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任商王盘庚即位之初将都城迁回亳都,行汤之政,收拢人心,结束了九世之乱,止住了王朝的颓势。之后他又迁都殷地,严明法度,进一步稳固了王朝的统治。
盘庚帝在位28年,崩。弟小辛帝立,殷道复衰,百姓思盘庚,乃作《盘庚》三篇。小辛帝在位21年,弟小乙立。小乙帝在位28年,子武丁立,从公元前1250年到公元前1192年,享国59年,因其文治武功,使得殷商王朝达到鼎盛时期。遂得庙号高宗。
据说武丁为太子时,小乙帝使行役,有所劳苦于外,与小人从事,知小人艰难劳苦。
史载武丁即位,思复兴殷,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直到有一天,武丁夜梦得圣人,名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姓,皆非也。于是使百工营求于野,得说于傅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岩。见于武丁,武丁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大治。
这便是让后人传颂许久的傅说起于版筑,也是“说感武丁”的故事,这一幕明君贤臣的相遇,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极为浪漫和富有传奇色彩的。
实际上,知道民生疾苦的武丁帝即位后,虽然一心复兴殷商,却也没有轻举妄动改革朝政。他三年不言政事,一方面使得冢宰等重臣放松了警惕,一方面可以暗中观察辨明朝臣之忠奸贤愚,并可私下寻访贤才。
有没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熟悉就对了。
大约六百多年后,春秋五霸之一,“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上台之初,面对楚国当时混乱的政局,这位老兄就是这么操做的。
同时,武丁梦傅说,也结合了殷商的国情风俗。试想一下,如果武丁没有“梦得圣人”为借口,他要如何将奴隶出身的傅说提拔为相?如果没有那一层神秘色彩,武丁想要提拔傅说,必定会引起所有朝臣的极力反对。到时候别说中兴王朝,能不能维持自己的统治都已经很难说了。
反之,有了天神的指点,武丁重用傅说也理所应当。更进一步,作为商王的武丁既然都得到了上天的指点,那他必然是受上天庇佑的明君圣主。
所以,武丁帝“梦帝赉予良弼”的策略,不仅提高了傅说的地位,同时也强化了王权。
访得贤相,武丁帝便开始了复兴王朝的一系列改革。
武丁帝首先强调君臣秩序:“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乂。”
加强了王权后,武丁帝又取得了官吏的最终任免权,在选官上坚持“官不及私呢,惟其能;爵罔其恶德,惟其贤。”
为了稳固王朝的统治,武丁帝进一步加强了与氏族方国的联姻,同时大封诸侯。仅仅现有的甲骨文研究表明,武丁帝时,封侯的方国首领有五十多个,封伯的也有四十多个。那么武丁帝实际上分封的诸侯只会更多。
分封那么多的诸侯,领土从何而来?自然是战争了。
许多人都知道,武丁帝时,商王朝对外征伐不断。仅有甲骨文可查的就有对朔方、土方的多次征讨,三年平定鬼方,征讨羌方,南征荆楚,以及对西南的夷方、巴方、蜀和虎方的征伐。
消灭叛乱和怀有异心的诸侯和方国,重新分封忠于商王朝的将士和功臣,不少偏远的部落、方国也被纳入商王朝势力范围,最终使得商王朝的疆域和国力都达到顶峰,同时也在客观上传播了殷商的文化和文明。
高宗武丁帝之所以能中兴殷商王朝,还有一项重要措施,那就是改革祭祀制度,把神权掌握在商王的手中。
前面我们说过,殷商王朝上至王室贵族,下到平民,都信奉天命,迷信鬼神,几乎事事都要祭祀占卜。这就使得掌握神权的贞人集团开始与商王争夺世俗的权利,甚至成为商王的掣肘。
《尚书,君》载:“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
前文我们说过,伊陟是伊尹之子,巫贤是大神棍兼巫医巫咸之子。对商王朝来说,掌握了祭祀权就等于掌握了神权。所以出现了这么多的权臣“格于上帝”,直接威胁王权。《竹书纪年》中甚至说,伊尹放太甲是因为权力之争,将儒家推崇伊尹的神话撕裂了一条口子。
一心复兴殷商王朝的武丁帝自然不能容忍神权的掣肘,他在理顺内政后,便提出“赎予祭祀时谓弗钦,礼烦则乱,事神则难。”对祭祀实行改革,既简化祭祀程序,并一步步将神权收归商王。
历史研究表明,武丁之前商王朝的祭祀松散,出现多种非王卜辞,多有频繁祭祀祖先、远祖和上帝等神鬼。“率民事鬼”成为殷商王朝的显著文化特征。神权强势时,掌握祭祀权的贞人集团经常与商王唱反调,这些已经由出土的甲骨卜辞证明了的。
而这些贞人集团之所以敢于商王抗衡,不只是因为他们贞人的身份,更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诸侯和方国的首领之一。早期的商王朝正是以分享神权来拉拢诸侯,维护自己的统治。神权与王权既然有了合作,也就必然会有斗争。
历代商王想要坐稳王位,必然要对贞人集团既妥协又斗争。经过历代有为商王的不懈斗争,到武丁帝之时,商王开始完全掌握了祭祀权,把原先作为方国首领的灾人集团彻底驱逐出了王权的核心圈,之后的贞人基本上成为王权的附庸,这亦有出土的甲骨卜辞为证。
而且武丁帝简化祭祀程序后,王室主要祭祀祖宗神,开始称历代先王为“帝”,提升到与“上帝”(神)相当的地位。
事实上,武丁帝之后,祭祀所代表的神权在商王朝统治中枢的地位逐渐下降,神权进一步与世俗的王权相分离,远离了国家政治生活……我们的祖先殷商先民开始走出鬼神崇拜的原始蒙昧,为之后周王朝的文教礼治创造了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