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明朝建文帝年间的"靖难之役",可以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名正言顺"的帝位争夺战,也是历时最长的皇室内部战争。这场战争虽是建文帝朱允炆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决定削藩而引起,却也是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种下的祸根。因为《皇明祖训》里有一条关于"靖难"的条文,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而燕王朱棣即在"靖难之役"中的口号就是"清君侧,靖国难",并以此为自己的行动找到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故而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
明太祖朱元璋
然而他名为"靖难",实则是为了夺取皇位,因为"靖难"的意思本身指的是平定祸乱,平息战乱,铲除奸臣。所以朱棣玩的是一种"换药不换汤"的政治手腕。同时他也没有按照另一条关于"藩王只有在得到皇帝的召唤后才能起兵,并在成功铲除奸臣后五日之内离京"的祖训去做。所以后人对他改动的这场"靖难之役"也是褒贬不一,历史上也称之为"靖难之变"。
"役"和"变"虽一字之差,却意味着行动目的的不同。
一、"靖难之役"概述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该年6月30日,他的皇太孙,时年二十一岁的朱允炆在南京正式即位,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改年号为建文,所以史称建文帝。
为什么是皇太孙即位?朱元璋的太子呢?原来,太子朱标朱标在1392年5月17日早逝,死时正值盛年,仅得年37岁,死后被谥为懿文太子。按照朱元璋定下的皇位传承原则,嫡长子不在则应立嫡长孙,所以这皇位就很自然地轮到了朱允炆的座下。
朱元璋一共有七个儿子,除故太子朱标外,都被封为藩王。建文帝年轻气盛,为了巩固并增强自己的权力,他开始实行削藩政策,要整一整他的这六位叔叔了。
都说"吃柿子先从软的开始捏",建文帝的削藩行动也是先从那些势力较小较弱的藩王下手。朱元璋的第五子周王朱橚(sù)第一个被拿下,接着另外四个王子也相继被取消藩王封号。能在一年之内成功废掉五位藩王,建文帝朱允炆看起来还是有些手段的。但是到了最后一个,却碰到了一个硬钉子。
不错,这个硬钉子就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当时被封国于北京的燕王朱棣。
朱棣可不是一般的硬,朱元璋就曾说过:"朕诸子独汝才智。"(《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可见朱元璋深知他的这第四个儿子远非其他六个可比,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认识,朱元璋临死时担心他不肯听命于年轻的皇孙朱允炆,才定下了"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的规矩,目的是为了限制诸王的权力和活动。
然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不仅大大的触动了他的利益,而且也从中嗅到了潜在的危险。所以他不能坐以待毙,因为与其"待毙",不如反击,这样虽"毙"亦无憾。于是他搬出了《皇明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从此便开始了一场历时四年之久的叔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
二、建文帝削藩打草惊蛇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着一定的根源,所以我们要说"靖难之役",还要从朱元璋的去世说起。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去世,共在位三十一年,享年七十一岁。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就是建文皇帝。他根据遗诏遣派使者通知各地藩王就地哀悼,而不让他们进京。建文帝谥祖父朱元璋为钦明启运峻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尊母吕氏为皇太后,追尊父懿文太子为兴宗孝康皇帝,并下诏守孝三年。但在这三年中他并没有放松对国家政事的管理。
卓敬是是明初著名才子,洪武年间就官至户部历侍郎,朱元璋死后建文帝仍让他担任此职。卓敬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大臣,他担心年轻的建文帝即位后各路藩王的势力不断壮大,于是密书上奏建议实行削藩政策。并在奏书中特别提到了燕王朱棣:"燕王智谋绝伦,并有雄才大略,酷似高皇帝。北平地势优越,兵精马壮,金、元即由此兴起。现在应当将他改封南昌,万一有变,也容易控制。事情即将萌发而未行动,那是由于时机未到,而考虑可以行动的时间则要依据形势。形势还未成熟时便不能做出决断,而时机还未明朗便不能给予明察。"(语出《明史·卓敬传》)
建文帝看到了奏书,在第二天曾就此事召问卓敬。卓敬再一次叩首恳请:"微臣所言乃天下至计,愿陛下明察。"但不知什么原因,是此事竟被建文帝搁置了起来。
那六位藩王当然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也很快的知道了建文帝欲削藩的消息,竟然相互煽动,欲向建文帝发难。兵部左侍郎齐泰和翰林学士黄子澄亦感到了削藩的必要,首先公开建议削弱藩王势力。齐泰是洪武年间进士,太祖朱元璋临终时,召授顾命辅佐皇太孙朱允炆。黄子澄则曾伴读东宫,累官至太常寺卿,朱允炆即位后兼授翰林学士。
这两位大臣同时建议削藩,才使建文帝下定了削藩的决心。但齐泰和黄子澄在削藩的方式上意见产生了分歧,齐泰提议首先削弱燕王朱棣,而黄子澄则建议先削弱燕王朱棣的同党,从势力最弱的藩王下手。建文帝朱允炆最终采纳的是黄子澄的意见,便命令左军都督同知、太子太傅李景隆捉拿被河南的周王朱橚,把他和他的儿子、妃嫔们一起送到京师金陵。建文帝消去了朱橚藩王封号和爵位,把他贬为平民,迁到云南。
周王朱橚被削贬,马上引起了燕王朱棣的警觉。他开始选拔壮士为护卫,以清钩逃军为名,招揽异人术士。《明史·姚广孝传》记载,浙江鄞县人袁珙(gǒng)擅长相术,当时姚广孝是一名僧人,法号道衍,后入幕燕王府。早年他游嵩山佛寺时曾遇到袁珙,袁珙给道衍看过相后说:"你是个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如同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杀戮,是刘秉忠一样的人!"袁珙据说的刘秉忠是元代人,年轻时入大蒙古国忽必烈幕府,以布衣身份参预军政要务,被称为"聪书记",后升任光禄大夫、太保,领中书省政事。就是他建议忽必烈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
道衍和尚听了袁珙的话非常高兴,于是把袁珙推荐给燕王。燕王召袁珙到北平,派人请他到酒店喝酒,燕王装扮成卫士混入其中。袁珙一见,急忙上前拜燕王说:"殿下为何轻贱自己到如此地步!"其他人都笑他认错了人,但袁珙依旧言词恳切地说:"殿下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将来就是太平天子。年四十,须过脐,即登大宝矣。"燕王大喜,即令袁珙住在道衍的僧舍中。
三、建文帝碰上了硬钉子
翰林院编修、四川岳池二州的教渝(官名,负责教育生员)程济,是一个通晓天文术数的异士。有一天他发现火星占据天空中心,便上书给建文帝说:"预计明年北方要起兵乱。"朝廷认为程济胡一派胡言乱语,便把他召入京城,要将他处死。程济说:"求陛下先把我关起来,如果明年无兵乱,再杀我也不迟。"于是程济被囚于狱中。
燕王朱棣入朝,走的是皇帝的专用道,进宫之后登陛不拜,这可是一种大逆不道的犯上行为。对此,监察御史曾风韶弹劾燕王对皇上不恭敬,要将他治罪,建文帝却说:"我与燕王是骨肉至亲,这种事情无须问罪。"户部侍郎卓敬再一次密奏说:"燕王智虑过人,酷似先帝。北平是强盛之地,金元两朝皆由此兴旺发达起来,最好把燕王改封到南昌,以杜绝祸根。"建文帝仍不听劝告。
燕王朱棣回北平后便声称有病,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又称病重。太祖朱元璋小祥(古代父母死后十三月之祭)之日,燕王派只遣世子高炽及次子高煦、三子高燧到京师祭奠,齐泰、徐辉祖请求建文帝抓扣他们,却遭到了中山王我们徐达之子、右军都督府左都督徐增寿的反对。徐增寿认为,燕王和朱允炆的父亲懿太子朱标是亲兄弟,而且富贵已极,怎么可能还造反呢?力保他们没有造反图谋,因而建文帝便把高炽等人放了回去。
这实际上是朱棣对建文帝的一种试探,见世子高炽他们平安归来,朱棣大喜说:"这真是天助我也。"
建文帝又派人捉拿湘王朱柏,朱柏历非常恼怒,放火焚烧了自己的宫殿,他自己则也乘马执弓,跃入火中,和他的妃嫔美人们一同烧死。接着,建文帝又先后废掉了岷王、齐王、代王爵号,把他们全部贬为平民。
建文帝一年之内成功废掉五位藩王之后,欲全力对付最为势力强大的燕王。这时,燕护卫百户倪谅上书告发燕府官于谅、周锋等人阴谋叛乱,建文帝派人将他们逮捕到京师,全部处死,并下诏责备燕王。
这无疑已经触动了燕王朱棣的底线,也使建文帝碰上了一个真正的硬钉子。
四、朱棣装病装疯,起兵"靖难"
即使建文帝已经触碰到了燕王的底线,但朱棣仍然隐忍不发,依然装病装疯,也确实欺瞒了一些人的眼睛。他披散着头发在街市上边跑边叫,追逐别人并夺取他们的食物,而且胡言乱语,有时甚至倒卧在地上,连续几个月都不不醒来。奉建文帝之命负责监视、牵制燕王的张昺(bǐng)、谢贵等来探视病情,见燕王盛夏季节围着火炉还浑身瑟瑟发抖,嘴里还不住喊冷。在宫中走路时,手里也拄着拐杖,结果朝廷便对他稍稍放松了警惕。
燕王府长史葛诚知道燕王在装疯卖傻,便把真情秘告给张昺、谢贵说:"燕王殿下根本就没有病,你们不要掉以轻心,否则一旦出事,心中毫无准备。"于是谢贵等人加强了对燕王的监视,并把此事上报朝廷。齐泰上奏建文帝,欲派朝廷内官逮捕燕府官属,又密令北平都指挥史张信,亲手捉拿燕王。
张信接到密令大为吃惊,一时拿不定主意,故将此事告诉了自己的母亲。他母亲说:"不能这样做,你父曾说燕地将出皇帝,帝王是天命所定,不是你随便可捉拿的。"于是张信前往燕王府求见燕王,燕王却假装中风,不能说话。张信拜在朱棣床前,对燕王说:"殿下不必如此,有事应该告诉臣下。"燕王便又改口说自己有病,张信说:"王爷果真不想告诉我实话?我已接到立即捉拿您的密令。"燕王这才说实话,并立即召来道衍和尚商量对策。
正在这时,一片檐瓦突然掉在地上摔得粉碎,燕王以为不吉,心里很不高兴,道衍却说:"殿下不必烦恼忧虑,这是上天想让殿下换黄瓦了。"燕王这才转忧为喜,与道衍定下谋略。
这时谢贵等人集已经结军队包围了燕王府,并且用木栅阻断了端礼门。燕王急忙命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等人率八百将士前来保卫。燕王问:"现在满城都是朝廷的军队,而我燕王府兵力太少,怎么办?"朱能说:"擒贼擒王,只要先拿下谢贵、张昺,其他人便无能为力了。"燕王说:"这必须智取。如今朝内奸臣派内官来逮捕燕王府官属,我们可以把他们所要逮捕的人全部捉拿住,然后令内官告诉谢贵、张昺,让他们来带人,这样他们一定会来,等二人进入王府,我们就可以把他们擒住了。"
第二天, 燕王朱棣声称病愈,亲临东殿,在四周设下伏兵,命人告诉谢贵、张昺进殿将人带走。谢贵、张昺等不知是计,刚一进入东殿,就被燕王府兵士抓住,并把长史葛诚也抓了起来。
燕王朱棣把拐杖一扔,大声地对谢贵他们说:"我有什么病?只是被你们这等奸臣逼迫装疯罢了。"于是下令把谢贵、张昺、葛诚三人推出斩首。围城的朝廷军队听说头领被杀,惊惧万分,结果全部溃散而去。燕王朱棣因此占据了北平,并奉出太祖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正式起兵清除君王跟前的奸臣逆贼。
燕王朱棣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废去建文年号,仍延续太祖年号,将这一年称为洪武三十二年。并称他此次起兵实为"靖难",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由此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