时的天安门城楼
在修葺天安门城楼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重新绘制一幅毛主席画像挂上,而这项任务落在了中央美术学院年轻教员周令钊身上。周令钊接到这项任务时,距离开国大典仅20多天时间。
之所以要挂毛主席画像,开国大典委员会是这样认为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血肉铺就了新中国诞生的道路,胜利来之不易。这是可喜可贺、普天同庆的盛事。举行盛大的庆典,要庄严、隆重、热烈、喜庆,大典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主题。人民的心中有一杆秤,没有共产党和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悬挂毛主席像正是人们的愿望。”
开国大典这幅毛主席画像尺寸如下:高6.4米、宽5米、加上相框总重达1.5吨。时间紧,任务重。周令钊带着新婚妻子陈若菊、学生等人立即来到天安门城楼,在东侧临时搭建的大型画架上开始绘制。这一绘制就是十几天时间,当聂荣臻来到现场检查后,连连称赞:“像,非常像!”
聂荣臻的评价让周令钊吃了一颗定心丸。不过,聂荣臻在离开时对画像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画中主席的风纪扣最好还是系上。这个版本的毛主席画像头戴八角帽,脸部稍侧,目光仰视,微带笑容,显示出高瞻远瞩的伟大领袖气质。
摄影师给毛主席拍照
画像是根据新闻摄影局的郑景康于1945年6月在延安拍摄的毛主席照片,这张照片拍摄冲洗出来后成为解放区最流行的一张照片,而且还是毛主席亲自选定的。为了开国大典这幅毛主席画像,周恩来多次指示摄影记者为毛主席拍几幅正面照片。照片冲洗出来后,秘书送给毛主席本人来挑选。
毛主席说:“我不喜欢一本正经的标准像,如果如果天安门上一定要悬挂我的像,最好从那些随随便便拍下的照片中选一张。因为随意拍的照片比这样的照片自然。”周恩来得知毛主席的意见后,又派人送来几张战争年代的毛主席照片,于是就选择了郑景康拍摄的那张照片。
绘制画像收工后,周令钊长舒一口气,可他没想到很快周恩来又提出了一个修改要求。原来,周恩来在检查天安门城楼时,发现毛主席画像下方的“为人民服务”这一行字跟画像不太协调,从远处看因字太小又看不清。周恩来的意见是“马上改”,这是一个紧急任务,因为第二天就是开国大典。
周令钊连夜赶回天安门城楼,终于赶在天亮前完成修改任务。多年之后,周令钊回忆这段经历时,依旧是激动万分,他说:“我把‘为人民服务’几个小字先抹去,然后补上与衣服同色的颜料,使之看起来‘天衣无缝’。由于画太大,梯子又小,我只能改完一部分,下来再上去,如此反复多次,终于大功告成。收工时,天已大亮,此时距开国大典就剩几个小时。”
毛主席
这幅精心绘制的毛主席也没有挂多久,开国大典结束后便被取下。事实上,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画像并不是一成不变,前后出现了八个版本,而且起初也不是常年挂着,而是在重大节假日才会挂上。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莫斯科签订。消息公开后,10多万北京各界群众齐聚天安门广场,庆祝这一重要时刻。在国内外的报道中,人们看到了游行的人群中有巨型的毛主席和斯大林的画像。
不少人认为,画像中的斯大林身穿元帅服,而毛主席则穿一身中山装,非常朴素,这跟毛主席身份不匹配。群众的意见很快传到中央高层,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乔木了解情况后,联想到马上就到五一劳动节了,如果再挂上之前那幅毛主席画像不太合适,就提议重新绘制一幅。
胡乔木的提议很快被采纳,不久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的辛莽接到胡乔木邀请来到中南海,接受绘制天安门毛主席巨型画像的任务。辛莽,1916年出生于广东省合浦县。1935年,19岁的辛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当时延安是革命圣地,全国很多进步人士都渴望去延安。辛莽历经艰辛,终于于1938年来到延安并进入陕北公学,当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毛主席在延安抗大发表演讲
为何辛莽没进入抗大学习呢?由于抗大已经无法满足涌入延安的爱国青年,在这个背景下中共中央决定创办陕北公学,于1937年11月1日举行了开学典礼。辛莽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一年后进入延安鲁艺美术系学习,之后又到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担任教员。
新中国成立后,辛莽出任北京人民美术工作室副主任。对于接到绘制天安门毛主席画像的任务,辛莽既兴奋又颇为紧张,他深知这幅画像的重要意义。根据中央的要求,辛莽立即从所有公开的毛主席照片中筛选出一张,然后以此为模板进行绘制。
辛莽筛选了很久,最终选择了一张毛主席免冠、双眼略微朝上看的半侧面照片。照片选定后,辛莽因缺乏巨型人物肖像绘制的经验,他便找来了左辉、张松鹤等人协助。绘制开始后,左辉、张松鹤等人站在脚手架上绘制,辛莽把握大方向。
绘制过程很顺利,但这幅毛主席画像挂上后却出现了意外情况。盛大的“五一”劳动节结束后,有很多北京市民看到这幅毛主席画像后表达了不满情绪,“为何画像中毛主席只画了一只耳朵,而且眼睛向上,这与伟大领袖的形象也不太吻合。”
辛莽主持绘制的毛主席画像
听了群众要求撤下的意见后,中央同意了并决定在当年国庆节前重新绘制一幅画像,还是交给辛莽来负责。时任中央新闻总署副署长兼新闻摄影局局长萨空了专门负责协调此事,他先是找来摄影处副处长陈正青:“建国快一年了,毛主席还没有一幅庄严的免冠标准像,这怎么能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挑选,摄影处陈石林承担这项任务。陈石林把建国一年多以来所有记者拍摄的毛主席照片全部找了出来,一张又一张地看,最终选中了1950年9月毛主席接见几名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的合影。
照片选定后,陈石林对其进行了修改,他后来回忆说:“这张合影中,毛主席半侧面,目光有神,神态庄重。选定照片后我马上全身心投入到制作中,先将照片中的毛主席像从第三个纽扣起单独剪下来放大,为了改变背景幕布影调太深的问题,放大时,我选用不同反差的相纸,通过遮挡技法仔细处理,然后制作出10多张不同反差和深浅的12英寸照片。接着,我对照片进行了面部、头部等处的加工修整,该去掉的地方全部处理掉,最后翻拍成底片,再放大成照片。仅仅两天时间,就制作出了毛主席标准像,照片中的毛主席神采奕奕,面带微笑,合体的中山装衬托出他的自信和坚毅。”
这张照片修改做好后,毛主席非常满意,他自己就印了50多张。鉴于之前一幅画像引起了争议,这次辛莽更为慎重,在充分研究后根据这张照片绘制一幅毛主席正面画像,于当年国庆节悬挂于天安门城楼上。
辛莽绘制的毛主席画像
辛莽创作的这幅毛主席画像没有身穿戎装,以崭新的面貌崭新在人民群众的面前,他特别注重毛主席眉宇和眼神的表现,重点突出他慈祥和善,也表现了他性格中敏锐、机智和洞察一切的一面。
这幅画像挂上后群众反映颇好,一直使用到1952年5月1日。1952年国庆节,第六个版本的毛主席画像挂上的天安门城楼。从1956年以后,重大节日时天安门城楼上都会挂毛主席画像,而且还在天安门广场北端东西两侧树立革命导师的画像:
“五一”劳动节是这样安排的,天安门城楼挂毛主席画像,天安门广场东侧摆放马克思、恩克斯画像,西侧摆放列宁、斯大林画像;国庆节除了保持“五一”劳动节的布置外,还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侧正中位置上增加孙中山的画像,与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相对。
不过,这些画像挂的时间是有时间限制的,重大节日前后一周时间,这种做法一直持续了1966年。从1966年8月,中央决定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画像天天挂,每年国庆节前更换一幅新的。
1967年10月1日,第八个版本的毛主席画像挂在天安门城楼上,这幅画像的版本一直使用至今,他出自北京市美术公司王国栋之手。也是从这时开始,领袖肖像组宣告正式成立,并在天安门城楼后方院子里设置了专门的毛主席画像画室。
王国栋
王国栋对毛主席画像的形神把握准确,色彩运用也非常到位,加上领袖画像还需要具有平、光、亮等特点,其绘画难度确实很大。王国栋不止一次告诉自己的徒弟们,“毛主席的画像很大,主席的泪囊、鼻唇沟、面部肌肉、暗部发际等细节都要处理得非常细致,这些都是表现领袖形象的关键部位。”
每当王国栋绘制毛主席画像时,他都会让徒弟们站在一旁观看,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77年退休,之后则让徒弟葛小光来担任绘制工作,一直持续到现今。邢秋成是王国栋的徒弟,他也是领袖肖像组成员之一。
据邢秋成回忆,王国栋为了绘制好毛主席画像费尽了心思,他以毛主席半侧面、双眼平视的照片为摹本,“在慈祥和善的同时还表现出主席性格中敏锐、机智和洞察一切的层面,他还通过中西结合的方法,使毛主席像愈益显示出领袖的风度和神采。”
这幅毛主席画像除了前面提到的高6.4米、宽5米、加上相框总重达1.5吨这一组数据外,画像中毛主席的嘴长近1米,鼻高0.85米,眼睛长0.6米。这是在全国、全亚洲甚至在东半球也是最大的手工绘制的肖像。
天安门城楼上更换毛主席画像
如今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常年挂在那里,尽管颜料、材质等都有很大改善,可每年国庆节前夕依旧更换一幅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