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传统武学,就绕不开“中国功夫究竟能不能实战”的问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系列武侠动作片里,各路武侠高手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苍龙,靠着精彩绝伦的中国功夫,成为了荧屏上最耀眼的存在。
而各种“清宫戏”也不遑多让,康熙、雍正、乾隆等帝王们集体化身“功夫巨星”,用一系列绝妙的中国功夫,演绎了一段又一段精彩打戏,也在无数观众心中种下了一个“武侠梦”。
这其中,就包括了集结了多位功夫明星的老电影《康熙大闹五台山》。影片中一身武功的康熙,跟人过招时以一当十,完美展示了中国功夫的风采,强大的战斗力让一众大内侍卫看了也汗颜。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么影视剧里很能打的中国功夫,在现实生活中到底能不能实战呢?
中国式摔跤
要论中国功夫能不能打这事儿,康熙皇帝一定会抢着发言:中国功夫要是不能打?朕早让鳌拜给废了!
作为“智擒鳌拜”的少年天子,康熙皇帝在位期间,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做了不少实事。比如中国古代著名的格斗天团——善扑营,就是在康熙年间组建的。
善扑营成立后,很快成为了清廷的一支重要战力。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让善扑营成了各种清宫剧里的常客。熟悉清宫剧的朋友们或许还记得,在陈道明版的《康熙王朝》里,清廷在得知噶尔丹秘密潜入北京后,索额图就调动善扑营,对噶尔丹进行全程监视。
有趣的是,肩负监视噶尔丹任务的善扑营,其核心并非窃听跟踪之术,而是一个“扑”字。换句话说,善扑营的主要功夫,其实就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武技:相扑。
已经演变为“中国式摔跤”的相扑,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相扑起源于春秋时代,是一种带有武术性质的体育运动。
秦汉时期的相扑,还被人们称作“角抵”,其作用除了武术实战,还承担了一部分“ 讲武之礼”的戏乐性质。直到南北朝之后,这项“中国式摔跤”才真正以“相扑”为名出现在世人眼前,性质也更加偏向于实战。
宋朝时期,“相扑”从传统武术中分化出来,变成只扑不打,以将对方扳倒为胜的竞技运动。
虽说是“只扑不打”,但“相扑”依旧靠着强大的实战能力吸引了无数粉丝。宋朝时民间相扑比赛火热一时,服装清凉的女子相扑尤其火热,连宋仁宗都慕名去观赏,还气得司马光写了篇《论上元会妇女相扑状》,破口大骂仁宗“使妇女裸戏于前”成何体统,再三请求仁宗禁止女子相扑运动。
不过,作为文臣的司马光或许误解了仁宗皇帝。宋仁宗慕名观赏,应该不仅仅是为了瞧热闹。因为宋朝不仅民间流行相扑,军队里也有号称“内等子”的专业相扑手,宋仁宗观赏相扑,未尝不是在考虑军队战斗力等国防问题。
引发司马光抗议的相扑到了明朝,便成了士兵们必修的军事技能之一。明军精兵不但练相扑,而且还要PK。沙场征战之时,相扑也多次助力明军取得胜利,就连戚家军百战百胜的辉煌里,也有相扑的功劳,这让曾抨击民间武术花拳绣腿的戚继光,也对相扑的实战能力高度认可。
大清格斗天团
清朝时代,相扑的地位依旧崇高。清朝统治者对于相扑十分重视,清初皇宫內苑的侍卫里,还有擅长相扑的勇士。
康熙时期,相扑更是一枝独秀。据史料记载,少年时代的康熙,被鳌拜欺负的火大,咬牙要“除鳌拜”,但鳌拜是满洲第一勇士,又大权在手,想要除掉他谈何容易。
康熙思来想去,决定跟鳌拜拼摔跤。为此,康熙特地找了些侍卫来重点培养相扑技能,等到铲除鳌拜的关键时刻,这群摔跤手们真的擒住鳌拜立下了大功。
鳌拜倒台后,这群摔跤手们就被康熙组建成了善扑营。自此以后,直到辛亥革命前的二百多年里,善扑营始终是御林军中的最重要的部队之一,堪称清代的“格斗天团”。
既然是“天团”,自然拥有着超一流的管理与人员配备。在清代,通常只有八旗勇士中的佼佼者,才能获得进入善扑营的资格。而这些千挑万选的入围者,还要经历严苛的练习,比如练臂功时,相扑手们便以抖麻辫为工具;练脚功时,则要踢断几百枝木杆子和不计其数的小木杆子;练腰、臀等各处肌肉力量时,还常常用到棒子、砂袋、吊桩、花砖等等辅助练功器械。
在这样的训练下,相扑手们个个学得一身硬功夫,这也让善扑营成为了清代许多将领乃至高官向往的地方,逐渐变成了大清的干部培训基地。
据史料记载,和硕兄礼亲王代善的嫡孙杰书、乾隆之孙安定亲王永璜之子绵恩、晚清重量级高官庆王奕劻,还有《鹿鼎记》里和韦小宝拜把子的索额图,都是从善扑营走出来的。这善扑营的人员花名册,简直就是一张大清高官榜单。
值得一提的是,培养了无数大清干部的善扑营,对付洋人同样在行。据《郎潜纪闻二笔》记载,曾有俄罗斯人仗着身高优势,欺辱中国百姓,善扑营的高手们获悉后,便以武技狠狠地教训了一番俄罗斯人。
等到俄罗斯遣使入朝时,又是善扑营全程跟着这些洋人。一旦发现俄罗斯人扰民,善扑营的人马上将俄罗斯人踹翻在地,吓得俄罗斯人始终严守法度,不敢放肆。
连“战斗民族”都怕的善扑营,似乎从某种意义上证明了中国功夫的实战性能。想来若是善扑营知道后世有人质疑中国功夫不能实战,他们一定会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中国功夫不是花拳绣腿,功夫练好了,就是能实战!
参考资料:王晓东《清代国家摔跤组织“善扑营”考略》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