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1月22日,美国加州伯克利的希尔顿酒店前,发生了一起惨烈的车祸。一名亚裔女子在酒店繁忙的十字路口前,被一辆飞驰而过的货车撞倒,鲜血斑驳的书本和纸张散落了一地,该女子当场不治身亡。
事后,警察迟迟联系不到这名女子的家人,在她居住的酒店里,也找不到任何关于其家人的线索。经过多方打听,警方才得知,这名女子在海外没有亲人,并已经孤身在事发的酒店住了两年。事发前,她的丈夫早已和她离婚,唯一的儿子也因病早夭。这名悲情女子的名字叫裕德龄。
对这个名字熟悉的人,一定听过她另一个更为响亮的称号——“德龄公主”。没错,她就是清末年间,最受慈禧信任的御前翻译裕德龄,也是光绪皇帝曾经的英文教师。
这个消息传到中国后,重庆中央通讯社发了一条标题为“德龄公主撞车身亡”的电讯。但是德龄的亲属尊重其生前的心愿,在她墓碑上刻的却是“德龄郡主之墓”,妹妹容龄在悼念姐姐的文章中也称其为“德龄郡主”。
那么,作为曾经清王朝的一名女官,中国最早一代的女留学生,德龄为何会被后世称之为公主,她的后半生又何以在海外孤苦终老?
在走进德龄公主戏剧性的一生之前,我们不妨先来认识一下她与众不同的家庭背景。
01-留洋娇女,带着使命入宫
德龄公主,原名裕德龄,生于1886年,其父裕庚是清廷贵族,官拜太仆寺少卿。虽然官衔不高,但是裕庚曾为清王朝授命,出使日本、法国,算是晚清时期的重要外交官员。在同朝官员中,裕庚是一个眼界开阔、思想开明的人。
裕庚在正妻亡故后,又再娶了法国女子路易莎·皮尔森作为填房,这个女人便是德龄的生母。在裕家的5个子女中,德龄排行老三,人称“三姑娘”。
生活在这样一个中西合璧的家庭中,德龄从小接受的教育也与传统的清朝女子大不相同。其中,裕太太所生的德龄和容龄继承了母亲的外语天赋,从小开始学习多国语言,且熟悉西方的社交礼仪。
1894年,甲午战败后,陷入被动局面的清廷急缺一名驻日公使。在张之洞的推荐下,裕庚被升“四品京堂”,出任日本国公使。
自幼聪明的德龄,9岁便随父亲出使日本。她同妹妹容龄在东京仅用三年时间,就同时学习了英文、日文、插花和日式舞蹈。
三年后,裕庚又被派驻法国公使,裕家的几个孩子便在那里接受了西方的系统教育。在法国,德龄不仅学习了法语和其他语种,还和妹妹容龄拜“现代舞之母”依萨多拉·邓肯为师,同时学习了音乐和芭蕾舞。
长达数年的国外生活,让德龄对西方文化有了深厚的理解。在掌握多门语言、通晓各国国情的基础上,德龄逐渐成长为一名知识渊博、思想开放的女性。
1903年春,裕庚任期满后,举家归国回京。也正是这一年,已经被帝国主义的强兵悍舰吓破了胆的慈禧,开始慢慢注重外交。
为了保住自己独裁统治的地位,她开始频繁接见各国的使节夫人,却苦于外国使节带来的翻译中文水准不佳。她从最宠信的庆亲王奕勖父子口中得知,外交官裕庚有两个通晓外文和西方礼仪的女儿,于是便一纸诏书将德龄、德容两姐妹召进了皇宫。
当时的德龄年仅17岁,却深受父亲政治改革思想的影响。听到慈禧有意留她在宫中的消息后,德龄想的是:
“若真是这样,我们可以有个机会劝劝太后,并且帮助她把中国的政治来一番革新。想到这里,我觉得非常兴奋。我发誓尽我的力使中国成为一个前进富强的国家。”
带着这份纯真的抱负和对皇宫的好奇,德龄同妹妹和母亲入了宫。进宫当日,裕太太因为没有满式礼服而紧张不安。没想到慈禧面见母女三人清一色穿着西式服装时倒也不觉得怪异,反而是兴致勃勃地欣赏了一番。
在德龄入宫的第一天,慈禧在接见俄国大使夫人的时候,特意让她做了自己的翻译。会见结束后,慈禧对德龄娴熟的社交能力和外语水平很是满意,她高兴地拉着德龄的手对她说:
“以前从来没有人翻译得像你今天这样,我虽然不懂外语,但我看得出你讲得很流利,有时外国女子会自己带翻译来,但我实在听不懂他们的中国话,我很喜欢你,这一辈子就留在我身边吧,将来我自然替你找一个好夫婿……”
这一席话让德龄觉得,这个外界传闻中的严肃老佛爷,原来也有如此和蔼可亲的一面。在那之后,德龄和德容正式成了紫禁城的“御前女官”,裕太太也借女儿之光留在了宫中。
02-独得恩宠,引领西洋潮流
德龄、容龄两姐妹进宫后,一同住在养云轩。不同于妹妹容龄的天真烂漫,德龄心高志远,在皇宫中颇有个人的“野心”。
为了让慈禧了解西方文化,促进外交工作,德龄特意从国外带回了许多“洋玩意”,不断启发着慈禧对新生活的向往。比如说德龄入宫以前,慈禧的化妆品全是宫中自制,而在德龄入宫后,慈禧慢慢对西方化妆品有了了解。当德龄推荐她使用法国染发膏时,慈禧竟也欣然同意,用后还赞赏不已。
在德龄入宫以前,慈禧十分忌讳照相机,认为那种东西会吸摄人的魂魄,曾经爱好摄影的珍妃就因此受到了她的严厉惩罚。但是在德龄的百般劝说下,慈禧竟破天荒地答应了拍照。
第一次拍照的时候,慈禧让一名太监站到镜头前,自己跑到取景器里看见人像是倒着的,疑惑不已,一旁的德龄连忙解释,等照好之后,人就不颠倒了。
慈禧顿时觉得这个西洋玩意巧妙得很,把玩了许久。在这之后,慈禧对照相彻底上了瘾,她在生命后期留下了百余张颇具史料价值的宫廷照。而在继照相机之后,德龄又将油画引进了宫廷。
1904年,德龄与美国公使康格的夫人接洽,邀请美国画家卡尔女士为慈禧太后画像。由于模特要长期保持一个姿势坐着,慈禧没有耐心,便让德龄穿着她的衣服作为替身模特,而慈禧本人只在画脸的时候才亲自上阵。
这幅笔法精细、栩栩如生的慈禧肖像画,便是油画艺术第一次在清宫里萌芽。
除了这些新兴的西方事物之外,德龄又利用和慈禧朝夕相伴的机会,前前后后向她推荐了电灯、电话、摄影机等新兴西洋产品。关于这些,慈禧大部分都欣然接受,她甚至还在德龄的劝说下,开始用西餐宴会招待西方的使节夫人。
逢年过节,德龄还会亲自从巴黎采购一些锦缎、家具、香水、肥皂及各种西洋化妆品送给慈禧。尽管慈禧排斥西方的社会制度,但是她却乐得消受这些来自西方的生活用品。
在德龄的感染下,原本极力排外的慈禧,开始对西方文化逐渐产生好奇。她开始向德龄提出一些关于洋人的古怪问题,例如:
“我听说洋人生病了吃药片,药片是什么?……外国的传教士是不是总是拐骗中国的小孩,把他们的眼睛挖出来做药?”
关于这些,德龄总会耐心地为她解惑。从慈禧的这一系列主观上的改变,不难看出她对德龄的宠爱和信任。
1904年10月,在慈禧70大寿将近之日,北京大雪。慈禧兴致勃勃地找来德龄姐妹和后宫众妃嫔共赏雪天里的颐和园。在这张传世的经典照片中,慈禧神态严肃而不失平和,德龄则紧挨着照片中间的慈禧,两人看上去亲如母子。
在自己寿辰将至的当口,慈禧还亲自留墨,赐了德龄一个“寿”字。要知道,慈禧赐字,原只给立功的王公大臣,可见德龄在当时有多么受宠。
而且在举行七十寿辰“万寿节”当日,慈禧还乘兴破格封赏德龄、容龄为郡主。由于西方没有公主、郡主之分,因此,各国驻华使节夫人们都对德龄郡主以公主称之。德龄公主的称号,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传开的。
那么,慈禧既然这么宠爱德龄,德龄为什么仅在她身边待了短短两年就离宫了呢?这还得从光绪皇帝和德龄的复杂关系说起。
03-仰慕光绪,却为自由坚决抗婚
在德龄入宫的那两年时间里,除了作为慈禧的御前翻译之外,她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那就教光绪皇帝说英文。
历史上的光绪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情皇帝。自从登基以来,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先后把持着朝政。甲午战败后,光绪镇定思痛,支持维新派变法,却遭到了慈禧的强烈反对。而后,光绪被囚,在宫中过着一种既无政治实权,又没有人身自由的傀儡生活,连最宠爱的珍妃也被慈禧沉井而亡。
德龄初见光绪时,对他的直觉就很准确:
“他额头宽广、鼻梁高挺、眼睛乌亮、嘴唇宽厚、牙齿洁白,身高约五英尺七英寸,虽然看上去非常瘦弱,但表现颇为坚毅。太后介绍完,他略带羞涩地和我们握了握手,我们面前的他永远微笑着,但我发现他似乎有着重重心事。”
在那以后,常伴慈禧左右的德龄亲眼目睹了这位年轻皇帝的无助,十分同情。
“我每天早晨碰见光绪皇帝,他常常趁我空的时候问我些英文字。我很惊奇他知道的字这样多。我觉得他非常有趣,两眼奕奕有神,他单独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就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了。他会大笑,会开玩笑,但一见到太后,就变得严肃、忧郁。”
从德龄的这段回忆中不难看出,她对光绪帝又同情、又崇拜的复杂情愫。在授课之余,德龄喜欢跟光绪分享自己早年在国外的所见所闻。两人在一起时,谈天说地,常常讨论国家,以及一些关于变革与维新的话题。
从光绪的高谈阔论中,德龄感受到,他不同于独裁的慈禧,是一个极其关心国家、爱戴百姓,又渴望一展抱负的君主。因此,德龄虽然表面上继续恭维着守旧的慈禧,但是内心深处早已站在了她敬仰的光绪这一边。
曾几何时,德龄其实想过凭借自己在慈禧、光绪两方“得宠”的优势,改变一下这对“母子”的关系。但是慈禧的专制与守旧已经到了近乎顽固的地步。久而久之,德龄意识到自己进宫时那个“劝劝太后革新”的理想有多么天真。同时,紫禁城的低气压也渐渐让思想开放的她喘不过气来。
当然,也有传言说,德龄因仰慕光绪皇帝,惋惜自己出国错过了“选妃机会”,否则早几年进宫,就有可能成为光绪的妃子了。这一设想却触痛了慈禧敏感的神经。
总之,慈禧最后将德龄指婚给了荣禄的儿子巴龙,这也就意味着德龄想要成为“二珍妃”的美梦彻底破碎。当然,德龄并没有接受慈禧的指婚,而是选择了抗婚离宫。
1905年3月,德龄的父亲裕庚生病到上海就医,电召德龄姐妹赴沪看望。有了这个契机,本就萌生退意的两姐妹以前往上海照顾父亲为由,趁机向慈禧请求回沪照顾父亲。
临行前,德龄向宫中各人和慈禧话别,大家都哭泣不止,连慈禧也因不舍而嚎啕大哭,当时她还说了句“等裕庚病好后,你们还回来”的话。一旁的光绪一言不发,眼神中却流露着不舍。待德龄要离开了,他才突然用英文和她作别。两人都心知肚明,这一别恐怕再难相见。
1907年2月,裕庚病逝于上海,德龄、德容以需要戴孝百日为由,拖延回宫。从此,两姐妹再未踏入紫禁城半步。
04-事业有成,难耐晚景凄凉
离开皇宫之后,身在上海的姐妹俩一直活跃在当时的华洋交际场。不久后,德龄在一场舞会中结识了美国驻沪领事馆副领事赛迪斯·雷蒙德·怀特,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坠入爱河。
1907年5月21日,德龄不顾世人的非议,与怀特在上海举行了婚礼,成为晚清时期中国女子涉外婚姻最早的一代人。
此时的德龄虽然离开了皇宫,但是依旧时常会回忆起那段特殊的宫廷生活。而令她没想到的是,在短短一年过后,她同时接到了慈禧和光绪的死讯。
这个巨大的变故,让德龄意识到,个人的力量在历史洪流中原来不过沧海一粟。在遗憾、内疚和些许无奈中,德龄作出了一个改变她一生的决定——她打算以自己亲历的晚清宫廷生活为蓝本,从事英文写作。
1911年,德龄创作的第一本英文作品《清宫二年记》诞生。这本书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详细再现了1903年至1904年的晚清宫廷内院生活实景。由于书中的许多章节都与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相互印证,加上德龄作为亲历者的特殊身份,这本书成为当时风靡一时的畅销书。
这本书当时的英文署名是“德龄公主”,因此这个名号很快在海外流传开来。事实上,德龄并非真正的公主,只是英文当中没有公主和郡主之分,人们普遍将“Princess”翻译成公主。德龄也就将错就错,干脆将“德龄公主”作为自己的笔名。
1915年,德龄随丈夫前往美国生活,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中文,但是其间,她还是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潜心研究和写作“清宫”上。
继第一本英文作品《清宫二年记》的畅销后,德龄后来创作出的与紫禁城有关的作品还有《清末政局回忆录》、《御苑兰馨记》、《瀛台泣血记》、《御香缥缈录》等。
除了教学著书以外,身在美国的德龄依旧心系祖国。为了帮助当时国内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她在很长一段 时间里致力于公益集资与和平演说。
1930年,德龄接受了美国福克斯影音新闻的采访。拍摄当天,她特意穿上了慈禧御赐的传统旗服和珠宝,以一个中国公主的古典装扮出现在镜头前,以熟练的英文呼吁和平。这则视频发布后,一度在西方国家引起轰动,人们开始讨论这位身着异域华服的公主,开始关注那时正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
在各项事业都顺风顺水的同时,德龄的婚姻生活却走向了一地鸡毛。
原来在德龄追随丈夫来到美国后不久,她便生下了儿子小赛迪斯,儿子聪明伶俐,但是德龄和怀特的婚姻生活却不尽如人意。那段时间,她和丈夫因感情不睦,长期两地分居。爱子小赛迪斯在很小的年纪就患上了肺炎,并于1927年因医治无效夭折。
儿子去世后,怀特移情别恋,彼时已经年届中年的德龄,不得不选择与丈夫分手。
1935年,因丧子和离异倍感孤独的德龄,最后一次回国探亲,适逢国难当头,中国遭遇巨变。随着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德龄的爱国热情又一次被点燃。
全面抗战爆发后,德龄也积极参与其中。1938年,在保卫中国同盟举办的“中国之夜”、“一碗饭”等援华募捐活动中,德龄还追随宋庆龄左右,通过各种渠道向海外国际和华侨宣传中国抗战,为给抗日军民筹集军费物资作出了贡献。
回到美国后,德龄继续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汉语老师,只是彼时的她已经举目无亲。在去世前,她孤身在学校附近的希尔顿酒店整整独居了两年。
1944年11月22日那天,德龄正像往常一样抱着一叠课件准备前去授课,却被一辆突然驰来的卡车撞飞,其集神秘、精彩与悲情的一生,就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中戛然而止。这一年,德龄年仅58岁。
当无数正牌公主正在慢慢被历史遗忘的时候,就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一位不是公主的公主,记住这样一位曾把中国介绍给全世界的女子。
End.
在阅读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更多名人轶事,文学解读,欢迎关注我的账号@晓读夜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