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天开
刘勤教授新著《神圣与世俗之间:中国厕神信源流考》(以下简称“刘著”),为中国厕神研究的拓新之作。该书出版后,颇获点赞。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闵定庆教授赞誉:“这是海内第一部关于中国厕神的研究性专著,撩开了一个隐秘而又迷人的‘新世界’,同时也昭示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和可能空间。”
窃以为,“拓新”主要有二:
其一,厕神研究在中国学术界长期寂寞,但日、韩等国外学者早已捷足先登,而刘教授敢于打破学术“禁区”,放眼国际,与之争锋。
其二,厕神研究极为艰难。诚如作者所言,厕神是中国民间俗神的典型代表,呈现出隐秘性、原始性、典型性和辐射性。正因如此,“厕神”的表现异常复杂:要么有“神”而无“话”,即厕神的神名得以流传,而其神迹却无甚记载了;要么有“话”而无“神”,即有祭祀仪轨、神话传述或民俗禁忌等,但神名、神体却是模糊的。刘教授勇于逆风而行,知难而上,沿承继创新的学术路径,于缥缈浩瀚的资料中去艰难探求厕神产生、演变的内在机制,实属难能可贵。
历史起点,正是逻辑的起点。作者正以强烈的问题意识,理论自觉,叩开了研究中国厕神之门。“谈神话,谈厕神,谈紫姑,都有一个根本前题性问题,即神话的形态。紫姑是产于是六朝,还是渊源自远古粪肥崇拜?要解决问题,不仅要将紫姑置于‘厕神’的大背景中去研究,还要把握神话‘系统’的思维。在挖掘各个厕神的文化意蕴上,打破目前割裂、简单的阐释套路,努力去从古人的思维、神话的思维进行探究。”为深入探讨厕神文化的内核,作者自觉地运用了现象学理论,悬置中止已有认识的判断,通过梳理各类材料进入当时的语境现场,进行发生性的、构成性的研究。
不仅如此,为了区分神话的发生、构成,刘著在辨析了萧兵、刘城淮、陈建宪等人的神话形态说后,创新性的建构了“神话四态”理论,并将厕神区分为原生态厕神、再生态厕神、新生态厕神、衍生态厕神,此为论著的基本理论框架。如,以原生态神话为基点,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厕神的发生、构成、发展演变,删繁就简,纲举目张,将纷繁复杂的中国厕神资料,梳理得井井有条。
从学术论题三个层级的论证看,从理论到文献、再到考古材料、民间传说及图像,自觉运用了叶舒宪所提出的“四重证据法”来探析大母神、粪肥与厕神的之间的关系。
此外,还辅之以中国传统学术的文字朴学辨析,如“弃”字的本义为“生子”。并阐释道:“一方面,女性生子体现在可视化价值层面上,婴儿从产门出来,如同排泄的过程。这种观念也是造就世界范围内‘粪尿创生’神话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如,还仔细辨析了甲骨文中的“粪”和“弃”字,也发现了蛛丝马迹,认为“粪”字的写法,一种有帚,表示正在扫除秽物之形;一种没有帚,表示收粪完毕,用手持箕倒掉。并做出一种有理据的学术推测——“很有可能最初‘粪’和‘弃’字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同一字。”这样的考证与析理,全书比比皆是,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古文功底。
以诗证史,是民国学者创立的中国学术范式,亦为人类学学者的良好传统。关于《诗经·大雅·生民》中的神话意蕴,已经多有学者探讨。萧兵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我国最著名的弃子是周弃,即后稷。他的事迹主要见于《诗·大雅·生民》、《楚辞·天问》和《史记·周本纪》。他的母亲姜嫄踩了一个大足迹(最可能是恐龙足印化石),通过所谓‘交感巫术’怀了孕,生下了后稷,经过‘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的“三弃三丢”的图腾考验仪式以后逐渐成长为周朝的开国祖先、农业发明者和庄稼神。”
然刘教授在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石上,对于《诗经·大雅·生民》“三弃三收”的来源,提出了自己全新的见解:“三弃三收”源于周人原始的人牲祭地、酬报地母的“血祭沃土”,并说“最初的牺牲(捐弃之物),应是部落首领的孩子,或是大巫师的孩子,或是首领和巫自己,总之是被公认的最好的‘种子’或地母的孩子(捐弃之物),是献给地母神的‘最高贿赂’,也是得到她护佑和赐给食物,子嗣的条件。后来才用一般的人,再后来用地位低下的人。之后才是用一系列替品,比如人血、指爪、毛发等,或动物和牲畜。”
结合农业文化常识,作者认为:“祭祀地神用血,其根本原因是血代表着生命,所以将其祭献给能吐生万物的大地,是再好不过的礼物了。当然,在客观上,血液尸骨腐朽后,又确实肥沃田土,让植物长得更好。这既是献给大地的礼物,又是具有宗教意义的施与大地最早‘肥料’,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最早的‘粪’。”为了证明此点,著者从中国古代浩繁的文献里,寻绎出证据并梳理成一个证据链,其论证理路正是对“以诗证史”的拓用,进而熟练运用“四重证据法”:
论著涉及多方面的考古成果,如河姆渡、半坡、马家浜、良渚、龙山、石家河等文化中的猎头习俗;河姆渡、仰韶、半坡遗址、陕西岐山凤雏院落遗址中的厕所建筑;江苏铜山县李屯西汉墓葬、南阳县赵寨砖瓦厂汉画像石墓、广州出土汉代陶器中的陶厕形制等。
“‘血祭沃土’自然源自早期的地母信仰。距今7000多年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中出现了猎头习俗,后来在马家浜、良渚、龙山、石家河等文化中均有出现。”
又回顾以及今土族《梯玛神歌》中的人祭、在世界范围内中猎头习俗对地母的祭祀。
再结合考古出土的甲骨文里关于人牲祭材料,与《竹书纪年》《左传》,《周礼正义》里的《周官·大宗伯》,《楚辞·招魂》《尔雅·释天》等典籍中,梳理出“血祭沃土”方式的演变与基本观念。从而自神话表层结构,进入到深层结构,找到其文化密码,做出著者自己的论断。
中国现代文献学奠基学者张舜徽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学术的最高境界。王国维曾凭借甲骨文献整理者罗振玉的收藏与印本,苦心钻研卜辞,收获很大。竟于1917年2月写出从甲骨出土以来第一篇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论文——《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后又写出《续考》。有了这两篇论文,才使甲骨文的史料价值为举世公认,甲骨学才真正成为一门专深的学问。作为神话的研究,刘著自觉地运用甲骨文材料进行厕神的研究。这与刘勤为四川大学博士有关,四川大学为新中国甲骨学研究重镇之一,前有徐中舒、继有赵振铎、刘跃进等先生。
刘著又以典籍《老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的解读,既有引用今人曾雄生的《中国农学史》的细辨,又引用《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所注“止马不以走,但以粪,粪田也”为例,还辅以陕西米脂县官庄村出土的拾粪画像石为图证。最后引用康熙《彭水县志》卷三《风俗》记载:“(十月),农事毕,放牛于山野。”光绪《黔江县志》卷五《风俗》记载:“十月,刈获毕,放畜于野。”
刘著还顺及考察了中国粪神最著名的代表如愿,其最早见于晋干宝的《搜神记》。又涉及如愿信仰的相关习俗,如扫姑、扫帚姑、箕帚姑、扫晴娘、灰七姑、茅娘、茅人、穷神、五穷娘、赵公明等俗神。关联的民间习俗有打灰堆、打如愿、得宝、送穷(送五穷、破五)等。并细致区分了与厕神紫姑的原始神格后来发生偏移有所不同,如愿信仰到很晚还始终保持着与粪便、粪扫的密切关系。指出有的地方还有粪扫禁忌,也是从如愿信仰习俗而来。
《上杭县志》:“岁时民俗”记载,元月二日,人家多不动帚,初三始扫地,此即《搜神记》所载,恐伤如愿神也。类似记载还见于《武进、阳湖县合志》《嘉兴县志》《西安县志》等,并一直流传至今。并指出粪扫的禁忌,其实所反映的求富心理如出一辙。从大年初一开始不除粪土,至初五去郊外野地取石回来,叫“得宝”,其例撷取自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卷二。这样“取石而返,云‘得宝’”的岁时节庆习俗,至今仍旧流传。如成都人家户,大年初五到河滩捡鹅卵,称为捡“元宝”,亦是。
著者正是在“神话四态”的分类上,基于文献资料的爬梳、考古材料的运用,方志材料的运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学术的遐想、推论,四重证据法的娴熟运用,由古说今,从中到外,如此纵横捭合,要言不繁的论述方式,而对此著的阅读富有启迪,饶有兴趣。如此,以中国学者的神话学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学术实践中,为刘著学术范式主要的特征。对于中国厕神文化的研究,无论是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研究方面,或是在比较研究方面,刘著在整个论证过程中都管窥、揭橥中国俗神的信仰特征和中国文化的基元力量:“道在日常”的中国文化的禀性。这大约为三联书店却将此著划分为哲学与生活世界类的主要依据。
【作者简介】
谢天开,知名书评者,成都锦城学院教授。
书名:神圣与世俗之间:中国厕神信源流考
作者:刘勤
出版社: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