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很耐人寻味,但又不是很懂。其实是因为导演把镜头剪碎了,把三个故事揉在了一起。我把这三个故事单独拎出来,你就会发现其实很简单。
这是一部与《花样年华》有点类似的电影,镜头破碎,色彩浓郁。导演像喝醉了,把剧本咔咔剪碎,又挑出些碎片粘在一块。他拿着舞女手中的折扇,用每一片扇骨讲故事,观众刚把眼睛睁大,他又倏地收了起来。
作为一个处女座,找出碎片的秩序,是人生的真谛。是的,我用pr软件一帧一帧看的,总算找出了《超脱》的题眼:“doublethink”,意思是同时保有两种相矛盾的信念。网上翻译成“双重思想”,我觉得太生硬了。为了方便表达,我把这个词译成“自谬”。
举个例子,一个女孩有两种信念,美丽和开心。她的自谬就开始了,节食减肥让人美丽,为了开心,又要想吃就吃。
如何从这种两难的境地中逃离?电影尝试去回答这个问题,所以名字叫《超脱》。台湾译成《人间师格》,我觉得方向不对。
如果说善于理财的人,是把一块钱掰成两半花的话。那么善于用镜头的导演,是用一个镜头说几件事。镜头碎而不散,三个主线故事都在表现“自谬”这个概念。
自谬的祭品
一个理论苏醒时,它会吞噬相信它的祭品,胖女孩就是自谬的祭品。亨利老师在黑板上写出“自谬”这个词时,是她举手翻译的。
她长得美,有艺术气质,但身材肥胖,所以总在节食。节食让她不开心,所以她创作出来的东西自然不快乐,引来父亲无尽的批评。
为了快乐一点,她在厕所偷吃汉堡,偷吃的感觉又让她更不快乐。
她在这种循环的折磨中,无法自拔,直到遇到亨利老师。亨利老师是第一个欣赏她的人,对她格外关照,但她想要的更多。
有一天,她趁亨利老师一个人在教室,送给老师一张作品。老师是一个没有脸的人,如果是其他老师,肯定会生气,但亨利老师说她很有天分。
一个溺水的人会把救她的人拽住不放,胖女孩提出一个又一个的要求。因为父亲从来不会跟她好好说话,她极度需要有人陪她说话,但她不想跟心理老师说,她只想把心事告诉亨利老师一个人。
这个要求有点勉强了,全班有几十个人,而且亨利是一个代课老师。但他还是答应了,并且继续开解她。
亨利很努力,他说的话发自内心的真诚。胖女孩又问:“你喜欢我吗?”
这个喜欢当然不是所谓的“师生恋”,她只是想把一个人拉进她孤独的世界。理解她,欣赏她,跟她作伴。
亨利老师给了她肯定的答案,但这不是终点。被父母忽视的孩子,用其他情感是填不满的。她向亨利老师要一个拥抱。
亨利老师没有抱她,倒不是担心别人说闲话,而是拥抱对于亨利老师来说,是记忆中抹不去的灾难。关于拥抱的灾难,等下讲到亨利老师畸形的童年时,我们就理解了。
按理来说,亨利老师已经很有师德了,耐心、温和、真诚。就因为拒绝了她的拥抱,她决定去死。
她终于找到了她解决自谬的方法。她毁掉了所有的作品,把艺术和节食统一到一个毒蛋糕上。
以前吃蛋糕会有罪恶感,现在当着亨利老师的面吃,毒死自己,就不用背负罪恶感和绝望感了。
亨利老师果然深深自责,为了救她,他不仅拥抱她,还用嘴吸出她嘴里的毒蛋糕,但一切都于事无补了。
自谬的亲情
我看到有影迷问,亨利跟外公到底是什么关系?很复杂,从“doublethink”里的“double”来看,外公既是外公,又是生父,因为他强~奸了自己女儿,生出了亨利。
接下来的剧情会让人很不舒服,但这一类型的电影真的不少。文明进化了,人间还有兽行。不是西方人变态,可能是我们承受不起这样的题材。我看过最骇人的是《唐人街》。
一个有权有势的父亲强~奸了女儿,生了一个女儿,可他还要霸占外孙女。女儿为了保护15岁的孩子,嫁给了一个高官,可女婿又被他害死了。
扯远了,别问我为什么看这么变态的电影,有的时候,邪恶的东西也有魅力。
《超脱》比《唐人街》好不了多少,他外公不仅对女儿实施兽行,还有恋童癖。电影虽然很碎片,但有很清晰的表达。
乱伦
外公墙上那张照片,就是亨利的母亲抱着亨利。从照片上看,亨利的母亲看上去只有十四五岁的样子。
导演对镜头那么苛刻,这个同款托腮手势一定不是偶然。
亨利跟小艾在公园长椅上说过,母亲年轻时,就发生了一些事。
亨利从来不跟人建立长久的关系,但唯独跟小艾有话说,那是因为小艾有很多地方像他母亲。亨利最后之所以能走出来,也是因为小艾的母性救赎了她。这条线很完整,等下我们稍微捋一下就清楚了。
在他外公去世前,表面上亨利用母亲的口吻,称呼外公daddy,其实是在变态外公弥留之际,满足他的心愿,原谅他,喊他一声“爸爸”。
布洛迪这张沉郁的脸,把生而为人的耻辱和无奈,全部拧在了一团。所以他在电影一开始就说,“我不是钞票,却被人反复揉搓。”
扭曲的关系让亨利从未轻松过,幼稚的母亲没有能力保护亨利,他从小被外公当成猥亵的对象。
恋童癖
其实母亲结过婚,但父亲没办法接受母亲的过去,和亨利的存在。父亲出走,母亲自杀,7岁亨利只好跟着外公生活在地狱里。
外公每次猥亵他,他都自我催眠说,这只是一个拥抱而已。当胖女孩向亨利索要一个拥抱时,他僵住了,这是他噩梦般的条件反射。
当女老师指责他摸女学生脸时,他大发雷霆。女老师指责他跟女孩独处有失妥当,镜头接的是他小时候,他想到的是跟外公独处时的恐惧。
一个好故事,不能一个人讲到底,必须要让观众参与进来。导演的这组蒙太奇镜头闪得很快,但很清晰,观众补全故事需要的信息都有了。
他反驳女老师说,你以为我是一个好~色的变~态吗?镜头接外公狰狞的脸。
生存的意志驱赶了他的灵魂,他引用了加缪的一段话来祭奠黑暗的童年。“我的灵魂离我如此遥远,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外公晚年是悔恨的,他希望得到亨利的原谅。享利不想提以前的事,他买了一打笔记本,让外公把想说的话写下来,但外公一个字都没写,他觉得他的人生不值一提。
外公的这两句台词,可以看出导演使用台词的功力,极简极准确,又自然流畅。
外公没有直接说:“请你原谅我”,而是说:“Patricia对我说,你原谅我了,是吗?”借别人的口说出来,一方面说明这个人的软弱,一方面说明他需要这两个人的原谅。
再有,Patricia是亨利母亲的名字,他没有说你妈妈,说明在他心里,这个女人的主要身份不是孩子的母亲,而是他的女人。
在他弥留之际,亨利还是原谅了他,尽管只是语言上的。他想告别过去,所以在外公去世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小艾送走,因为小艾身上有母亲的影子。
如果说这个糟老头让你烦透了的话,小艾的故事也会让你感到不适,但好在结局还不错。
自谬的救赎
小艾的英文名叫Erica,她是一个孤儿,靠卖~淫为生,但又极其稚嫩,经常办了事收不到钱,还被打。她的自谬性在于,她是一个雏妓,但又有着母亲的温柔。
她在深夜的公交车上卖~淫,却又注意到了亨利泪流满面。第一次见面,她就说出亨利的阴暗面,“在你和我之间,你的问题看起来比我的还多。”
亨利孤独了一辈子,第一次有人真正看见他的灵魂。这就是为什么他在第二次碰到她时,就决定带她回家。
小艾刚开始以为,亨利跟她遇到的其他男人一样。没想到亨利只是细细护理她的伤口,她太像他母亲了,连身上的伤都一样。
导演用这组镜头表达了三层含义,亨利从小见惯了外公对母亲施暴,所以一看女孩腿上的伤就知道怎么回事。另一方面,亨利对母亲的怨气,用一句台词表现出来了,“你里面最好穿上点什么。”
在他糟糕的印象中,他的母亲总是衣衫不整,有时甚至不穿衣服。而在他唯一一次美好的印象中,是那次堆雪人,母亲穿了很多衣服。所以,亨利安全感的来源,是多穿一点衣服。
肯定又有人说我过度解读了,当你发现女孩这件睡衣,跟他母亲的大衣是黄格子同款时,就知道这不是巧合了。也会惊叹,导演真不是什么人都能干啊!
女孩来家里时,身无分文,什么都没带,这件睡衣那么合身,肯定是亨利买给她的。
这个镜头里,苹果不是易碎品,女孩却用两只手捧着。因为她不只是一个索取者,还是一个给予者。她得到了亨利的帮助,同时她给了亨利母爱。她给他做早餐,等他吃晚饭。
小艾给他的生活带来了生机和欢笑,他看到了公园的柳树,戴上了便宜但心宜的戒指。
连外公都觉得她像去世的女儿,她在医院陪外公那天,外公说:“你妈妈今天一直陪着我呢!”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亨利一定要送走小艾,他想从过去的不堪中超脱出来,与过去彻底告别。
他本以为送别过去,就能迎接人生新阶段。胖女孩选择在他任课的最后一天自杀,让他意识到,痛苦不会因为逃避减少,人类本身的存在,就意味着困境。
他一个人坐在公园子宫形的椅子上,想起了小艾。
这时的小艾已经适应了新的生活,在少年收容所,用亨利送她的笔记本写出自己的心情,这曾经也是亨利自我纾解的方式。
她一看到亨利就高兴地扑了过来,亨利也张开怀抱,不再害怕拥抱,不再害怕一段长久的关系。
写在最后
为了更深刻地表达“doublethink”这个主题,影片来了一个双结尾。一个是有条不紊的课堂,一个是满目疮痍的教室。
到底哪一个是真实的?导演只给了启发,让观众选择自己相信的。
亨利在课堂上朗诵的这首诗,出自美国著名作家爱·伦坡的《厄舍府的崩塌》。我找了一段原文来诠释这首诗,“人不会屈服于天使,也不会无条件地屈服于死神,除非他的意志是薄弱的。”
我想,没有谁的意志是一天长成的,是逃离死神的速度,是拥抱天使的勇气,是命运反复碾压后剩下的坚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