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文明的历史上,确实曾有过很多大彻大悟的人,而这些人,几乎都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曾有过濒临死亡的经历。
例如汉代圣人司马迁,曾遭受“腐刑”的重创,临近过死亡,但终归没有死去,反而活了过来,在狱中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巨著《史记》,很难想象,没有经历过重创,他能够写出如此完美的作品。
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历经六年的修苦行,尝尽了万种艰苦,仍然无法找到让众生脱离生死苦海的解脱之道。却在濒临死亡的时候,于菩提树下打坐入定,并发下誓愿: “不成佛道,不起此座”,四十九天之后,顿然大悟,成为了正等正觉的佛陀。
而中国的另外一个圣人王阳明也不例外,甚至更加富有传奇色彩,王阳明当年所遭遇的生死问题也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无法想象的。他为正义而上书,践行中国传统的“做圣贤”的愿望,却遭受 四十廷杖的惩罚,受罚后的王阳明血肉模糊,人事不省,几近于死,这是他第一次濒临死亡。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圣人之学,于是在狱中的时间里仍在宣讲圣学,这对于大多数来说,确实是一个奇迹。出狱之后,在王阳明被贬去贵州龙场的路上,遭遇了锦衣卫的追杀,一路上艰辛曲折,但终究性命犹在,这对于他来说,确实是一次人生的颠覆,这是第二次濒临死亡。
到达贵州龙场之后,由于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险的生存环境,与中原的生活完全不同,使得王阳明在他自己所做的“石墩”里再次体会“死亡”的威胁,这是他第三次濒临死亡。正是这次的濒临 “死亡”使得王阳明获得了神奇的开悟体验。
也就是说,如果王阳明这三次濒临“死亡”的体会,或许,他就不会开悟,换句话说,王阳明的开悟体验是他置于死地而后生所获得的超越死亡的一种开悟体验,他以他自己的方式参透了死亡问题。
于是他在龙场悟出了一个道,即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也是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学的开端,也是后来致良知基础。
在经过龙场的悟道之后,王阳明才真正地跨过了“死亡”这道障碍,达到了对释怀生命的精神境界,进入了某种“圣人心态”之中。
因此,王阳明、司马迁、佛陀等圣人都曾有过濒临死亡的经验,都曾有过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体验,才获得的新生。
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按照佛教的说法,我们常说的死亡,不过是这个身体的死亡,而“真我”并没有随着身体的消失而死去,人们之所以认识不到世界的真相,最大的原因就是受到这个身体的束缚。
因此, 濒临死亡的经验能够让人窥见人生甚至宇宙的奥秘,由此而增加了正信,进而能够经过修行达到认识世间的真相,即觉悟或大悟。所以,曾有过濒临死亡经历的人,往往更容易达到觉悟或大悟的境界。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金刚经》《王阳明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