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上映的《云水谣》,由尹力执导,陈坤、徐若瑄、李冰冰主演。横跨西藏、福建、辽宁、上海等5地拍摄而成。
影片讲述了一段跨越海峡、历经60年大时代动荡背景下,陈秋水、王碧云和王金娣之间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 。剧情没有很大的新意,但是在当时取得了票房的巨大成功。难怪当时被称之为“最佳爱情片”,但是只从爱情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那未免有些单调和浮于表面了。
下面我就从电影的叙事手法,情节安排和人物刻画三个方面,同时结合自己的观影体验,来说一说我对该电影的解读。
叙事手法:采用了倒序与插叙的复杂的方式,更加凸显了故事的张力。
情节安排:陈秋水与王碧云的相遇,徐秋云与王金娣的相遇,前后两段故事情节有高度的重合,在情节的重合中诉说人物爱情相遇的美好,分离的痛苦,以及对彼此的成全。
人物刻画:长镜头的运用加上人物非常生动到位的表演,秋水的挣扎,王碧云的等待,王金娣的执着,使主题更加的鲜明。
叙事手法:电影采用了倒序与插叙相结合的方式,以三人的情感纠葛作为主线,以王碧云侄女的寻找过程作为副线,很好的驾驭了时间跨度大、地域广的故事节奏,现代生活与主人公时代的对比更加凸显了故事的张力。
电影开始镜头便是现在年老的王碧云,坐在轮椅上,诺大的房子里到处都是自己的画作,画作的内容大都是自己怀念的人物,屋内的陈设都是怀旧复古风格。
尹力从一开始便用了长镜头细腻的铺垫了整部剧的感情基调,孤独而又悲凉。
侄女的一个电话,打破老人的内心宁静,在侄女的追问下影片拉开帷幕,影片既是老年王碧云的一部回忆史,也是侄女的探索历程。
根据王碧云的回忆,一个长镜头深入台湾的市井之中,在车水马龙充满生活气息的背景下,陈秋水作为一个家庭教师,在王家遇见了王碧云,两个人一见钟情。
此时镜头跳转到现代,王碧云侄女在酒吧给姑妈打电话,嘈杂的环境,热烈的音乐以及随处可见年轻人大庭广众下的随便的亲密行为,和40年代秋水和碧云单纯干净的倾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样的插叙的方式始穿插在整个电影过程当中,如每当陈秋水和王碧云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发展的时候,镜头就会跳跃出来。还有在陈秋水和王碧云分别之后,插叙镜头一直追随着陈秋水有台湾到大陆,再到朝鲜战场,最后到达西藏。很好的完成了影片的时间跨度长和地域跨度广的转换。
我认为,插叙的运用让电影的感情张弛有度,不会因为王碧云的空等一生,不会因为王金娣改名王碧云,让观众觉得电影过于悲剧化,在整部影片感情爆发的时候,依然能够体会到感情细腻的部分。同时让观众在屏幕前自然流畅的度过了60年的光阴岁月,而不感觉跳脱和突兀。
情节安排:该剧在情节安排上也颇有一番小心思,虽然看似是陈秋水一个人两段不同的感情,但在情节上隐晦的告诉观众,实质上这是一段感情。
其中我们以电影当中4个跑的镜头来一看究竟。
在陈秋水被我王家辞退之后,他回到老家终日魂不守舍、苦闷不堪的时候。他突然穿过后院,冲开鸡鸭,跨过小桥,一连串跑的镜头之后,看到了日夜思念的王碧云。这一段跑足以表现出见到心爱之人的急切的愿望。
而这一样急切欣喜的跑,在许多年之后的西藏,改名为徐秋云的陈秋水穿过医院的每层楼,前后大院,去见那个改了名的王碧云再次出现。
陈秋水在台湾被查,生命难保不得不远走大陆,在雨夜与王碧云分手之后,一路追跑着王碧云坐的车子,正表现出两人分离的痛苦。而这痛苦又在多年以后,王金娣在火车站千万人之中遇到徐秋云之后出现了。
王金娣也是同样跟随者火车一路狂奔,直到筋疲力尽,追赶着徐秋云,把身上吃的东西倾囊相授,把徐秋云口袋里的钢笔拿走,这一动作也同样表明了王金娣爱他等他的决心,影片同时利用钢笔这一道具表明王金娣与徐秋云会有进一步的发展,而陈秋水与王碧云的爱情到此进入另一个不一样的状态。
我认为电影看似演绎了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的故事,其实是陈秋水前段得不到的爱情,在王金娣身上的延续。不是对爱情的背叛,不是对承诺的食言,而是一个善良的人对爱情的执着和成全,是一个时代赋予的特征。
人物刻画:三个偶像出道的演员,在电影中的表现令人惊艳。三个演员对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的把握非常细致,再加上镜头语言优美,能够很好的诠释出三个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动,生动的展现出人物不同的时代特征。
王碧云和陈秋水的出身不同,衣食无忧,条件优渥,所以在这样的家庭条件长大,便有着传统女性的特征,温柔贤惠,以家为重,视爱情为生命。
但是她又有着现代女性的果断和主见,无论父母如何规劝和阻止,都不能动摇和陈秋水订婚的决定。就算是陈秋水逃往大陆,王碧云也实现了之前自己的诺言,用儿媳妇的身份照顾陈秋水的母亲。几十年如一日的从没有断绝寻找陈秋水下落的行动。
在我看来,在这里不能只单纯的看待王碧云这个人物是为爱情等待、孤老一生的形象,应该还有中国女性特有的坚韧和勇敢。
陈坤扮演的陈秋水,出场的第一个特写镜头,就是王太太询问家庭境况,那双没有穿袜子的脚,还有对陈秋水面部表情羞涩又有青春活力的特写,一下子就把穷小子的窘况刻画的淋漓尽致。
但是陈秋水作为一个时代热血青年,又跟王碧云这个安逸的大小姐有着截然不同的理想。他是一个“叛逆者”,崇拜鲁迅,是底层人们的代言者。
王碧云找到陈秋水家中,两个人坐在楼梯里的对话,充分暴露出两个人是完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信仰。王碧云只求和心爱的人平安度过一生,是小我。而陈秋水为劳苦大众而反抗,则是大我。
如果说在台湾的陈秋水只空有一腔抱负的热血青年,那到了大陆以后的徐秋云则成为了一个成熟的革命战士。
这在徐秋云和王金娣第一次开口说话的时候,便表现出来了。徐秋云作为一个有经验的革命战士和战地医生的口吻,对一个19岁的小姑娘的对话,用了一种“领导”的架势和口吻。
虽然心存爱情,是一种完全自我的东西,正因为这对自我的东西的渴望,才激励着徐秋云完成一个大我该去做的事情。
对待王金娣的执着追求,以及她不惜改掉自己的名字,变成王碧云上的时候,他看到了另一个王碧云和这么多年坚守的自己,因为懂得心中等待的苦,便有了接受的怜悯和同情。
所以很多人对陈秋水的“移情别恋”非常愤怒,为苦苦等候的王碧云不值得。但我认为正因为陈秋水能够接受不顾生命危险,追自己到西藏的王金娣,是一种非常有担当的做法。他要为一个女人负责,这并不代表他内心忘记了对王碧云的承诺。这是一个时代的错,是战争的错,不应该是一个人的错。
王金娣这个单纯而又执着的姑娘,很多人认为她改名让人难以理解,谁甘愿去做一个替身呢?
在成婚当天,两个人相对而坐,而中间还摆了一杯酒给王碧云。王金娣说过一句话:
姐姐,今生如果他见不到你,我会带着他来生去跟你解释。他没辜负你,是我不让他等了,以后就有我替你照顾他。
我认为她改名是因为怕陈秋水为不能再等碧云难过,这样能让秋水心里好受些。只有她主动的迈出一步,三个人才有新的局面,三个人苦等的局面必须有她来破除。而且,她能包容陈秋水内心装着王碧云,这也正是他看重陈秋水的地方,重情重义。
所以王金娣这个人物形象,不止是单纯的执着,还有大爱和包容。
总结:
都说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其实,无论时代如何改变,人们对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爱情的期望,从没有改变。
我们应该庆幸如今的生活,想抱一个人,哪怕在地球的另一端都能如愿。不管离多么远,只要一个电话便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看到对方的面容。
《云水谣》触动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悲伤和惋惜,更应该是懂得珍惜此时身边拥有的一切,不单单只是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