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4月22日,中国现代妇产科的主要开拓者林巧稚在北京逝世,弥留之际,她像是又回到了手术台前,嘴里喊着:“产钳,拿产钳。”
一旁的护士赶紧给她递过去,她紧紧地握在手里,几分钟后,她说:“真好,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这是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
林巧稚是我国著名的妇科医生,从医期间她一共接生了5万名新生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此外,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和新生儿溶血症等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领域的泰斗。
林巧稚
从求学到从医,从坚信上帝到坚信共产党,在林巧稚人生每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命运都非常戏剧性的将她指引到了正确的方向。
1901年12月23日,林巧稚在厦门鼓浪屿出生了,她是林家的第三个女儿,父亲为她取名“巧稚”寓意她一生灵巧而天真。
5岁的时候,母亲患妇科肿瘤病故,亲人的去世给了她很大的打击,从此立志学医治病救人在她幼小的心里埋下了种子。
考场风波,收获意外之喜
1921年,林巧稚从厦门女子师范学校毕业了,受英国教师凌姑娘的鼓励,她打算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
协和医学院具有世界一流的医学教育水准,在校完成八年学业者,除了能拿到协和的毕业证书外,还能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
同时,这所学校录取的条件也是极为严苛的,就拿林巧稚参加的那场考试来说,总共有150名考生,只有25个录取的名额,其中女生只录了5个人,这是相当低的比例了。
林巧稚能杀出重围,成功上岸,除了她本身有相当硬的专业知识外,在考场发生了一件特别戏剧性的事件给她加了分。
那是一个夏天,正值酷暑,天气非常的炎热,树上的知了在窗外一声接着一声的吱吱叫,坐在考场里的同学一边擦汗一边认真的答题,额头不断的往外冒汗水,握笔的手却也不敢松懈,监考老师也有些许的烦闷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想寻求一丝凉意。
突然,与林巧稚一同前来考试的余琼英因为中暑晕倒了,看到这一幕的同学很多,但是毫不犹豫放下笔去救人的却只有林巧稚和另一位同学,她们二人合力把余琼英抬到阴凉处,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做了一系列的急救措施,仅用了十来分钟便处理完了这一起突发事件。
同学救下来了,但是当她们收拾好回到考场时,考试时间却所剩无几了,林巧稚没有答完试卷,而这场考试恰好是她擅长的英语。
她很遗憾但是却不后悔,虽然与协和失之交臂了,但她很快就做好了再来一年的准备。
当她在房间里埋头苦读的时候,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了她的家里,令她大吃一惊。原来是监考老师就林巧稚考场救人的事件写了一份报告,提交给了校方。
阅卷老师把林巧稚其他科目的分数判了出来,各科成绩都不低,而且林巧稚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对在协和的学习至关重要。
此外,林巧稚考场救人,能够沉着应对,冷静有序,这是当医生必不可缺的素养。经校领导综合考量,决定破格录取林巧稚,1921年9月19日,林巧稚正式成为一名协和人。
雪夜临危受命
成功入学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为了培养最优秀的医生,协和医学院采用了残酷的淘汰制,学校每门功课75分为及格线,若有一门不及格就要留级,若两门不及格就要退学了。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了不被淘汰掉,林巧稚每晚都在寝室挑灯夜读。三年后,预科学习结束,只有19个人升入本科,女生更少只有3个人,林巧稚是其中的一个。
实习期间,她见识到了当下妇产科的落后,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高得惊人,而致死的原因竟然都是一些完全可以避免的产褥热和破伤风。
这段实习结束后,林巧稚决定成为一名产科医生,为落后的妇产科普及现代医学。
1929年6月,林巧稚从协和医学院毕业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她拿到了每年只授予一人的荣誉----文海奖。同时协和医院给她抛了橄榄枝,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她成为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
刚入职场的林巧稚并不是挑大梁的主治医师,而是一名助理住院医师。一次平安夜,北京城里大雪纷飞,总住院医师生病了,外籍医生们也都休假过节去了,病房里只剩下林巧稚一个医生。
深夜时分,急诊来了一位产科急症患者,林巧稚迅速地为患者做了检查,发现患者的腹腔已经积血,需要马上进行手术,但是妇产科主任却因大雪无法及时赶到。
人命关天的时刻,林巧稚在请示了科主任之后,果断的通知手术室,准备手术,这场手术由她主刀。
站上了手术台,她冷静片刻后,划开了患者的下腹,这是一例典型的输卵管妊娠,患者左边的输卵管已经破裂。她手脚麻利地切除破裂的输卵管,然后清创、整理、缝合、包扎。
一系列步骤操作完毕后,病人血压回升,体温回升,成功脱离了险境。这是林巧稚第一次独立完成手术,并且完成得非常出色,这给她的职业生涯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使她提前3个月由助理医生晋升为住院医生。
刚才的病人是邓颖超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协和医院,征为军用,不再接受病人,门诊被迫关门,医生们纷纷逃亡他乡,林巧稚离开协和之后,在北平的胡同里开了一家诊所,依旧治病救人,若遇上穷苦的病患,她不仅不挣钱,往往还贴钱给他们。
打跑了日本人之后,协和医院在1948年5月重新开门,林巧稚关掉了诊所,回到协和担任妇产科主任。
内战的时候,在京的知识分子都在考虑留下还是离开,而林巧稚却两耳不闻窗外事,只关心自己的病人,不关心政治。蒋介石的保健医生卢致德曾给林巧稚写信,希望能把她争取过来,但是却没有得到回信。
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林巧稚收到一个请柬,是新中国给她的邀请函,希望她参加庆典。登上天安门观看开国大典是多么光荣的一件事啊,但是林巧稚不为所动,她说:“我一个医生去了能干什么,医院的病人更需要我。”
有次她在坐诊的时候,进来两个穿着朴素的女人,挂的却是她的专家号,俩人一坐下来林巧稚就说:
“以后再来看病,别挂专家号了,我也看普通门诊,挂普通号就行,一样的,就是需要多等一会。”
对面的女人客气地点头回答道:“好的,好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专家号比普通号贵10倍,林巧稚总是想给病人省些钱。
送走病人之后,一旁的护士问她:“您知道刚才来看病的是谁吗?”林巧稚不关心地摇了摇头,因为对于她而言,不管是谁,只要来看病都一视同仁。
护士说:“刚才来的是周恩来总理的夫人。”林巧稚赶紧翻开了病历本,上面写着:邓颖超。
总理夫人朴素亲切的形象给林巧稚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不久后,她接到中南海怀仁堂的会议通知,一向不关心政治的她,这一次却有所改变,她应邀前去,因为这个会议是周恩来主持的,她想亲眼看看总理是个什么样的人。
会议开始后,周总理在台上神采飘逸,风度翩翩,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扫过全场仿佛在和每一个人交流,周总理讲话有条不紊,富有逻辑且幽默风趣,打动了林巧稚,也改变了她对政党的偏见。
从前她以为政党都是一个样,无非是一些权力之争,但是从认识周总理开始,她也渐渐地开始关注外界的变化,比如新政府在一夜之间关闭了北京224家妓院,身为妇产科医生,她见过太多身患梅毒和性病的女人,关闭了妓院,她由衷的高兴。
北京发生鼠疫后,新政府显示出了极强的动员组织能力,北京大大小小的医院都投入到防疫中,防疫工作能够快速地落实,林巧稚感受到了共产党与以往的执政党不同,是真正为人民谋幸福的好政党。
从此她彻底对共产党改观了,还写了一篇文章《打开协和窗户看祖国》,她的信仰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以前她信仰基督教,信上帝,现在她信仰共产党,她要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她不再逃避政治,开始积极地参与国家有关医学的项目中。
1960年,在一次与周恩来的私人聚会中,林巧稚说出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愿望,她想加入中国共产党。可是周恩来却说:
“党是相信你的,你所做的一切党都看在眼里,入不入党都不会改变党对你的看法,其实,你留在党外还能起到在党内起不到的作用,党相信你一定是坚信共产党的。”
林巧稚听了这番话,她如释重负说:
“我的思想包袱总算放下了,今后剩下的问题就是怎样做好我自己的工作了。”
在林巧稚从医的54年间,一共接生了5万余名婴儿,被人们亲切的称为“东方圣母”,但是她却终身未嫁,一生都奉献给了医学,许多父母为了纪念她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念林、敬林、怀林...”其中袁隆平也是她亲手接生的。
1980年,林巧稚患脑血栓住院了,缠绵病榻的3年间,她笔耕不辍,参与了《妇科肿瘤》的编写,50万余字浓缩了林巧稚毕生对妇科肿瘤的研究,也是她为医学事业尽的最后一份力。
在她去世多年后,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73岁的老太太在求诊时,拿出了自家长辈的病历复印件,经确认,这份病历是69年前林巧稚亲手所写,一经亮出很快就在网络上流传开来。
病历上的字迹十分工整,方方正正,一丝不苟,还是中英文对照的,整份病历看下去一目了然,简明扼要,句句都是重点。
这样的高颜值病历,林巧稚一生总共写了多少份已经无从考究,但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名医者从业几十年,医者仁心济世报国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