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1945年2月25日凌晨,中美空军轰炸机混合大队,从中国腹地起飞,试图穿越日本海,空袭日本东京。
这是一次来自中国出奇大胆的行动。
行动中一枚炸弹命中日本皇宫 。
那是中国抗战史中,少有的一幕。
湘西会战中美国援华航空队飞虎队驻扎在芷江机场
1945年2月25日,晨光中寒气尚未消散,数十架重型轰炸机,迎着凛冽寒风,从中国西南腹地分头起飞,完成集结编队,航向向东。
那是一次充满着象征意味和决心彰显的轰炸。天亮时分,东京的日本皇宫收到了一枚“重礼”。
轰炸机中的一批,起飞自湖南芷江。
飞虎队从中国起飞轰炸日本据点及本土照片
小二有话说
历史不容忘记。
在七、八十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日岁月中,一座地处湖南西部边陲的小县城,拥有着特殊的历史意味,它名叫芷江。
芷江城,居于云贵高原东缘和雪峰山西脉之间,历史上这座地处偏远的城市,显得宁静而祥和。但在抗日战争中,这座小城却仿佛注定与平静无缘。在那场战争的最后,这里更是成为了中国战区的洽降地,也在一夜间广为人知。
修复后的受降纪念坊
@风华绝代憨小二通过多方走访查证,记录下了与此相关的一批历史点滴,拼接成了接下来的这个系列文章:《芷江!芷江!》。
小二力图在这样一组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抗战故事中,去解读当年的一批中华儿女,他们的精神,他们的血性。
这第一篇要讲的,是历史上将芷江这座小城,拉进中国抗战史中的关键:一条长1650米的跑道。
建成后的芷江机场跑道长1650米,宽50米
正文
芷江,湖南怀化西南方向的一座山中小城。城东南有一片翠绿的草地,常有一些牧民在这里放羊,在草地的南端,有一块残砖断石的遗址。
很早以前,这里曾经是一座雄伟的宝塔。因为过往的大雁栖宿在塔上,人们称它为雁塔。
这里,曾是古沅州著名的八景之一,又叫“雁塔秋风”。
为了抗战,芷江要在县城东郊修飞机坪,因古台山位于机场东南边缘,属机场的扩建范围,雁塔寺又很高,影响了飞机的起落,人们只好忍痛将塔拆掉。
刘道明,当年芷江机场的报务员,土生土长的芷江人。对于曾亲眼目睹历史进程的刘道明老人而言,雁塔秋风,那是儿时的一个美丽传说,但对芷江人而言,为建机场而拆塔,那是有些悲壮的举动。
从一望无际的草地上看过去,小二试图用笔去触摸八十年前的那个小城。
被日军轰炸后的断壁残垣
1937年时的芷江城,面积不大,人口也不过3万。数千里外燃起的抗战烽火,似乎并不能影响小城偏处山中的宁静。
这是1945年时一张摄于芷江的照片。断壁残垣中,是搜寻着幸存者的孩子们,墙上还有依稀可辨的抗日标语。
此时远方国土上那场民族抗争的洪流,早已将这座小城深深卷入。抚摸着伤口的她,还不知道,此时刚刚结束的那场会战,将是侵略者在历史上,在中国战区的最后一次挣扎。
小城即将迎来她最辉煌的时刻。
湘西会战战场
整整七年了,自1938年11月芷江遭到第一次袭击开始,曾经边远而宁静的小城已经遭受了38次大型轰炸,三千七百多栋房屋消失在战火,人员损失至今没有权威统计。
不再宁静、不再沉默,一段奋起、一种牺牲,芷江城走进抗战的洪流。
这一切都是因为一条跑道的出现。
中国民众修建芷江机场
1938年正月十二这一天,芷江东郊教场坪里人声鼎沸,800米见方的平地上,19000多名民工扛着自家的锄头,挑着自带的畚箕,像蚂蚁一样涌向教场坪。
这一天,芷江机场开始全面动工。
从芷江、辰溪、会同、晃县、黔阳、麻阳等11个县,调集了近两万农民赶赴芷江抢修机场。
两万人,全部衣衫褴褛。
当时的芷江机场原本是一个教场坪,是历代官府和军队用来训练兵将、考取武秀才、检阅军队、砍杀犯人的地方。虽然曾被蒋介石用作围剿红军的前沿阵地,但此后一度被搁置起来。
不过这一次,这个地方被一个叫陈纳德的美国人相中,他要在这里修筑一个机场。
陈纳德
早在上一年的11月,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就电令芷江县政府征调民工扩修机场。
虽然刚刚进入寒冬季节,很多人还没有过完年就来到了这里,不大的七里桥陡然热闹起来。
这一年夏天,刚刚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的黄彰任,被派往芷江机场担任实习工程师。
此前,国民政府因忙于战事,人手非常紧张,如此浩大的工程,除航空委员会派来数人监工外,工程师仅林泽群一人。
黄彰任的到来,对林泽群来说,是雪中送炭,他早就渴望有个帮手。
因此,黄彰任先生到芷江那天,第一个到车站迎接的是林泽群。他们虽是初次谋面,却如久别重逢的故友。
工程在热火朝天的氛围中进展迅速,仅三五天功夫,座座茅草荒山、条条沟壑田渠,都成了带有南方地质特征的红色新土。
修跑道的石碾子
修建机场跑道的工人们,从离城五里山上取大石头,运到飞机坪来填大坑,填完了以后了再用河里运上来的鹅卵石和沙子把它填平,再用石碾去碾。
这样用石料和沙土填起来的跑道,要承受住飞机降落时的巨大冲击力,跑道的根基必须尽力地夯实。
中国民众修建芷江机场场景
这是一张拍摄于1938年初的照片,画面中仅仅捕捉到那个场面的一个边角,但那身后,分明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建设场面。
修建芷江机场,他们最为先进的技术,是一种依靠人力和牛拉的大石头碾子。
这种用水泥和鹅卵石浇铸而成的石碾,最大的重达两吨。在中间的圆孔里插入一根木轴,这样在石碾拉到跑道尽头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转动中间的木轴来改变方向。
一个重达两吨的石碾,至少需要五六十个民工才能拖动。
在1650米的跑道上,他们一天要来回地走上好几次,埋头、用力、前倾,埋头、用力、前倾,似乎成了他们的习惯动作。
变农田为跑道
就在机场热火朝天地施工中时,人们并不知道,日本人已经盯上了这个大山中的工地。
1938年,在一个叫前川一雄的日本人的谋划下,一个特别的行动组潜入芷江,其中给芷江人民带来血光之灾的,是一个叫李三保的汉奸特务。
1938年11月的一天,沅陵县盛平乡(现清浪乡大竹山村)负责人廉清风正在机场一角担土平地。
一年前,他也被征调来参加机场的建设,他们那个村的70多个民工就是他带队带来的。由于机场的建设是分段执行,一个县分一个地段,所以这些老乡们基本上天天都呆在一块。
湘西会战战场
这一天,廉清风突然隐隐约约听见远处传来翁隆隆的声音,他晃了晃脑袋,看到周围都在埋头苦干的人海,他不禁怀疑是不是自己产生的幻觉。
直到一声嘭的巨响在身边响起,地动山摇,接着就是连续嘭嘭嘭的爆炸响起。
第一颗炸弹落下,廉清风才意识到那是飞机发出来的轰鸣声。
日军飞机轰炸
大家开始惊慌失措,四处奔逃起来,只见密密麻麻的人向四周的山林里跑去,然而为时已晚。
这是历史上日寇对芷江的第一次大轰炸。
待敌机离开以后,只见机场上弹痕累累,血流满地,80多位民工在日寇的轰炸中丧生。
江柏永,修建芷江机场的民工之一。在他的印象之中,1939年3月2日那天,日本人的飞机一下来了27架,投下了上百颗炸弹。江柏永隔壁的一家五口,也在修机场跑道的劳工中,不幸全部遇难。
看着邻居家里摆放的五口棺材,江柏永不禁悲从中来……
保卫芷江机场,中日双方严阵以待
芷江机场跑道被日军飞机轰炸后,出现一个一个的洞。日机炸一次,劳工们就补一次,重新填土夯实。
后来甚至专门组建了一个养路大队,有120多人,专门维修跑道。日军飞机来轰炸之后,养路大队连夜就将跑道修好补好。
从小,小二就听说过很多关于先辈们为了民族大义而浴血奋战的故事,其中很多痕迹,后来我还亲眼目睹,亲手触摸。
很难想象,凭着牛车石碾,冒着敌人炸弹炮火,一个后来抗日中至关重要的机场就这样被修建起来。
只有1650米的跑道,却凝结了多少人的血汗,甚至是生命。
日军飞机
芷江机场,从建设之初的1938年,日本特务就盯上了。后来,驻扎在芷江的宪兵司令部,抓获了一个叫李三保的可疑人物,经过审讯,此人果然为日本派遣而来的汉奸特务,正是他招引来日军轰炸飞机。
随即,李三保被宪兵司令部枪毙。一时间,芷江人民无不拍手称快。
日本特务发现芷江在修机场后,从1938年11月到1945年的12月,对芷江机场先后进行了23次轰炸,投向机场的炸弹就多达3109枚。
然而,日本人百思不得其解,每次轰炸完一天后,机场总是照样能使用。
日本人并不知道,聪明的中国人民有许多的土办法。
《血色湘西》剧照
电视剧《血色湘西》中有一段剧情,讲述的是中美联合空军芷江机场决定在麻溪铺设立秘密雷达站,中国军民浴血保卫雷达站的故事。
而真实的历史是,当时芷江机场的确设有雷达站,但具体位置并非麻溪铺,雷达站就在机场附近。
飞虎队除了雷达外,还有一种神秘武器,P-61,外号“黑寡妇”的飞机。
空中黑寡妇,飞虎队装备新机吊打日寇
“黑寡妇”侦察机,是美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生产的一种较先进的双尾双舵式低空侦察机。整个机体呈“井”字型。
机内装备有多部空中照相机,夜航雷达和电子侦察器,机头和尾部各配有两挺大口径机枪。由于它通身漆黑,又善于单机昼夜飞行,具有较强的自卫能力,颇有点“悍妇”之气,故有“黑寡妇”的雅号。
1944年初,美军第十四航空队司令陈纳德从昆明调来两架“黑寡妇”,以加强芷江机场空军的侦察力量。
“黑寡妇”驻扎芷江期间,曾先后执行过对岳阳、新市日军兵站基地、汉口、白螺矶日军机场、湘江江面的日军运输綫、湘西会战期间日军的兵力配置等多项侦察任务,为基地指挥部正确制定作战方案,提供了大量准确的情报。
竹飞机对保卫芷江机场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1944年之前,“黑寡妇”被调来之前,为了对付日军的轰炸,当地的人们发明了一种“竹飞机”,以诱惑敌机进攻,目的或消耗敌之弹药,或暴露敌之位置,或以“骄兵之术”迷惑敌人。
1943年3月的一天,日军出动了二十多架飞机偷袭芷江机场。基地雷达发出警报后,我方飞机起飞迎敌并击落一架日机,这架被击落的飞机拖着长长的烟雾坠毁到附近山林里。
可是这架日机坠毁前投下的炸弹,落到了机场附近农民刘大松家屋后的竹林里,房子被炸垮了半边,而且燃起了大火。
美军空军司令部的人和周围群众连忙赶去救火,陈纳德将军派人把受伤的刘大松接到了美军医院治疗。
被击落的日军飞机
几个月后,农民刘大松挑着自家种的石榴,去感谢陈纳德将军。陈纳德亲自接待了他。
不过,陈纳德对刘大松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请求,希望他把屋后的竹林送给飞虎队。
第二天,一个排的士兵,将刘大松家前后左右戒严起来,任何人不得靠近。
刘大松找了几个可靠的邻居一起行动起来。
几天之后,十几架竹飞机做好了,糊上纸,涂上色,被连夜秘密送到了芷江机场。
白天,这些飞机全部用篷布盖着,很醒目地停放在那里;夜晚,机场工作人员便将篷布掀去一些,朦胧夜色中远远望去,这些竹飞机与真飞机似乎没什么区别。
日本海军在二战时的主力轰炸机——G4M“一式”陆上攻击机
芷江机场停靠大批作战飞机!
隐藏在芷江机场附近的汉奸、日本特务迅速用电台,将情报报告给了日军司令部。
很快,30架日机在队长饭岛一郎的带领下,从武汉起飞,气势汹汹直扑芷江而来。
然而,芷江机场这一次早有防备。
一方面,机场的飞机全部是竹制的伪装飞机,同时方圆数里的老百姓被动员起来,他们一见日军间谍的信号弹,就四处发射干扰信号弹。
那一天晚上,五颜六色的信号弹,加上猛烈的防空炮火,将芷江夜空燃烧得分外绚丽。
防空炮火有三种,连续三颗炮弹,第一颗穿甲,第二颗燃烧弹是红色,第三颗是爆炸弹,是绿色,看上去跟放烟花一样绚丽多彩。
日军30架飞机此次损失了9架,另有4架负重伤,因难以返航,只得请求准许飞行员跳伞。
被击落的日军轰炸机
在芷江,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楠竹。
许多当地百姓一齐动手,一个晚上就可制造出十几架竹飞机。摆到机场上。
日本人以为是真飞机,俯冲下来投弹时,正好机场的高射炮就发挥了作用。
日本人轰炸23次芷江机场,投下3109枚炸弹,其中一大半都浪费在这个竹飞机上面,倒是前来轰炸的日本飞机总是有去无回。
损失了几百架飞机后,日本人终于决定发动地面攻击去夺取这个战略机场,这也就引发了后来著名的雪峰山会战。
芷江机场保卫战
日本人到最后失败时,也没搞清楚,为什么炸了这么多飞机,中美空军仍然能够不停地出动,打击他们的后勤供给线,打击他们的前沿阵地,甚至在最激烈的雪峰山会战中,中国士兵带着通讯工具,潜伏到前线阵地,精确地指示从芷江机场出发的轰炸机,将炸弹准确扔到敌人头上,炸得日军头都抬不起来。
一直占据空中优势的日本人,第一次在芷江这里品尝到了丧失制空权的滋味。
竹飞机,漫山遍野的烟幕弹,这些土办法,最终奇迹般地保卫了这个战略机场。
抗战时期的芷江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