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硬核读书会联合文石BOOX、各大出版社媒体发起了“秋冬阅读计划”活动,后面的两周时间里,我们一共组织了六场主题不同的征集,截至目前,已经收到几千份来自读者的好书推荐。
在“你第一次读很讨厌、后来很喜欢的书”这个主题之下,会长不仅被安利到许多印证了读者心路变化的书,也再次意识到书籍所具有的力量是多么不可思议,至少在连接情感、引发共鸣这一方面,永远不要怀疑文字的魅力。
假如把这一次的征集主题换成“你曾经很讨厌、后来很喜欢的作家”,那获得提名最多的作家应该是马尔克斯老爷子。
在这次征集中,马尔克斯的作品被推荐了63次,其中《百年孤独》被推荐了54次。
《百年孤独》
(哥伦) 加西亚·马尔克斯 著,范晔 译
(智) 路易莎·里维拉 绘
新经典 | 南海出版公司,2020-9
大家喜欢《百年孤独》的理由各式各样,但一开始讨厌它的原因却出奇的一致,一句话概括就是:人名太长记不住,看不懂且大受震撼。
会长看到有书友在推荐理由那一栏里言简意赅地写了“看不懂”三个大字,那一刻真的笑出声,并发誓以后再也不认为人类的悲喜无法共通,至少在看《百年孤独》时,大家都要经历同一个从“看不懂”到“真香”的过程。
通过同一本书看见阅读者的心路变化,这是会长在设置征集主题时的想法,也想借此主题和大家探讨,书籍在我们生活中起到的真正作用是什么。
看完这么多份书籍推荐语,可以发现,读者们既能在书中找到某种现实生活的投射,由此产生共鸣,也能获取到一些可能很微小却有意义的思想启迪。
比如说,女性读者们会在女性题材的书中看到现实女性处境的缩影。
《安娜·卡列尼娜》
@ 褦襶星养瓶人
[俄] 列夫·托尔斯泰 著,靳戈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6
每个女孩在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踏进过安娜走过的那片河流,她像是一种宿命,越想挣扎越逃不脱的宿命。
《82年生的金智英》
@ —篱落—
[韩]赵南柱 著,尹嘉玄 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9
书中描写的故事让我感到愤怒与无力,引起我的反思,在传统社会文化的规范下,女性的人生轨迹被刻画得太死板,女性的成长生活平淡无奇却又处处涉险。
作者采用插叙的手法,去追溯一位产后抑郁的家庭主妇的童年生活、职场生活,试图解答“金智英为什么这样?”金智英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你能从她身上看到很多女性的缩影,其中也许包括你。
更有不少读者在作者的文字中找到与自己生活共通的地方,进而产生共鸣,或者对某类现象有了新的思考。
《光明共和国》
@ Seymour
[西]安德烈斯·巴尔瓦 著,蔡学娣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4
我承认是被书的名字吸引,在没有查看评分和书评的情况下展开了阅读,读了大半,仍是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像只是在围观一场别人一招呼我就可以离去的闹剧,没有被牵引着继续往下读的欲望,于是就此作罢没有读完。
随后在某日,又看到了它,在目睹了那么多现实的荒诞之后我觉得它可亲了起来,甚至带有一种互相照应的隐喻色彩。果然,在第二次重读的过程中,我好像找到了阅读的线索,依循着作者布下的一个个路标,到达真实的荒诞的尽头,返回现实的那一刻,我发现比起现实,竟是书更温和。
《娱乐至死》
@ 清实
[美] 尼尔·波兹曼 著,章艳 译
中信出版集团,2015-5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正值高中,当时真的是很懵懂地看完了这本书,完全没能理解作者文字发出的悲鸣。如今回过头来再看这本书,的确是大受震撼,作者在书中反反复复地质问着人们,在电视机时代所带来的信息的即时性、信息表述的图像化背景下,我们失去了什么?因为技术无可置疑的绝对地位,人们是不是在变得越来越不知克制,越来越肤浅?
更加令人深思或者说恐惧的是,那还只是电视机时代,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瞬时性更加显著,人们在被信息狂轰滥炸,许多原本是秘密的事被完全公开了,这样的现实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失明症漫记》
@ QQ琦
[葡] 若泽·萨拉马戈 著,范维信 译
南海出版公司,2018-1
在这本书中,萨拉马戈虚构了一场“如同千万条涓涓细流缓缓渗透”的白色失明症的蔓延,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起初看似荒诞,然而却犀利地展现了灾难面前人性的脆弱、盲目、冷漠……而萨拉马戈以冷峻严肃的口吻借此对人性的丑陋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书中,除了医生的妻子,全城的人都在惶惶不安中逐渐陷入失明,与此同时,社会制度开始崩塌,伦理道德开始动摇,而这场瘟疫实际上正演变成对人类自己的考验。因而它虽然没有摧枯拉朽的气势,却能更深地攻入人类社会的堡垒,更轻易地攻破人性脆弱的防线。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起初觉得太过荒谬,进而感到惊奇,然后越发不安和震撼,最终深深叹惋。正如萨拉马戈在最后一针见血地指出:“我想我们没有失明,我想我们现在是盲人;能看得见的盲人;能看但又看不见的盲人。”失明症在某种程度上是关于人类理性失明的隐喻,当人们患上失明症而被迫陷入白茫茫的世界,对他们来说不仅是黑与白的颠倒,更是是与非的混淆、善与恶的失衡。
《地下室手记》
@ 风居住的梦幻*^_^*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曾思艺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2020-5
我是通过大学一次课堂翻译作业了解到这本书,开始读英文感觉句子又长又难懂,就比较讨厌,后来看了中文版,主人公对自我的剖析深深地吸引了我。
书中超前地表现了现代人才有的身份认同和身份焦虑的困境,同时又探讨了自由意志、人的非理性、历史的非理性等哲学命题,同时主人公因其内心的撕扯与自我安慰显得可怜又可爱。
另外,在冬季读这本书,更能感受到主人公生活在地下室的阴冷,以及冬季城市水泥丛林清冷的美感。
《沉默的病人》
@ 正愁予
[英]亚历克斯·麦克利兹 著,祁阿红 译
河南文艺出版社,2020-12
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读的心理悬疑著作。作者将基础的心理分析理论与常规方向融入剧情故事之中,让读者在悬疑的情节发展中挖掘出背后的心理学知识。
虽然本书的前期剧情略显冗长平淡,但却以平常的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反映专业的学科知识,伏线千里,当你读到最后,终于发现了真正的凶手时,再回头翻一翻前面的人物描写,保证你背后发凉,细思极恐。
当我读完这本书,不禁感叹:杀人的并不是凶手本身,而是凶手扭曲的思想,而这些思想也是由好多人不经意间塑造的,那么这些人又该为谋杀承担多少责任呢?原以为是医生揭露身为凶手的病人,后来才知道是病人揭露身为凶手的医生。
《罗生门》
@ Ramona0827
[日] 芥川龙之介 著,文洁若 译
时代文艺出版社,2021-1
一开始有点蔑视的无知,读完《罗生门》之后,内心突然生出一种阅读的“爽快感”,这感觉就像是刚听完一场身临其境的说书:生动场景的展现原来不需要现代科技的3D技术,靠着文字的堆砌已然在脑海中播放了一整段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当读完欲罢不能的感觉平静之后,又陷入了故事里关于人性的体会,五味杂陈,直击灵魂;芥川龙之介的描述手法通常是异常现代的主题表达背后,有一丝丝阴森的鬼气,亦正亦邪间窥探人间百态。
《漫长的告别》
@ :)
[美] 雷蒙德·钱德勒 著,刘子超 译
中信出版集团,2020-9
一开始读不惯作者的硬汉派风格,可是书中的情节慢慢打动了我,主人公的朋友因为犯罪被通缉,但主人公相信自己的朋友不是那样的人,便对整个案件展开了调查,可是在调查的过程中渐渐发现,昔日的朋友已经不同于以往了。
主人公也产生了迷惘,是好友已经变化,还是好友原本就是一个伪君子?当主人公看着好友最终逃脱了制裁,他也与自己的好友告别了,书里的告别过程很简单,只是一段对话——“噢,我是说,这里曾经有过。我摆摆手,想起来那天我们在酒吧一同喝酒。 自那以后,我没再去过那里,所有的一切,我都没想好怎么告别。”写得很简单,但是意味深长,我似乎能感受到主人公的痛心和不舍,但是一定得告别。
当然,书籍也会给读者传递一种美好的想象,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梦境。
《夜晚的潜水艇》
@ slak
陈春成 著
上海三联书店,2020-9
被这位作者“浪漫超越星河”的想象力所折服。你可以放下现实的一切,跟随着他的笔触,去到他描绘的那个奇妙的世界。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就像做了一场梦,一会儿穿越到了古代,一会儿仿佛遇见了未来,一会儿化作了天使在天空翱翔,一会儿化作海底的鱼游来游去。通过这些不同的篇章,我能感受到他写这些故事所要表达的哲学思考。
一开始读不懂一本书,是因为自己暂时无法与书中人物感同身受,往往要等到自己也积累了一些人生经验,回过头来,才能理解书里所描绘的世界。
《廊桥遗梦》
@ 喫喫茶
[美] 罗伯特·詹姆斯·沃勒 著,资中筠 译
译林出版社,2020-8
有句话说“少时不懂《红楼梦》,读懂已非少年人”。 《廊桥遗梦》也是这种少时“读不懂”的书。
读不懂一本外遇题材的小说有什么值得推崇,读不懂摄影师和村妇短短四天的感情怎么就能刻骨铭心一辈子。书留给读者一个思考,爱与责任该如何取舍?爱因为短暂而保鲜,责任让家庭得以圆满。“旧梦是美梦,虽然没有成真,但是我很高兴曾有过这些梦”,这是弗朗西斯卡的选择,换作你,你会选什么呢?
《情书》
@ 不明下落
[日] 岩井俊二 著,穆晓芳 译
南海出版公司,2018-6
后来我才发现藤井树是爱博子的,爱没有那么一是一、二是二,人的心里可以装好几个人。并且,这本书最重要的不是藤井树究竟爱谁,而是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死亡,如何以另一种方式与亡者共存,学会如何放下。暗恋不等于无,死亡不等于无,为你做的事你不知道不等于无,最重要的是,爱存在过。
《枪炮、病菌与钢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