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剑》是当代作家金庸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发表于1956年,收录在《金庸作品集》中。《碧血剑》的主线故事是明末被冤杀的大将袁崇焕之子袁承志及其师门华山派义助闯王,夺取大明江山所引起的一系列江湖恩怨。------头条百科
《碧血剑》小说主题丰富深刻,包含对国仇家恨的痛心疾首与异族入侵的反抗,师徒与两性之间情感的激励与纠结,特别是主角人物往往陷于两难,难以抉择,自始自终陷于矛盾,不知情感归属何处?“正”与“邪”往往在一念之间难以区隔,如何区辨?有志难伸大叹不如归去的悲愤之情等,《碧血剑》透过揭露人伦情感中的寄托褒扬善良的美德,颂扬侠义的情操,藉此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对于端正人心颇有潜移默化之功。
金庸《碧血剑》中的“仁”,具体呈现即是对群众与家国之爱,在在展现出金庸武侠创作中对人世的热情中,将传承自儒家中心文化的“仁”、“义”发扬展现。这样的发扬展现,金庸常运用儒家精神中的“仁”与“礼”等伦理思想作为发端,强调小说中主角对社会应负起之责任。同时亦在深刻了解不可为而为之后,一旦仍旧无法力挽狂澜下,选择暂时脱离世间的纷扰,明哲保身以待有为之日来临,从而藉以完成内心的想望。
袁承志身上多的仁义观
金庸《碧血剑》这部小说,主要描述袁承志学武,支持协助闯军李自成,立志杀昏君、除鞑子为报父仇。袁承志初入江湖,走马看花,所见所闻,甚觉新鲜,“一路行来,见百姓人人衣服褴褛,饿得面黄肌瘦。行出百余里,见数十名百姓在山间挖掘树根而食。他身边有师父留下的银两,却也无处可买食物,只得施展武功,捕捉鸟兽为食。又行数十里,见倒毙的饥民不绝于途,甚感凄恻。”
《碧血剑》的人物活动,是在明朝末年纷争的历史背景下,书中的江湖群雄是反明朝的腐败、抵抗异族的入侵,既言官府的腐败,又述民间的疾苦,在群雄的簇拥下,承志成为南北直隶、鲁、豫、浙、闽、赣七省草莽羣豪的大统领,带领各路英雄豪杰,大破满州鞑子于锦阳关:
千余名清兵挤在山道之中,虽然勇悍,但难以结阵为战。敌人冲到身前,弓 箭也用不上了,为羣雄四面八方的围上攻打,不到一个时辰,已尽数就歼。 清军统帅阿巴泰得报前锋在锦阳关中伏覆没,当即率兵退回青州。这一役虽 没杀了阿巴泰,但聚歼清军一千余人,实是十余年来从所未有的大胜,羣雄 在锦阳关前大叫大跳,欢呼若狂。袁承志瞧着金蛇剑上的点点血迹,心想: “此剑今日杀了不少鞑子兵,才不枉了这剑身上的隐隐碧血!”
碧血剑电视剧
金蛇剑在手中,透过袁承志指挥而牛刀小试,虽没带兵作战的经验,却顺着地利之便以及群雄的里应外合,顺利地驱逐外敌而大获全胜。之后亦进一步要刺杀皇太极与崇祯皇帝,以报父仇,文本中随处几见例子:
……只见两名侍卫走上前来,换去御座前桌上的巨烛,烛光一明一暗之际, 袁承志心想:“再不动手,更待何时?”左掌提起,猛力击落,喀喇喇一 声响,殿顶已断了两根橼子,他随着瓦片泥尘,跃下殿来,右足踏上龙案, 金蛇剑疾向皇太极胸口刺去。……
另闯王亦率军攻城,众人知承志要去刺杀崇祯,都随同入宫。承志挂念阿 九,欲单独前往,不料却大吃一惊,因崇祯竟对自己亲生女儿下毒手,已将其左臂砍落,且崇祯虽在太监的搀扶下仓皇逃去,却也难逃被杀的厄运:
袁承志大怒,喝道:“你这狠心毒辣的昏君,竟甚么人都杀,既害我父亲, 又杀你自己女儿。我今日取你性命!”……王承恩等数名太监扶起崇祯, 下殿趋出。……袁承志转念一想,城破在即,料来崇祯也逃不了性命,虽 非亲自手刃,父仇总是报了,也免得伤阿九之心,当下点头道:“好!” 阿九心中一宽,又晕了过去。
袁承志刺杀皇太极与崇祯的使命,以天下苍生为重的胸襟,既是顺乎时代潮流及天下百姓的民意,金庸笔下的描述与表达正是呈现这样的主题意识。袁承志报父仇之复仇观点,是以君臣之义凌驾于父子亲情关系,为不轻易杀人之儒侠必须相当类似,但却又从崇祯伤害阿九的父女情节,推敲出不同的视角,更增添复仇的张力与强度。
邪未必邪,正未必正
在《碧血剑》的江湖武林中,塑造了中原各大门派,与边陲少数民族的五毒教,书中的人物众多,人物是小说的主要因子,人物对于小说的主题,当然也是最重要的构成要件。
读《碧血剑》可以发现,本书藉由袁承志涉足江湖的经历,深入描绘是非善恶难以分辨的情境,袁承志历经许多艰难挑战,终于成为反明抗清的武林领袖,然而,他一方面与棋仙派温仪之女夏青青产生感情;另一方面,他毕生所遇到的师友、同侪,乃至于异性知己,又往往发生善恶颠倒的情形,袁承志的人生经历,正是撮合名门正派与邪教的恩怨,作者曾藉穆人清之口提醒袁承志,表达对江湖中正邪的告诫:
穆人清平时早已把本门门规,以及江湖上诸般禁忌规矩、帮会邪正、门派 渊源、武功家数告知了他,这时又择要一提,最后道:“你为人谨慎正直, 我是放心得过的。只是你年轻之人,血气方刚,于『女色』一关要加意小心。 多少大英雄大豪杰只因在这事上失了足,弄得身败名裂。你可要牢牢记住 师父这句话。”诚挚凛然受教。
正中有邪
从书中人物的塑造来看,在名门正派中,金庸却塑造了一些邪恶卑劣的人 物,如,铁剑门木桑道人的师弟玉真子,本是循规蹈矩之人,后因自甘堕落步 入魔道,偷了掌门信物,远走西藏,非但仗着一身好功夫不从善如流,甚至是 沉沦女色,投靠鞑子皇太极麾下,当起布库教头,欺压汉人百姓,与明朝内奸 里应外合,准备侵略中原。木桑道人碍于师父遗命,不忍大义灭亲。
然玉真子 却作恶多端,令人发指,天理难容,终究沦落至为袁承志一拳击毙,一命呜呼! 另同师门二师兄归辛树之弟子孙仲君,性格粗暴,不谨慎思辨,任意轻信 仙都派闵子叶被金龙帮帮主焦公礼所杀,因身在暗处,怒气填膺之下,突然射出一枚三角钢钉准中金龙帮弟子罗立如臂膀,造成其重残断臂,孙仲君的心狠 手辣,导致被师祖穆人清断其手指,并喝斥终其一生不准使剑。
以上列举的人物都是属于名门正派之徒,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邪恶的行为,可以说是“正中有邪”。
邪中有正
邪中有正则是指书中被视为非名门正派,却受金庸塑造出的一些具有正义性格的人物,如,棋仙派的温正,一日见夏青青与袁承志在温府后山花园独处谈心, 不免心生醋劲,自己对青青一番情意,却因青青不明究理,而遭致排挤。
其次,山东渤海派的洪胜海,因投效满清九王多尔衮做汉奸,拢络司礼太监 曹化淳作内应,以备夺取大明江山,却也被人识破,致遭归二娘与孙仲君师徒所 伤,命在旦夕,后为袁承志所救,在吐露实情且将功抵罪后,加入了袁阵营。
再者,袁承志等一行人为了对抗明朝官军兵部尚书孙传庭,官军却有数十人具葡萄牙红夷大炮支应,这时,『圣手神偷』胡桂南发挥巧思,作出弄湿火药与 掘坑陷炮等作为,让袁承志等一行人终于击溃官军,大获全胜。胡桂南居功甚伟, 众人纷纷对他赞扬不已,再也不敢轻视他的小偷出身。
又夏青青出身于温府,个性任性使然,有时却不失可爱模样,由于身世坎坷, 寄人篱下,致使其游走黑白两道之间,因盗劫闯王军饷,偶然结识袁承志,随袁 等行走江湖,但不改骄纵蛮横之性情,让人一览无遗,耐人寻味。
另外,五毒教教主何铁手,原是邪门魔教之统领,后为惠王吸纳共谋叛国, 缘金蛇郎君与该教颇有渊源,与袁承志过招时,得知武功招式集金蛇郎君与华山 诸家之所长,不由得心生爱慕欲拜为师,且教内因生内哄,在仗靠袁承志协助后,袁承志为其更名『惕守』,因其正邪性格描绘不甚明显,颇令人玩味。
最后,书中主角金蛇郎君始终未出现,但他行事作风诡异,名声褒贬不一, 让何红药为他而惨遭毒蛇毁容,却对温仪母女有情有义,不忘从藏宝图中分一半 赡养费给她们。
诚如金庸所言:我想写的跟其他武侠小说有点不同的就是:所谓正邪分明, 有时不一定那么容易分。『邪未必邪,正未必正』这一道理, 成为了金庸写作的妙诀,成了他探讨人性及人物性格深层次的路标。”正邪难 以划清界线,有时也会互相过界,确有正中有邪、邪中有正的可能,此正邪之辨 亦是书中的主题之一!
金庸的小说亦属 于武侠小说,其中正邪斗争的场景,反而大胆刻画出真实的人性。在他的小说中, 名门正派不乏作恶多端之徒,而反派角色亦能出现行侠仗义、恪遵江湖规矩的英 雄好汉,当然也有不论门派出身,且行事作风在正邪之间游移,变得正中有邪或 是邪中有正者,此尚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成为本书的中心思想之一!
《碧血剑》最后迎闯王入京,突显未能革除明朝贪污腐败的陋习,反而变本加厉地残害百姓,导致民不聊生,最终无法挽回的颓势,造成百姓的痛苦指数有过之而无不及,如第十九回,小说写道:
四人刚转过一条街,见数十名闯军正在一所大宅中掳掠,拖了两名年轻妇女 出来。两名女子只是哭叫,挣扎着不肯走。李岩大怒,喝令部属上前拿问。 众闯军见是制将军到来,发一声喊,抛下妇女财物便逃走了。一路行去,只 听得到处都是军士呼喝嘻笑、百姓哭喊哀呼之声。大街小巷,闯军士卒奔驰 来去,有的背负财物,有的抱了妇女公然而行。李岩见禁不胜禁,拿不胜拿, 只有浩叹。袁承志本来一心想望李自成得了天下之后,从此喜见升平,百姓 安居乐业,但眼见今日李自成和刘宗敏、牛金星等人的言行,又见到满城士 卒大肆掳掠的惨况,比之崇祯在位,只有更加凌厉残酷。满腔热望,登时化 为乌有。再走得几步,只见地下躺着几具尸首,两具女尸全身赤裸。众尸身 上伤口中兀自流血未止。袁承志这时再也忍耐不住,握住李岩的手,说道: “大哥,你说闯王为民伸冤,为……为百姓出气,就是这么样?”说着突然 坐倒在地,放声大哭。
闯王入京后不知安抚人心,反而对黎民百姓烧杀掳掠,无所不用其极。此 间的军纪涣散与法令不彰,可想而知,自然亦无君臣伦理可言:
制将军高必正朗声道:“启奏皇上:昨夜晚营里有兄弟大声叫嚷:『皇帝就 让你做,大家都是拼了命来的,普天下的金钱财物、花花姑娘,难道你就要 一人独吞,总该让兄弟也分一些吧!』一个人叫,几百人和,弹压不下来, 军心不稳得很。”蔺养成怒道:“甚么军心不稳?都是你这种人在纵容部下。 他们抢了财物姑娘,还不是将最好的分给你?”……袁承志听了众人争执, 蔺养成说得比较有理,顾全大局,眼见众将群殴,蔺养成与老回回势孤,给 二十多人围住了,已给打得头破血流,李自成却不着力制止,左金王、革里 眼、争世王刘希尧三人走过去想劝,却给老兄弟们拦住了不得近前。
透过“军士呼喝嘻笑”、“百姓哭喊哀呼之声”、“背负财物”、“抱了 妇女公然而行”、“两具女尸全身赤裸”及“众尸身上伤口中兀自流血未止” 等事件描写,情节强调闯王未替天行道以减轻人民痛苦,还任由部属瞎起哄,私下利益分赃,全然不顾百姓死活,比崇祯还更糟糕、摆烂,令袁承志伤心不已, 在秉着『不跟闯王,不害良民』之原则,大叹不如归去。
最后袁承志眼见朝代轮替,亦复如此,心灰意冷之余,无意间一个熟悉苍老 嘶哑的声音唱道:
无官方是一身轻,伴君伴虎自古云。归家便是三生幸,鸟尽弓藏走狗烹…… 子胥功高吴王忌,文种灭吴身首分。可惜了淮阴命,空留下武穆名。大功谁 及徐将军?神机妙算刘伯温,算不到:大明天子坐龙廷,文武功臣命归阴。因此上,急回头死里逃生;因此上,急回头死里逃生……君王下旨拿功臣, 剑拥兵围,绳缠索绑,肉颤心惊。恨不能,得便处投河跳井;悔不及,起初 时诈死埋名。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
这“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不仅李岩心有所感,亦属历史悲剧,自古如此,明朝亦是如此。从人民与社会的角度而言,无论治世、乱世;官军、义军;满族汉族,自毁长城的历史悲剧,都有其必然性。只不过在乱世之中,自毁长城的悲剧更为明显惨烈。且苍生百姓也绝对并非是“无官方是一身轻”,而是如小说中的张朝唐及其他无辜百姓那样遭受无妄之灾,因他们才更是国家社稷的真正长城,而又每每被上位官家、异族或民变所自毁,真是令人痛心疾首,终究让袁承志自知无力回天决意归去。
《碧血剑》所表达的人伦叙事之情感大义
金庸发扬忠孝兼备的胸怀,《碧血剑》对武侠小说的启发,最核心之处在于对国仇家恨的自觉性和深入的开拓,以往的武侠小说大多血腥暴力,鼓吹盲目报仇,但本书并无冤冤相报滥杀无辜,反映着不冷血武斗,只针对特定对象崇祯与皇太极:一个是杀父仇人,另一个是侵犯边境的异族,有明确取得违反事由。同时本书高度发扬人物性格,充满人性在现实善恶之间游移的不确定性;以儒家尽忠尽孝的思想,化解了武侠小说的嗜杀精神;正视人性的缺陷与丑陋,批判了江湖世界弱肉强食的法则。
最终袁承志走向归隐,另觅极乐之地化解世俗愁烦,金庸之后接连几部小说主角人物也退出江湖不问世事。金庸曾对历史上急流勇退的范蠡、张良等,早已心怀仰慕并常存仿效之心外,进而皈依佛教。佛教讲求的是“能舍”,此并非是逃避,而是生命的超越,从有限到无限,表面看似功败垂成一无所获,却有着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明智抉择,要知明哲保身是一种崇高的智慧与修养。
个人虽有满腹经世才华,如事与愿违不得志于时,必须权衡得失放下执着,沉潜养气以待时机,方可海阔天空,假使不愿放下执着,却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势必酿起祸端,得不偿失。此与袁承志面对朝廷的败坏与江湖险恶,极度失望之虞,为保全人伦之情与持守儒家思想,毅然兴起海外归隐的念头!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遥山书雁,带您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更多精彩: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碧血剑》中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技巧
一树梅花一佳人——浅谈金庸笔下的奇女子
问世间,情为何物,浅谈金庸笔下的3种爱情观!
虽千万人,吾往矣——论金庸小说中侠之观念与谱系建构及其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