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国剧60讲第三季,我是主讲人李星文。
2015年5月,江苏中天龙公司制作的电视剧《于无声处》在央视一套和江苏卫视联播。从50城收视率来看,这部剧在强手如云的5月档竞争中始终居于榜首,保住了央一龙头老大的位置。而坊间的争议也不小,《新京报》连发两篇文章探讨该剧的得失。
《于无声处》被定位为“新视角下现代国安反间谍剧”,这样复杂的界定主要还是希望与传统意义上的“谍战剧”划清界限。而观众的不适感,也很大程度上因为这部剧的内敛温吞与传统谍战剧的火爆烧脑反差较大。
如果把国安剧视为谍战剧的分支,它的确看起来不过瘾。如果把国安剧视为谍战剧的变奏,它倒是有类型探索之功。
出品人隆晓辉的解释是,“1983年成立了国家安全部,反间谍工作归于国安部门,在此之前我们没有国安的概念。”他在十年中做了三部剧,就是在探索国安剧的程式和边界。
2001年,隆晓辉做了一部公安剧《中国神探》,后来又做了一部反腐剧《角力》。《角力》由高群书执导。合作之初,高群书说,“你能不能尊重我的艺术创作,不要干涉剧组的拍摄?”他说,“高导,如果我不参与,这个剧能不能顺利发行,谁来保障?投资回收谁负责?”
过了几天,高群书打电话说,“隆总,如果这个剧我拍之前就把它卖掉了,你是不是可以放手?”隆晓辉说,“可以,你怎么组阁,演员怎么搭配,我不参与任何意见,但前提你要把它卖出去。”高群书就真的把它卖掉了。当时在北京地面台播出,收视还不错。
2000-2003年,“涉案剧”是所有类型剧里收视最高的。2004年春天,总局发布政策,规定反腐涉案剧不能上卫视黄金档。隆晓辉就改做了国安剧《国家机密》。《国家机密》是《刑警本色》的编剧之一杨海波改编的,有点像披着“国安剧”外衣的公安剧。
“涉案剧”不能上黄金档了,国安剧还是可以的。《国家机密》亮相央视黄金档时,有个媒体当天就报道“涉案剧亮相央视黄金档”,经过讨论认定,这个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涉案剧”。后来,现代反间谍题材的电视剧都上了黄金档,也就有了《国家机密2》。
《国家机密》系列的商业回报是很高的,隆晓辉不满足的是“国安剧”的概念没有建立,人物没有完全立住,没让观众看清“国安”到底是什么样,是一种飘着的形态。
他就想拍一部深层次反映国安人员的情感、家庭生活的国安剧。 于是,就有了制作《于无声处》的动因。
隆晓辉开始找故事,找编剧。在最初接洽时,高满堂是拒绝的,不仅因国安题材是其不熟悉的领域,而且当时他的创作计划已经排到第9部。在隆晓辉的一再邀请下,高满堂和他约定:“只要你能讲一个故事能打动我,我就来写。”
高满堂(左)和隆晓辉
2010年,高满堂去南京参加一个活动,隆晓辉在酒店给他讲了一个十几分钟的故事。讲完以后,高满堂许久不讲话,隆晓辉以为他可能在想一个婉转的词汇来回绝。结果高满堂说,“你这个故事是这几个月以来最打动我的一个,这个活我接了。”
紧接着,他补了一句,“这个故事的内核有无限裂变的可能,里面透着的这种生活质感,这种特殊的职业和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完全可以克服我对这个题材不熟悉的障碍。”剧本创作从2011年正式开始。
高满堂发现,国安就像放置在水底的礁石,平时没有任何异样,潮落时它才会显现。剧本创作最大的困难是既要描绘国安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还在把这种“礁石”特性给凸显出来。为了避免误入“公安剧”的窠臼,高满堂几次推倒重来。
阎建钢
高满堂完成剧本后,现场生产由导演阎建钢来把控。阎建钢说,“这种惊心动魄也不是外部动作,你看不到谋杀,你看不到枪击。这部剧从头到尾没开过枪,甚至都很少见过枪。”
他跟演员说,任何人不许习惯性斜视,对话不许有一秒的思考。两个人眼神很夸张地交流,这不早暴露了吗?他要的是胡军身上那种流里流气的“屌丝气”,而不是其一直以来英武正气的标签。
观众看这种剧就是要看间谍的神神怪怪,反间谍的深海寻人,谍是原材料,战是色香味。而《于无声处》没有沿着人声鼎沸的方向去飙高音,而是自动降调,将声线控制在了不那么高亢,自成特色的声部。
《于无声处》里国安办公室挂了一副对联: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形处建奇功。这两句话就是这部剧追逐的风格和要旨,国安人正是在不显山、不露水的日常中,挡住敌人对国家机密的一次次窃取,建下不事张扬的奇功。
这部剧的创作是高满堂和阎建钢的冒险之旅。电视剧是声画艺术,不是读心术,不是讲座,一切形而上的表达和深挚的情怀都得通过故事表现出来。“于无声处”“于无形处”的故事,能博得观众的青睐吗?题材特殊,创作中的条条框框是客观存在的;市场残酷,取缔戏剧化的书写有很大风险。怎么办?
后来,他们找到了题材特殊性和审美感染力的结合点,就是相信真实,依赖真实,还原真实的状态,描摹真实的人物,用真实的力量来对接观众。戏剧构建的是真实世界之外的平行世界,一味强调真实是不可取的,但对素材进行艺术化提炼后做出“真实感”来,便具有了连通和激荡人心的力量。
有了这样的主旨,具体的方向也就有了:首先是将过去为了好看而将公安的侦查、抓捕手段挪之于国安的做法去除,国安人员不以持枪追逐对手见长,也不会饿虎扑食,他们的目的不是快意恩仇,而是保护机密。
还完成了由强情节向人物命运的转化。“两个人,一辈子”是高满堂擅长的结构方式,从马东(胡军 饰)和陈其乾(赵立新 饰)的相生相克中,我们不难读出《老农民》《钢铁年代》里陈宝国和冯远征的同一斗争性。
每次都是好基友,每次都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只是在不同的剧集里,“相爱”和“相杀”的成分配比不同。冯舒雅(左小青 饰)是夹在中间的女人,两个男人的命运因她而生变。陈其乾终究没有泯灭良知,马东终究舍不下国安的召唤,对手在最后一刻成为伙伴。
在这种创作意识的引领下,这部剧的面貌不同于之前所有的谍战剧和公安剧。气氛没有那么剑拔弩张,能感觉到暗中运劲;人物没有那么标签分明,很多时候“人淡如菊”;较量没有那么刀枪相向,很多时候暗场带过;斗争没有那么敌我分明,普通人一念之差就落水,铁杆间谍也能回头是岸。
不能说这就是国安工作的全部,国安人员的全貌,但他们和日常生活对接的部分,曾经被影视作品神奇化了的部分,在这部剧中得到了还原。历史是由很多彼此咬合的碎片拼成的,这里提供了新信息量。
这部剧通过两个反间谍案件来勾连起来,其中涉及到了“辽宁号”航母的建造。但是在剧中没有明确提到在建的是“辽宁号”,而称之为“蓝鲸工程”。杀青之后,国安部门进行审查。在剧本创作过程中,他们已提出关于人物、台词的意见,做了大量修改,拍摄完成之后的审查十分顺利。
《于无声处》所做的工作是有价值的。尽管还不完善,但这正是后来者前进的动力。不过,当代国安剧的确是难度系数极高,在其后的几年里,一是产出数量少,二是艺术水准上也没能超过《于无声处》。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儿,谢谢收看。
主讲人 | 李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