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一幕幕往事历久弥新。8月1日,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也是南昌起义纪念日,二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诞生了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它的胜利与严守保密纪律息息相关。
搜集敌军情报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后,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决定组织武装起义对国民党予以反击。以周恩来为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前往南昌领导起义。
南昌起义主要领导人(左:周恩来;右上:朱德,贺龙;右下:叶挺,刘伯承)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起义前,中央派熟悉南昌情况的朱德秘密开展起义的情报搜集准备工作。他根据中央的要求,精心绘制南昌市区地图,并详细了解国民党军队兵力部署与驻地等情况。
1927年7月27日,周恩来到达南昌后,朱德向他详细地介绍了相关情况,周恩来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称朱德“是一位很好的参谋和向导”。
从起义军后来的作战情况可看出,叶挺、贺龙部队根据朱德绘制的地形图,采取了部队驻地安排与战斗部署相结合的方式,既有利于防止在南昌城内频繁调动兵力引发国民党军队警惕,又有利于对其严密监控,为发动起义提供有利条件。
比如负责攻打国民党军队的第二十军教导团,与敌营房只隔一道一人多高的矮墙,战斗起来只要翻过墙去,便可直达国民党军队的住室。战斗打响后,战士们翻过矮墙像潮水一般涌进敌人院子,很快取得胜利。
确保秘密安全
能否成功打响第一枪, 保密很重要。起义军主要领导人保密意识强, 在传达作战命令的时候,采取了布置岗哨、调换干部等有效的保密措施。
1927年7月30日下午,叶挺在百花洲畔的第24师司令部所在地召集营以上军官秘密开会。为了保密,会场周围有卫兵站岗警戒,无关人员一概不许入内。会上,叶挺强调,行动前要绝对保守秘密,行动时要勇敢迅速消灭敌人。
与此同时,贺龙在江西省圣公会的宏道中学内也召开了团以上军官会议。为防止秘密泄露,会议在宣布起义计划和作战任务后,决定加强战前检查工作,并把一些不可靠的下级军官换成共产党员。
叶挺、贺龙部队在途经通往南昌的涂家埠大桥时,因路被破坏而无法通行。一百多名铁路工人得知后,为了让部队顺利通行紧急修路。图为修路时用过的工具(图片来自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有关起义的命令是逐级下达的,直到战斗即将打响的前一刻,连长才将命令传达给排长,排长传达给班长,班长最后传达给战士。
据战士涂国林后来回忆说:“起义前一天才突然接到命令,要我们移驻小营盘。当晚睡下不久,上边就来了通知,我们一个个耳传着:喂,注意!今晚恐怕有事……大家从睡梦中被叫醒,奉命紧急集合。队长宣布进入战斗……”而没有作战任务的非军事人员,大都是在战斗打响之后才得知起义的消息。
联络方式隐蔽
1927年7月31日下午,前敌委员会召开了团长以上干部会议,布置战斗任务。
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图片来自新华网)
起义的军事行动联络方式非常隐蔽。总指挥部下发了起义当晚的口令“河山统一”,行动信号“三声枪声”,识别标志“领系红领带,膀扎白毛巾”,“在马灯和手电筒上贴红十字”。在当时没有专用军事电台的情况下,采用这种隐蔽的联络方式既方便又不易被敌人察觉。
朱德在南昌起义时用过的手枪(图片来自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1927年8月1日凌晨2点,从南昌城内传出的清脆枪声,划破了寂静夜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指挥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经过浴血奋战,天亮时,起义军占领了全城。胜利的消息迅速传遍南昌城,震惊了海内外。
南昌起义在党的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1933年7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自1933年起,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