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当高育良结束与赵瑞龙会面的同时,省委书记沙瑞金与纪委书记田国富也结束了对易学习家的参观。
带着易学习的“珍贵地图”和他老婆亲自炒的几斤茶叶,沙瑞金、田国富踏上了返回京州的路上。
吕州一行,沙瑞金、田国富都收获满满。首先是沙瑞金,除了深入考察了易学习的政绩外,他还了解到了李达康和易学习的一些过去。
在考斯特上,他对田国富这样吩咐道:
关于帝豪园的事,你还得再核实一下,现在任用干部,特别是重要干部,一定要慎之又慎!
帝豪园是王大路在京州建的别墅区,在那里,王大路分别给易学习、李达康各留了一套豪华别墅。
沙瑞金如此吩咐,表面上看,他是让田国富查一查易学习是不是真的没有接受王大路的馈赠,可实际上他也是想让田国富查一查李达康是不是也没有接受王大路的馈赠。
沙瑞金没有把话说得很明确,理由很简单:李达康属副部级中管干部,沙瑞金有监督权,却无查处权,况且李达康现在正一门心思地向沙瑞金靠拢,沙瑞金如果明着查他,岂不伤了他的积极性。
可田国富的回答却非常意外,他说:
沙书记,我早就查了个底朝天了,是和组织部门联合查的。
为什么说田国富的这番回答非常意外?
首先,易学习早就是田国富打算收归麾下的对象,是他重回汉东官场以后构建属于自己班底的重要一环,这样一个人选他肯定会慎之又慎,绝对不想“第一炮”就“哑火”了。
其次,易学习从第一次出现在沙瑞金的视线内,到多次推荐、邀请沙瑞金亲自考察易学习的政绩,都是田国富精心谋划的结果。最后的考察,田国富特意加了“组织部门”,相当的胸有成竹。
所以,说完这话后,田国富心中应该是有一点沾沾自喜的味道。
最后,从这句话中,沙瑞金还侧面听出了李达康应该也是没什么问题的。
既然田国富把事情安排得非常妥当,沙瑞金也就不在这个问题上继续深入了。
随后,沙瑞金说出了一段非常有意味的话,他说道:
另外你还得查一查,像易学习这样没有政治资源,想为老百姓做事,又有能力做事的干部,这些年来埋没了多少?要是有,全部挖掘出来,给他们一个能干事的平台。
这段话应该这样理解:
一、以易学习为例,汉东省肯定有一批没有“政治资源”、没有后台的干部。
原省委书记赵立春在任时,汉东省的干部大致分为书记派和省长派,除此以外的都是些边缘人物,而易学习就是其中的代表。
所以,沙瑞金此时需要的就是这些不被那两派所看中的边缘人物。
二、边缘人物也有讲究。在汉东省,同时不被书记派、省长派看中的,除了像易学习这样“泥古不化”、不追求升官发财、一心只为老百姓做事的干部以外,也有一些懒官、庸官。
沙瑞金虽然缺少帮手,但也不能什么人都往“篮子”里捡,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沙瑞金肯定要有所甄别,因此重点选择那种能干事、肯干事的人。
三、之前讲过,沙瑞金到汉东后为了破局,首先调来了外援侯亮平。
现在,自上而下的破局又有了李达康的支持。
那么,下面那些像易学习这样的没有“政治资源”、没有“后台”,且能干事、肯干事的干部,就是沙瑞金下一步自下而上破局的中坚力量了。
四、沙瑞金用“埋没”这个词来形容赵立春时代用人风气的“怪相”。
远的不说,就以易学习为例,明明能力出众,却一直得不到提拔,反而像祁同伟这种喜欢溜须拍马之人,像陈清泉这种有“政治资源”的败类,却屡屡得到提拔。
根源上就是赵立春将这种风气带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五、沙瑞金用了“挖掘”这个词来形容这些边缘干部的处境。
作为浸淫官场数十年的过来人,沙瑞金肯定清楚这些干部如今的处境,要么是被“打入冷宫”,常年坐冷板凳;要么是像易学习这样,被人当“救火队员”,到处救火、调来调去。
所以,这些干部都是一群郁郁不得志的人,不细心挖掘,很难从表面找到这些人。
五、给这些能干事、肯干事的边缘干部一个平台就是沙瑞金的表态了。
如果用直白点的话来理解,就是让田国富梳理一下,将这些能干事、肯干事的边缘干部尽快形成一个名单,提交沙瑞金收归麾下。
所以,沙瑞金说完,田国富深以为然。
沙瑞金接着指示,就从目前被冻结的一百二十五名厅局级干部里开始。
沙瑞金如此安排是有道理的。
首先,这一百二十五名厅局级干部中,大部分都是高育良和其他常委们的人,这点应该毋庸置疑。
但是,也不尽然。
这批干部里面,那些被提拔的应该都是“有主”、有“政治资源”的人,可是没有提拔,仅仅只是厅局级轮岗的呢?
沙瑞金相信,轮岗干部里面应该会有“漏网之鱼”,虽然数量不会很多,但正是因为数量不多,沙瑞金提拔他们不会遭致高育良等人的太多阻碍,也会少一些波澜。
其次,厅局级已经是汉东官场的中坚力量,站在政治影响的角度来讲,已经有资格构建属于自己的权力“结构件”。
如果沙瑞金运用得当,一个厅局级可就是一条线、一座金字塔了。
所以,田国富听完沙瑞金这番安排,回答了一个“好”字后,露出了一副意味深长的表情。
讲完沙瑞金这边,再把视角转向高育良。
与赵瑞龙不欢而散后,高育良返回家中,心情复杂。
吴惠芬先是给他“汇报”,在高育良与赵瑞龙会面的这段时间里,赵立春打来过电话。
这是一个很明确的信号:
在赵立春明知自己的儿子赵瑞龙就在汉东,且应该将自己的话带给了高育良的前提下,依然还打来电话,很明显,他赵立春“急”了。
“急”什么呢?
就听高育良问道:
说什么了?
吴惠芬回答:
没说什么正经事。
这是吴惠芬的判断,而高育良并不这么认为,马上问道:
有没有提美食城和赵瑞龙兄妹的生意?
这是高育良关心的第一点。
从沙瑞金专门前往吕州调研月牙湖来看,美食城的问题已经被沙瑞金盯上,纸包不住火了。
所以刚才在酒店的时候,高育良多次提醒赵瑞龙尽快配合易学习拆掉美食城,堵住这个被沙瑞金盯上的“窟窿”。
在酒店里,从赵瑞龙的态度来看,他是不打算乖乖放弃这台印钞机的。
所以高育良急于知道赵立春对此事的态度,他希望赵立春能给赵瑞龙施压,尽快拆掉美食城。
可吴惠芬的回答却是这样的:
人家当领导的,能这么直接问吗?
高育良一听,知道自己急了,赵立春这种官场老手,当然不会说话这么直接,所以他让吴惠芬将赵立春“具体说了些什么”,一字一句的告诉他。
吴惠芬说道:
都是些官话,说什么我们要珍惜汉东改革开放的大好成绩,要支持新书记沙瑞金的工作,还说要大团结五湖四海,不要搞小圈子。
这段“官话”细究一下,赵立春其实还有三点话外音:
一、汉东省改革开放的大好成绩,赵立春这一派绝对拥有相当大的功劳。因此功劳,赵立春得以升任副国级大佬。
不管有没有“功过相抵”这种说法,在赵立春看来,只有“稳定汉东大局、保住功绩”,他就是安全的,跟他的这些人依然大有作为。
二、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尤其沙瑞金还带着“中央的指示”,不管“三把火”烧到哪里,你们无论如何也不能触其锋芒,尽量配合,维持大局的稳定。
三、在赵立春看来,从侯亮平抓捕欧阳箐到陈清泉被李达康双开,这是内部不团结、互相斗争的表现。
所谓“堡垒都是由内部攻陷的”。
在赵立春时代,高育良和李达康的关系就谈不上融洽,甚至还有过吕州“互斗”的历史。
不过那时有赵立春“压着”,所有的矛盾没有扩大、没有爆发出来而已。
可是,现在矛盾一下子就被摆上了桌面,已经严重影响了内部的团结。
所以,赵立春话中的“五湖四海”就是代指高育良和李达康,不要搞“小圈子”就是让他们要内部团结,这也是赵立春最想表达的意思。
可是,在高育良看来,不管赵立春的表面“官话”还是其中蕴含的话外音,都很冠冕堂皇。
所以,他抱怨了一句“好话全让他说了”以后,立刻问了他关心的第二个问题:
赵立春有没有提到侯亮平?
高育良如此在意赵立春有没有提侯亮平,理由有两点:
一、在酒店时,他从赵瑞龙口中得知,侯亮平的举动已经引起了赵立春的注意,赵立春正在“做工作”。
可是,赵瑞龙的话到底有几分真、几分假,高育良心中没底。
所以,高育良才会迫切需要听到赵立春亲口说出他对侯亮平的态度。
二、如何“管一管”侯亮平的问题需要赵立春的支持。
前文得知,要想用正常方式“管一管”侯亮平有三种(具体解读见45章):
分别是将侯亮平调走、换岗、调整分工。
前两种方式无疑都可以彻底解决如何“管一管”侯亮平的问题。
可是,前两种方式,难就难在必须要得到沙瑞金的首肯。
站在高育良的角度,身为局中人的他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可能在沙瑞金面前流露出哪怕一丝要“动一动”侯亮平的意思的。
既然如此,让副国级大佬且与沙瑞金有点私交的赵立春出手,向沙瑞金提出“管一管”侯亮平,就成了高育良心中不是办法的办法。
吴惠芬是这样回答的:
提了,提到了他(侯亮平)拦车的事儿了,但是好像说得很随意。
可高育良认为,赵立春看似说话随意,实则蕴藏深意。
担心吴惠芬说错话,高育良问她是怎么回答的。
吴惠芬说:
按照你一贯的原则:热情、礼貌,但又一问三不知。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原则”。
从吴惠芬用了“一贯”一词可以看出,赵立春给高育良家里打电话的次数很频繁。
网上曾经有这样一个说法,说:厅局级领导们不带的是手机钥匙一类,这些一般在秘书手里,烟和火,才会随身带。到了再高一级,便是什么也不带。
在工作时间,高育良的手机长时间在秘书小贺手里,赵立春是绝对不可能打的。
那么非工作时间,打高育良家里的电话就理所当然了。
可是,事情真会如此简单?
因为,赵立春使用的是“红机”(本段仅供娱乐、参考)。
前文(第4章)解读过,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办公室一般安装有红色保密电话,俗称“红机”。
同时,根据政法工作需要和岗位重要性(主要是公安口),政法委书记的家中也会安装“红机”。
而作为副国级大佬的赵立春,同样也享受这样的待遇。
所以,因为“红机”的重要性,高育良肯定是无数次叮嘱过吴惠芬,能打这个电话,不是紧急事件就是高级领导,接听电话时,一定要热情、礼貌,一问三不知,如果他不在家,一切等他回来再说。
另外,这其实也表明了如今的高育良对赵立春是个什么样的态度。
仅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表面客气、实则敷衍的态度。
那么,高育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呢?
就听他稍作停顿后,说道:
现在,该考虑和赵立春切割了。
在吴惠芬问了一句“怎么回事”后,结合
高育良的回答,他作出如此判断的理由有三点:
一、赵立春大势已去。
赵立春由汉东省委书记升任副国级,看似升了,可他那个副国级只是个闲职,在高层的话语权有限,想要再进一步或东山再起,已无可能。
而且,官场向来就有“人走茶凉”这个道理。
在高育良看来,现在的赵立春已无多少“能量”了。
二、赵立春没有看清形势。
从剧情得知,此时正处在高压反腐的启动阶段(十八大后),到底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还只是“一阵风、一阵雨”,赵立春完全没有看清。
如此情况下,他还在惦记着汉东省的“山头”,搞团团伙伙,岂不是“茅坑里点灯”:找死。
三、赵家的问题很严重。
首先,赵瑞龙的贪婪无度、无法无天,已不必多说。
可如此一个混蛋败家子,到了现在,赵立春还不严加管教,任由他胡作非为。
迟早有一天,他赵瑞龙会成为一颗炸弹,亲自做他赵家的“掘墓人”。
其次,从赵立春先后的“话外音”和表面“随意”提了下侯亮平可以看出,其实他非常紧张。
不管他紧张什么,能让赵立春都害怕的事已经足够让高育良粉身碎骨了。
综上,为了避免被赵家拉下水,高育良不得不作出如此的考虑。
同时,高育良的这一心理波动或许表明:他谋求汉东省长的愿望已经开始动摇了。
那么,后续剧情会如何发展呢?
下期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