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凡情感
《人世间》之所以能大火,包含方方面面的因素。
但是,最重要的,却是里面真挚的情感。
以情动人,引发共鸣,从来都是最打动人心的。
作为父母,冬梅妈和秉义爸都做到了。
在那个年代的父母,能做到他们这样的确难得。
最重要的是,冬梅妈是高干,站得高看得远。秉义爸是普通人,过着和我们一样的生活。
他们的阶层差异如此巨大,但是在对待孩子们的问题上,却有两点出奇的相似。
特别是他们临死前遗言的最终目的,竟是出奇一致。
1都是在儿女跟前说另一半的好话,让孩子们婚姻更好更牢固
冬梅妈最初看不上周秉义,但当她看到周秉义后,就改变了看法。
她对周秉义唯一的冷漠,也就是不肯到他家去认亲。因为蔡晓光事件,冬梅爸妈害怕周秉义一家会找他们办事,而他们最痛恨的,就是别人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利。
因此,即便两家住在一个城里,多年来却未曾谋面 。
但不可否认,在周秉义住到冬梅家的那些日子里,冬梅妈对他们的婚姻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秉义在军工厂差点被炸。冬梅埋怨她妈擅自做主。说自己不饿,气呼呼地跑上楼去。
冬梅妈紧随其后跟上楼去,她严厉地命令女儿:
那就下去坐着,脸上还得挂着笑,他刚刚经历过生死啊!
当时的背景是她向组织上举荐周秉义去干点事实,而军工厂是差点倒闭的国企。周秉义第一天上任就遇到这样的事情,心情可想而知。
在这个情况下,冬梅闹别扭不吃饭,只会加重秉义的心理负担。如果是平常的父母,或许就会由着女儿去了,但冬梅妈却告诉女儿,你的丈夫刚刚经历过生死,你就是不饿,也必须陪在他身边,脸上还得带着笑。
作家苏心说过一句话:夫妻最大的意义,就是相互扶持,当一个人被踢到命运的谷底,另外一个人能够握住他的手,与他同呼吸共命运,一起面对世间的风霜雪剑,婚姻值得。
在独生女的婚姻上,冬梅妈并没有包庇,纵容女儿,她用自己的智慧教女儿如何做一个好妻子,在丈夫遇到难坎时,要陪在他身旁,和他同呼吸共命运,给予安慰和支持,让他知道婚姻值得,人间值得。
如果说冬梅妈能这样做,是因为 她是个老革命,又连任省妇联主任,她看得远格局大。
那么,普通工人周志刚又是如何教育儿子的?
在冬梅爸妈因故食言的那次,周志刚曾经跟儿子有过一次深谈,让儿子对冬梅好点,不要大男子主义。
周志刚以一个父亲的身份,告诉儿子该怎样在婚姻中承担起一个丈夫的责任。
但在他内心深处,对这门亲事也是有看法的。
周秉昆送他走的路上,周志刚跟小儿子说:
工人家的儿子娶了省长的姑娘,这事不摊到我身上,我也得说啊。这家人烧了几辈子香,积了德。攀上这么个高枝。其实哪是这么回事?不好受那个滋味,你说咱们都这么难受,你哥小时候人家多优秀,小学,中学,兵团,现在又优秀到北大里头了。你说他哪点比那郝冬梅差呀。他不差呀,你要说差,就差爹不行。冬梅她爸,是两层小楼,你们这个爸,是两间小屋。儿子结婚了,自家住不下,得住到人家家里头,看人家脸色过日子。一个男人,窝不窝囊?糟不糟心?我也知道,冬梅她爸她妈人也挺好,我也理解,可我就是不喜欢他们。
周志刚说的这段话中,对这段有阶层差异的婚姻并不是很认可。大儿子那么优秀,是他周家的脸面和骄傲,可如此优秀的儿子在他老丈人家里却啥也不是,还得看人家脸色过日子。
他替儿子委屈。
周志刚的这种想法,是每一个为人父母的都会有的心情。自家当做宝的孩子,被人如此怠慢和轻看,当爹的心疼啊。
但即便周志刚对亲家如此不喜欢,他还是告诫儿子要好好对冬梅,不要大男子主义。
而在过去那个年代,确实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周志刚能有这样的思想劝儿子,已经很了不起。
不论是冬梅妈还是秉义爸,他俩一个是高干,一个是平民,在对待儿女的婚姻问题上态度都 有着共同的态度,那就是都一心一意为了孩子们好。
如果冬梅妈整天眼皮子朝上,看周秉义各种不顺眼,在冬梅面前说女婿的坏话。如果周志刚把对亲家的不满化作怨言倾诉给儿子。周秉义和郝冬梅还会有后来那般的幸福吗?
一对明事理的父母,是能对孩子的婚姻起到治愈和促进感情的作用。
如果冬梅妈和秉义爸属于那种事妈的父母,可以想见的是,即便周秉义跟郝冬梅的感情再好,最终也抵不过父母整天在耳边念叨,势必会影响到夫妻感情。
可是,冬梅妈和秉义爸的身份虽然差异巨大,他们却不约而同地选择委屈自己,也要让孩子们的婚姻过得更好。他们用良好的言行去影响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对另一半好。
这是冬梅妈和秉义爸的第一个相似之处。他们的第二个相似之处更是让人落泪。
2临死前为孩子们扫清婚姻的障碍
我们都欣赏冬梅妈是个智慧的老太太,她做的每一件事都让我们忍不住为她鼓掌点赞。
其实,周志刚也是很有智慧的一个人。
秉义爸是在冬梅妈之前去世的。他在临死前说的话,有对孩子们的嘱托,更多的是在帮长子扫清婚姻障碍。
当周秉义匆匆赶回来,埋怨弟弟不早点告诉他,即使没来得及告诉他,告诉冬梅也行啊,最起码,冬梅她妈会帮助叫车。
周秉义说:秉昆没有给冬梅妈打电话,做对了。你们都了解你爸,我这辈子从来都不愿意求人的。
周秉义面对父亲,难过地低下头,说是自己没有做好,两个亲家同住一个城,二十年不见面,没来往,根本就说不过去。
周志刚宽慰儿子:
你给冬梅打电话又能怎么样呢?冬梅跟她妈说,她妈来不来啊?她不来,我是你爸,你是她女婿,不来,觉得说过不去呀。可是来了,不认不识的,大家都有负担,我的负担就更重了。我们周家跟你丈母娘不是一个阶层的,你说不是一个阶层的人,硬把他凑一块了,人家难受,我们也不好受。原来,我对这个事想不明白,对她们家还有看法,现在一点看法没了。我反倒觉得,人家那真是有先见之明,不愧是站得高看得远呐!
周志刚很清醒,当周秉义惭愧地说是他没做好时,周志刚就知道儿子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他知道儿子是想让冬梅爸妈来跟自己见上一面,但又做不了主,所以内心自责。
周志刚不忍心看着儿子因为这件事闹心,更不想让这件事在以后成为秉义和冬梅婚姻中的障碍。更何况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所以,他必须要在临走前把一切都安排好。
他跟儿子坦诚心事,原来他确实对这件事想不明白,有看法。但他后来明白了,不是一个阶层的人,如果硬往一块凑,对方难受,自己也难受。所以冬梅妈站得高看得远,不来是对的。
这是周志刚的心里话,如果他跟周秉义说他一点也不介意冬梅爸妈的做法,秉义根本就不会信。他直接跟儿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他告诉儿子,爸爸当初跟你一样想不通,对他们很有看法,但现在我明白了,他们不来是对的 。冬梅妈就是有先见之明。
周志刚这句话藏在字面背后的意思就是:爸爸觉得冬梅爸妈做得很对,爸爸已经对这件事释怀了。
接下来,周志刚用 一个对比来化解周秉义心中的疙瘩。
他说:
人呐,各有各的命,命嘛,那是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好。你说今天这个事情,你说今天这个事情,冬梅她妈能打电话把汽车叫来,这是人家的能耐。我能让光字片的这些孩子们,为了我,拼命的,心甘情愿地把我送到医院去。这是爸爸的造化呀!
冬梅妈能叫来车子,那是人家的能耐。但是他能让光字片的孩子们拼命的,心甘情愿地把他送到医院去,那是他的造化。
所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也都有自己的好处。
周志刚在临死前告诉周秉义,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造化,你爹这辈子很知足。
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感叹这个老人的智慧和善良,他不让儿子心中留遗憾,他要解开儿子心中的疙瘩,让儿子和冬梅好好过日子。
周志刚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他一生没什么文化,却有着我们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价值观,那就是让孩子们好。
有人,父爱如山。但也有人说,父爱是粗狂的,做父亲的一般都粗心。一般情况下,儿子儿媳的婚姻,做公公的是不会掺和的。
但是,周志刚却在临死前精心为儿子扫清婚姻中有可能出现的障碍,确保儿子跟儿媳的婚姻能够幸福,长久。
跟他同样心思的,还有冬梅的妈妈。
冬梅妈在临死前交代了什么呢?
这个一辈子都讨厌求人办事的老人,在临死前却第一次用她的“功劳”为周秉昆求情。
当省市两级领导去看她时,她说自己和丈夫这一生,不敢说对党和人民有什么功劳,苦劳总有一点。丈夫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十年,但他对党的信念不变,对党的忠心不变。复出后还是拼命地干。他真正践行了他的入党誓言,为党和人民干到最后一刻。
她只有冬梅这一个女儿,两个儿子都在战争年代失去了,至今生死不明。她交代女儿生活中遇到困难想办法自己解决,不许跟组织伸手。
至于唯一的女婿,她一直把他当儿子,但是他的路也让他自己去走。
她自知命不久矣,所以想在临走前跟领导们提一个完全属于她个人的要求。她要求领导们能协调一下,让周秉昆回家过年。
冬梅妈临死前还想着女婿周秉义,她知道周秉义没法为弟弟开口,他也不会开口。所以她替周秉昆求情。虽然只是提前了几天,但起码全家可以过个团圆年。
冬梅妈这么做,看似是为周秉昆,但其实,她这辈子都没跟周秉昆见过面。说到底,她是为了女婿周秉义,但是她做这件事的真正目的却是为了女儿。
她心知肚明,她多年来未曾跟亲家见面,女婿周秉义嘴上虽然说不在乎,但他心里肯定有芥蒂。
冬梅妈是个有远见的人,她不愿意因为自己的事影响到女儿女婿以后的感情。所以,跟周志刚的想法一样,她也要在临走前为女儿女婿扫清婚姻中的障碍。让孩子们的婚姻更幸福。
可怜天下父母心,她和周志刚,一个是丈母娘,一个是公公,他们的身份是如此不同,文化如此不同,阶层更有着很大的差异,可他们在临死之前,都不约而同地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们以后更好。
这是两个值得尊敬的老人,他们临终前的遗言,是为儿女们的婚姻扫清障碍,更是对下一代最顶级的成全。
人世间正因为有了许多他们这样的父母,才会让儿女们的婚姻更加和谐,幸福。
也因为有许多跟他们一样善良,有格局的普通人,才组成了我们美好的人世间。
人世间,就是一家人的真情,团结,理解,最后圆满。这才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必生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我是小凡,持续分享读书干货和情感故事,陪您一起看普世真理。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