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主任有话说
年轻的时候我们企图和他人在学历、工作、资产等看得见的地方拉开差距,希望自己到达更高阶层。以为更高阶层的幸福快乐就会更多。可是很快就会发现,幸福快乐不仅仅取决于阶层,甚至有时候和阶层无关。每个阶层都没法逃避的那些共有的东西才是值得去在意和追寻的。这篇文章帮助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人这一生值得在意和追寻的。
如果我们懂得什么才是值得在意和追寻的,就知道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塑造什么样的生命底色,才有利于他拥有幸福的人生。
当下很多父母常常用自己的眼界和思维推动孩子爬那些看得见的阶层,而忽略家庭环境给孩子塑造的生命底色。真是得不偿失。
马主任:家长们口中的“妇女主任”马迪,尹建莉父母学堂金牌讲师。
如果有个智者告诉我们,在这一生中:
哪些是最珍贵的,值得你用心守护,
哪些是不必在意的,不要过于执着,
哪些时刻当时只道是平常,若干年后却成为珍贵的记忆,你要用心体会当下
……
在我们的人生鼓起风帆、即将起航时,如果有这样一个智者,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真相,我们该是多么的幸运,也许可以活得更加智慧、从容。
很幸运,我们现在就可以听到这些忠告。
只不过,说出这些真相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部纪录片里20个如你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
他们所说的,不是书本上的箴言,而是用他们大半生的经历领悟到的人生真谛。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该认真聆听,这些即将走到人生边上的人,对人生的领悟。
1965年的一天,伦敦动物园里来了20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看北极熊、做游戏,天真活泼,笑容灿烂。
这些孩子还没有意识到,此后的几十年,每隔七年,他们的生活将会被录像机记录下来,公诸世人。
他们迥异的人生,也将由这部堪称伟大的纪录片——《人生七年》奇妙地连接在一起。
这些孩子中,有读私立学校的富孩子,有寄养在儿童之家的穷孩子。导演迈克尔想知道,阶层的不同,是否会决定他们人生的走向。
答案看起来显而易见。
在他们来到人世间的第七个年头,阶层的分化就已经在这些懵懂天真的孩子身上显现出来。
7岁的约翰对未来十几年的人生道路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划:
“我从这所学校毕业后,要去克里特科特预备小学,如果能通过考试,我要去威斯敏斯特寄宿学校,然后我要去剑桥圣三一学院。”
他的同学们,日常读物是《金融时报》《观察家》和《泰晤士报》,课程之一是学习用拉丁文唱歌。
与此同时,生活在儿童之家的7岁的保罗则一脸懵懂地问:“什么是大学?”
伦敦东区的托尼则把上学看作一件非常无奈的事情,他们在学校的主要活动就是捣乱和打架。
时光荏苒,转眼间,这些孩子14岁了,21岁了,28岁了,35岁了,一切都按照导演的预设在进行。
那些伦敦东区的穷孩子们,基本没有读大学,大多在十几岁时就完成了结婚生子的大事,又有很多在30多岁时离婚。
他们找到的工作,有的是出租车司机,有的是建筑工人,有的是图书管理员,有的是冷冻厂工人。
那些读《金融时报》、上私立学校的的孩子,也大多按照早早设定好的路线展开人生: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好的大学。然后是体面的工作、优裕的生活、优秀的爱人。
泾渭分明的阶层决定了泾渭分明的人生。
看起来确实如此。
然而,时间继续流逝,这些孩子来到了人生的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人们发现,有些事情慢慢地不一样了。
如果说,人生的上半场,所谓的成功可以用考试成绩、社会地位、金钱财富这些数字、标准量化,我们会觉得,成功=幸福。
但是,到了人生的下半场,幸福不再仅仅被世俗的成功所定义。
人到中年,生活基本上已经稳定下来。即使是蓝领工人,基本也是衣食无忧,生活上没有太大压力。
两个阶层的人们,关注的东西渐渐有了更多的重合。
回顾大半生,所谓的幸福,不同阶层的人也有了更多相同的理解。
历经时间的冲刷,生活的本质渐渐显现出来,这时所看重的东西,可能才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比如,健康。
比如,家人
比如,热爱的事业
你也许会说,这些都是老生常谈,没有新意。
但是,当我们发现,这些不同阶层、不同境遇、不同性格的人,让他们感到幸福、倍感珍贵的东西是那么高度相似时,也许这里面就蕴藏着人生的真相,值得我们仔细聆听、认真思考。
关于健康。
尼克是农场主的儿子,也是纪录片中唯一个跨越阶层的人。
42岁的尼克,已经是大学正教授了,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虽然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但是和新一任妻子感情很好,他们一起走过了将近20年的岁月。
看起来,他似乎是人生赢家,但镜头前的尼克心情很低落:我已经不再想长远的生活了,只能想想近期的生活。
尼克患了喉癌,这让他的身体倍受折磨。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
镜头外的导演迈克尔问他:“你对此感到担心吗?”
尼克手扶额头,陷入沉思:“我不为自己担心,有点为他们(家人)担心。”
尼克的段落就此翻篇,谁都不知道,七年之后,70岁的他是否还能出现在镜头前。
40多岁时,屏幕上的这些人还是身姿矫健、活力满满的壮年人,但你会发现,进入50多岁后,很多人开始显出老态,到了60多岁,无论如何,每个人看上去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人了。
当被问及“未来有什么让你担心的吗?”
布鲁斯的回答是:“和衰老相关的退化和障碍性病症,这些让我充满恐惧。”
是的,63岁的他们,不得不面对逐渐老去的事实,不得不关注血脂、糖尿病、动脉硬化、风湿性关节炎……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不管你的事业多么成功,不管你有多少钱,处于什么阶层,身体健康,活得久、活得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底牌。
这是最浅显的道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事情——健康是1;没有健康,所有的都是0。
好好活着,这是最朴实的真相,也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关于家人。
导演迈克尔问63岁的约翰(就是那个早早对自己的人生有规划、后来成为律师的男孩):“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约翰说:“我的妻子、家人和朋友,我的家。如果还可以选一样,那就是我的宠物。”
这个“最重要”名单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他的妻子。
他不是个例。
看过片中十几个人生,你会发现,很多人幸福的最大来源,是他们的伴侣。这部纪录片中,凡有伴侣的人,无一不对自己的伴侣感到满意。
托尼做了一辈子出租车司机,从世俗的角度看,不能用成功来形容他的事业。
但是,他有一个爱他的妻子,这让他的生活变得幸福。
当被问及如何形容婚后的生活,托尼和妻子都同意用这个词来形容:稳固(solid)。
托尼说:“我们一起经历了很多,不过谁不是呢?”
我发现,当导演问片中的伴侣:你们的婚姻怎么样?
很多夫妻都是相视会心一笑,那个笑,只有他们自己才懂。
好像有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说起,几十年携手走来,总有几次想把对方掐死的冲动,但回头看,总体是很满意的。
安德鲁和简是很典型的一对。
导演问:“你们是怎么解决争吵的呢?”
安德鲁说:“简总是对的。”
两个人都笑起来。简说:“那样就好了。”
简补充说:他(安德鲁)的决定总是非常坚决,我则不然,所以当我左右为难时,他能帮我做出决定,这对我是很好的补充。
这个小片段不过几十秒,仔细观察夫妻两人的微表情,他们对视的眼神、充满爱意的笑容,让屏幕外的我们也感到了满满的幸福。
好的伴侣,还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好。
保罗在儿童之家长大,严苛的环境造就了他害羞、不自信的性格。
但他说:“我很幸运遇到我的妻子,她对我的人生的影响令人难以置信。她让我看到了事物积极的一面,而不是消极的一面。”
对另一半充满感恩之心,也是这些人的共同之处。
然而,他们之中很多人的婚姻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完美,也曾经有过失败的婚姻——不管是哪个阶层。
也许,在我们年轻时,还不理解婚姻的本质是什么,不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能做的,就是有勇气结束,有勇气等待,也有勇气重新开始。
他们用勇气和耐心等到了自己的幸福。
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作“重要他人”。
所谓重要他人,就是对你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除了伴侣,还有孩子、父母、手足。
这也是一个人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它会让人感到幸福,感到爱与被爱。
身患癌症的尼克回首他的一生:“我一生中感到纯粹喜悦的一刻,就是将刚出生的儿子抱到怀里的那一刻。我从没感到如此乐观。纯粹地,不再担心任何事情。”
安德鲁说:“我觉得最重要的事,是我们有了两个孩子。”
还有父母。
我发现,谈到去世的家人,尤其是父母时,片中的每个人都很动容。
即便父母已去世多年,一提到爸爸和妈妈,他们内心的情感闸门一下子会被打开。
父母之爱,一生都不会忘记。
无论多老,在父母面前,即便只是提到他们,我们仍是个孩子。
所以,我们的家人,我们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是让我们感到幸福的真相之一。别因为追求成功,而忽略了和家人的相处。
就像安德鲁在他63岁时所说:
“回首过去,我希望能更多地陪伴家人,而不是过于关注工作。人们在年轻的时候为事业打拼时,把时间花在办公室似乎非常重要,但是相对于整个人生来说,或许陪家人玩耍或者运动可能更加重要。”
关于热爱。
21岁时,林恩成为伦敦东区一个移动图书馆的儿童图书管理员。
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此后一生,她一直在做与之相关的工作,直到50多岁时去世。
林恩说:“让孩子们知道书籍的美,看着他们翻开书页时的表情,那种感觉非常棒。”
导演问50多岁的林恩:“你不断地在图书馆里换工作,值得吗?”
林恩深深地、确定地点头:“是的,非常值得。”
她非常满意她的生活方式。
布鲁斯毕业于牛津大学,却出人意料地当了一名基础教育的数学老师。
这一教,就是30多年,中间,他还去孟加拉当过一段时间的志愿者,教当地孩子学数学。
为什么?这并不是牛津大学毕业生的常规出路。
时光倒退回50年前,14岁的布鲁斯说:“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帮助别人。”
63岁的布鲁斯说:“教学给了我最大的成就感。”
原因就在这里——他非常热爱并享受他正在做的事。
这让他感到幸福,感到满满的成就感。
在大学教书的尼克也非常享受站在讲台上的感觉。
他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有教书育人的冲动,我天生有这种热情,我只是想去做,我认为自己会做得很好。和学生在一起感觉非常棒。”
纵观片中这十几个人,你会发现,无论是哪个阶层,他们大多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工作之余,他们还享受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排练话剧、组建乐团、当个龙套演员。
生活不只是索取,还有分享和奉献。
当我们找到自己的天命、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帮助到更多的人,投入其中,享受其中,这就是幸福的真相之一吧。
时间回到1965年,穷孩子和富孩子一起在动物园里嬉戏玩耍,上帝视角的观众们都心知肚明,在人生的赛道上,富孩子已经开始起跑了,把穷孩子甩到了后面。
人们有所期待,希望时间能证明:阶层决定了人的一生,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成功。
然而,时间给出了另一份答案。
人们发现,人生原来并不像一条铁轨、一条赛道,只有一条成功的路径,只有一个成功的终点。
也许一开始,人们是在一条赛道上奔跑,你追我赶,有的超前,有的落后,但是渐渐地,单一的赛道淡去了,面前呈现出万千条路径,遍布着森林、山川、河流。
有人跑进了森林,有人开始攀爬高山,有人则在小溪边驻足,在草地上徜徉。
原来,人生不是比赛,不是马拉松,世俗的成功不是唯一的终点。
生活的路有千千万万条。
过程本身就是意义。
人生,就是一次选择之旅,指南针就是心中所爱——对自己的爱、对家人的爱、对生活的爱。
时间也最终证明了,不管哪个阶层,不管贫富,人们的幸福感最终都由这几样东西决定:健康,家人,热爱的事业。
如果你拥有,请感恩。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请身体力行,让他看到,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
这部纪录片让我感触颇多,还想多说几句:
非常推荐大家看看这部纪录片《人生七年》。即便你没有时间看完全部,也可以直接看最新的一集《63UP》。
我只想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看这部纪录片的感受:
惊心动魄。
当一个人儿童、少年、青年、成年、及至步入老年的样子,在几十分钟之内在你的面前一一展现,好像人的一生就浓缩在这短短的几十分钟内,那种感觉,有对生命的敬畏,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惊心动魄。
我们以为一生很漫长,一天又一天,我们和昨天一样,和前天一样,和大前天一样,没有什么变化,当我们蓦然回首,几十年已经走过,当年的稚龄孩童一下子已经垂垂老矣。
时间流逝得悄无声息又惊心动魄。
看别人,是这样。
看自己,却无知无觉,觉得可以一天又一天地过下去,日子长得没有尽头。
如果你还没有完全被日复一日淹没,不如,借这部纪录片,跳出时间之外,跳出循规蹈矩的生活,反观一下自己的人生——
你的人生,走过了哪些道路,你要如何继续走下去?
当你白发苍苍、垂垂老矣,你会怎样回顾你的一生?
是圆满?是遗憾?是心有不甘,是了无遗憾?
你会以怎样的心态对后辈讲述你的人生故事?
——凌想
作者介绍
凌想,橙子妈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出版人。帮助千万父母构建更好的亲子关系。微信公众号:“凌想亲子心理(lingxiang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