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悦拾光电影今日头条独家发布,请勿抄袭转载。
丧事,关乎传承,关乎孝义,关乎亲情。
如果只看名字的话,《喜丧》的确在一个沉重的议题上,点缀了一些个表征美好的“喜”字,但只有当你看完整部电影,你才会知道这个故事,通篇都在讲述一个“哀”字。
喜丧是一种习俗,在传统意义上,能够活到80岁这个年纪,已经是一件幸事,故在民间,对于这一类老人的去世,都会筹办一场喜丧宴,以宽慰后人的悲伤。
但对于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来说,生前未曾遇见一件幸事,死后又何言欢喜?
这部以独居老人为主视角的电影,只不过是用真实的笔触,揭穿了他们无可奈何的晚景。
01、为什么老人不愿去敬老院?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年过80的老人,尽管她已经儿孙满座、四世同堂,但儿女皆有各自的生计,多一副碗筷,就意味着多一份麻烦,所以她并未投奔到自己的儿女,而是选择自己独居。
但油尽终会灯枯,再硬朗的身体,也抵不过岁月的磨砺。
虽然她一直都不愿听从儿女的安排,去敬老院养老,但一次与往常一样的洗漱,却突然敲响了倒计时的钟声。
突发的脑血栓,让她再也无法利索地掌控自己的身体,所以她也就失去了独自照顾自己的权利。
而眼下,老大和大嫂在外多年未归,老二是个教书匠,自己家里也是一地鸡毛,不仅有还没断奶的孙子,儿媳还盘算着外出打工,而老三是个妻管严,虽然家庭状况相对较好,但他的妻子并不想插手这种既要出钱,又要出力地“破事儿”,老四已经外嫁,一家五口挤在一间房里,再塞一个人,恐怕连翻身都成问题。
所以,他们都一致同意,无论母亲愿不愿意,也要将其搬入乡镇的敬老院,了却这一桩压在心头的难事。
现在,就连出行都成了问题,老人也拗不过家里人的一致意见,只好听从儿女们为自己准备的养老安排。
但在搬入养老院之前,她还是要求到每个儿女家中都小住一段时间。而眼看大事已经解决,这种不算过分的要求,她的儿女们也都同意自己母亲到处转转。
但要想搬入敬老院,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乡镇的敬老院虽然早就同意了他们的母亲搬入,但敬老院一时人满为患,要想搬进去就得排队,而所谓的排队,就是指他们在等待一个老人生命的终结。
在这里,生命早就失去了应有的色彩,而来到这里的老人,不过是用一点儿女的琐碎银两,买了一张捂不暖也睡不安的床位。在
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生命,在被这样潦草得搬入敬老院之后,就已经结束。所以,老人之所以要求去各个孩子家转转,不过是在做最后的告别。
02、对于他们来说,悲,才是人生的底色
在老二家住着,老人见识到了这一家的破败。
孙子在外打工,但赚回来的钱,还不够补贴家用,还没断奶的曾孙,已经无法从身子虚弱的母亲那里得到足够的奶水,而要购置奶粉,就意味着一笔不小的开销。
在这种情况下,她的孙媳妇只能求她的婆婆,帮忙带孩子,自己外出打工,好歹能够补贴一些家用。
但二儿媳也已经年迈,光是干农活已经抽不开身,如果还要带个没断奶的孩子,光景恐怕更不好过。
而在言语之间,老人二儿媳还趁与孙媳妇辩理的时候揶揄自己,这种无能为力又无可辩驳的苦楚,想必只有老人自己能够明白,这苦,到底有多苦。
之后,老人又搬到了家庭状况还算可以的三儿子家,但三儿媳从她进门开始,就没给过一个好脸色。
带来的东西,被扔进了储物间,吃饭的碗筷也是单独归置,就连她坐过的地方,都要铺一层白布,以免弄脏桌椅沙发。
这些明摆着的态度,老人全都看在眼里,但即便是这样,她也没有和自己儿媳论一个道理,因为这不是她此行的目的。
在三儿媳家住的时间并不长,尽管她没有多少文化,但她也知道,既然已经被视作累赘,那么就应该有自知之明。
最后,她来到了女儿家。
这里是她外出的最后一站,女儿和女婿分别经营着一个小吃摊位和一个小本商店,这些年虽然攒了一些钱,但几乎都拿出去支援儿子买货车,跑长途,
现在,全家都指望着跑长途的儿子,能够赚到大钱,好好改善一下拥挤的家庭状况。
而女婿在丈母娘搬到家里之后,就动起了心思。家里刚刚花了大钱,眼下已经没有多少余钱来照顾一个老人。
所以他决定小小地栽赃一下他的岳母,他对媳妇说她的母亲偷拿了店里的钱,而事实上,他是想用这种方式让岳母知难而退。
在儿女之中兜兜转转,老人随身都带着自己供奉的菩萨。
她知道,自己这一辈子吃了很多苦,也带着自己的孩子吃了很多苦。可没有一个母亲,愿意自己的孩子受苦,只是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他们来说,似乎活着,就是来吃苦的。
苦,不是他们所愿,可苦,却生来就有,悲,不是他们所想,可悲,却如影随形。
就在这个时候,老人的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已经出现了中风的症状,而且,还染上了一种不自主的笑病。
这是一种符合逻辑的戏剧性变化,以笑来呼应喜,但却都是在讲“哀”
但这还不是压垮老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03、只有自私的孩子,没有自私的父母
没过多久,老人女儿家里突生变故。
在外跑长途的儿子因为酒驾,意外身亡,而由于是酒驾,他能拿到的赔偿很少。这也就意味着,不仅丢了儿子性命,就连花了大价钱的投资,也打了水漂。
白发人送黑发人,老人再也没有理由,也没有心思给自己的后人添堵。
现在,她迫切地希望能够搬进养老院。
她在这世间经历过太多足以伤心至死的事儿,这万般的苦痛甚至让她流不出一滴眼泪,而那不自主的怪笑,不是冲喜,而是笑哀。她一生供奉的菩萨没有一次显灵,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平平安安。
之后,染上笑病的老人,被自己的儿媳赶入了牛棚。
而在敬老院空出床位的之后,她就为自己准备好了后事,将身上仅剩一点的传家宝,交给了最后安顿自己的儿媳。
因为她知道这世间的苦,所以她没有埋怨自己的孩子。
而在拜完最后一遍菩萨、求神灵能保佑自己的儿孙平平安安之后,她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毒药。
原来,被视作是累赘的母亲,早就为他们想好了一切,这最后一趟的旅程,不是一位老人的任性和糊涂,而是一种显而易见但最后却被忽视甚至被误解的关爱。
她希望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能够再次抚慰在世间遭受磨难的孩子,哪怕他们无法付出同等的回报。
只有自私的孩子,没有自私的父母,接受孩子的自私,是为人母者,最真挚的宽容。
在最后的喜丧中,并不是所有儿女都出席在母亲的葬礼,哪怕是那般凉薄的人,也知道自己有愧。
而我想,已瞑目的老人,此刻必定正在另一个地方,拜着菩萨,继续为儿女子孙,祈求平安。
结语:
《喜丧》是一部在基调上过于“悲”的电影,也或许是因为这一点,以至于导演无法找专业的演员去演绎这样的一个故事,因为这是众多独居老人们,正在面对的现实。
而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和泪点,就是以一种露骨的方式,还原了独居老人为何最后选择自杀的心理历程。
本应互相扶持的亲情,为何高压的物质生活之中,走向被肢解的命运?
我想,这是导演抛给观众继续思考的时代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