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宫廷菜传人,美国总统、法国参赞都吃过我的菜”,7月10日刘佩琦领衔主演电视剧《什刹海》登陆CCTV-1黄金档,聚焦北京什刹海胡同里庄为天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工作。刘佩琦塑造的大厨庄为天诙谐有趣,串起充满烟火气息的日常。这是不到半年内,他领衔主演的第二部作品登陆央视一套。
3月1日,由刘佩琦主演的《谷文昌》在CCTV-1黄金档播出,“把手洗干净、把腰杆挺直”“如果不能帮老百姓解决问题,我还当什么官”,一句句朴实的话语在观众心中留下真切回响。从《秋菊打官司》老实巴交的秋菊丈夫万庆来、《离开雷锋的日子》雷锋战友乔安山、《无悔追踪》人民警察肖大力再到《大宅门》三爷白颖宇,刘佩琦塑造了一个个反差甚大的角色。更绝的是,他能同时做好绿叶与红花。两部主演剧在央视一套热播,5月央视八套黄金档《塞上风云记》,刘佩琦扮演配角瞿大宅依旧有声有色。话剧《谷文昌》中,他也乐于为同事辛柏青做绿叶,出演台词不多的福生伯。
郭宝昌执导《大宅门》时力排众议,坚持让刘佩琦扮演白颖宇,理由是:“他在驾驭角色的同时,有突破局限、超越自我的能力,这是一般演员做不到的。”有趣的是,刘佩琦似乎并不认可这一点。
刘佩琦主演国家话剧院话剧《杜甫》来沪时,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说,“我给自己划定了角色范围。超出范围的尝试,太容易失败。为了尽量把概率降为零,让成功的作品多一些,我逼着自己演一个是一个。”当被追问范围是什么,刘佩琦毫不犹豫地回答,“拉洋车、锄地的小人物。我在《大宅门》饰演纨绔子弟白三爷,观众认可,但我觉得演得不是特别好,受欢迎,是《大宅门》剧本好。”在排演《杜甫》时,刘佩琦就拒绝了一个重金邀请他演皇帝的剧组。
作为国家话剧院演员,刘佩琦很坦率地说:“30多年了,我主演话剧不多。”但他对舞台艺术的热爱始终如一。说到表演细节兴起,他会手舞足蹈演起来,没有场面话,毫不掩饰自己的局限、失误,比如拿到《杜甫》剧本,他一度想过放弃,“台词量太大了,是一般话剧的一倍半,而且半文言文半白话,拗口。全剧130分钟,没有中场休息。我把我的台词快速说一遍,不带停顿,也需要40分钟。”
刘佩琦用一周时间分析杜甫,把现有材料都看了一遍,又与剧组冒着罕见的寒潮极端天气,奔赴四川成都杜甫草堂、陕西西安曲江寒窑遗址公园和陕西历史博物馆采风,行程数千公里,“大家都没有见过杜甫,创作空间反而更大。每个观众心中有一个杜甫,我们把舞台上的杜甫和观众心中的杜甫融为一体。不是我演杜甫,我只是搭车,让他的光环可以照耀观众。”他在重感冒中度过了一个半月排练,“年轻演员、导演、舞台表现形式让我不舍,又坚持下来了。”
说起主演舞台剧感受,刘佩琦的直率再次坦露无遗,“影视剧拍摄,没演过什么作品的人带着4个助理,不是腕,要装腕,到了对词,都在闭眼睡觉,都端着。《杜甫》创作热情太令人感动了,年轻人摸爬滚打,也激励了我,让我坚持下来。”
刘佩琦主动提及,自己在北京演出《杜甫》时曾经忘词,“结束时泪流满面,觉得挺对不起买票的观众。上海观众懂行,演员就像打了鸡血似的。不像到一些地方演出,台下乱哄哄的,好像大家都听不明白台词。”
与许多剧爱借古喻今不同,刘佩琦认为,“历史题材过于追求影射现代社会,反而有功利主义痕迹,所以《杜甫》拿掉两页关于腐败、贪官的台词。艺术价值在于舞台表现力。我理解的《杜甫》不是文献片,不是教科书,只是一出戏,观众没有上厕所,一直瞪着眼睛看呢。”
尽管工作繁忙,来上海演出《杜甫》,刘佩琦拒绝了剧组提供的机票,和大部队一起坐了5个多小时火车由京抵沪,“舞台上没有单项冠军,只有团体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