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影视行业取得迅速发展,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也随之增多。著名历史人物的改编已经成为当下的热点问题。随着大众文化形式的渐趋丰富和视觉文化的不断发展,大众对文字符号的感知能力被逐渐削弱,他们更多的是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文化和历史。自上世纪末,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在不断增多,关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影视改编或形象重塑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在改编的过程势必会融入创作者们对于这些历史人物的主观理解,有些历史人物出现了模糊化、淡化的现象,甚至以一种完全相悖于历史真相的荧幕戏剧呈现。历史人物影视化改编不仅涉及到历史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也直接影响着观众的历史观。
著名历史人物影视改编的现状
纵观大众文化语境,无论是知识分子对于文学的创作,还是编剧导演们对于影视的创作,在题材的选择上,都不约而同的驻足在“历史题材”,来作为自己生计和业务领域的“扩张”。历史的题材与现当代中国的国情与敏感事件相隔甚远,远离了现代阶层间的矛盾冲突和权利纷争,拥有独特的“可选择”的资源与“可调控”的叙事内容和空间,而创作者往往会通过创作,在作品中加入自己赋予历史的独特情感,将自身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的投射到历史作品中,以寻找当代环境与历史环境的相似性,来满足自己和观众的期望。
早期的帝王剧,如1999年胡玫导演的《雍正王朝》、2001年陈家林,刘大印导演的《康熙王朝》,在较为平稳的叙事中,已经尽可能大的还原一代帝王的生平,选择帝王一生中较为重要的历史节点,例如《康熙王朝》中,主要讲述了擒获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征葛尔丹这四个贯穿康熙帝一生的四大事件,而避开了容易干扰观众思维的,在历史中较为争议的话题,例如在讲述康熙少年时期,没有花费过多的笔墨在康熙的父亲——顺治帝的生平上,及时抓住观众的眼球,紧紧跟随影片的思路。
《康熙王朝》剧照
近年来,兴盛起了“古代女子成长史”类的作品,多从某一点切入,注重主角本身的转变,叙事对象多为一介平民,例如2011年郑晓龙导演的《甄嬛传》。然而,越来越多的历史人物传记题材在改编后,仅仅留给观众一个模糊的历史人物的名字,而历史本身杂糅了“艺术至上”的创作原则和大量原创剧情后,已经面目全非。前文提到的《甄嬛传》,在电视上初次与观众见面时可谓引起轩然大波,不单单是原小说带来的粉丝效应,还有导演郑晓龙将其搬上荧幕后所呈现的影视化效果,华美的服饰,精致的妆容,严谨的礼仪,动人的女子,每一丝细节都力求贴合历史。然而,女主角甄嬛的却成为最不符合历史原型的人物。清史记载,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的生母为清世宗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康熙五十年生下弘历,雍正元年封为熹妃,雍正八年封为熹贵妃。电视剧中的甄嬛则是亲身演绎了一个花季少女,在历经宫廷世事变迁后,到成熟女性的转变。但原型与影视改编后差距甚大,不免让人产生疑惑,更是直接影响了年轻观众对这段历史的认知。
著名历史人物影视化改编存在的问题
(一)娱乐至上,戏说“历史”
在当今社会,收视率和票房已经成为衡量一部作品好与坏的重要标准,它不仅代表着观众的主流审美,也是大众普遍选择的标准。尽管观众中不乏精通历史的精英,但为了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剧也无法避免地走上了迎合观众之路。艺术是起源于人类,又造福于人类的,影视艺术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取悦观众,特别是在娱乐至上的时代。卡林内斯库曾说过:“作为一种哗众取宠的艺术,往往为大众消费而专门设计媚俗艺术有意为广大民众那些最肤浅的审美需求或奇怪念头提供即时满足。”《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等大制作的影视作品中,都或多或少有对性的暗示,含蓄的拍摄女性乳房,以暗示两性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类似的暗示越发露骨,为提高收视而让观众的期待大打折扣。
我国大部分历史古装剧,多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传奇”性的男子,女性则是众多男性偏爱的对象,侧重表现爱情,并穿插着职业女强人的特质。大多以女性为叙事主体的历史古装剧, 多以缠绵悱恻的爱情作为卖点。这点正好符合当下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对于自身事业和爱情的期待。2011年播出的《武则天秘史》正是如此,讲述了武则天的文韬武略与皇帝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尽管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电视剧的演绎又给武则天增加了几分传奇色彩。这与编剧的自我意识相关, 编剧在创作女性视角的剧本时, 或多或少会有一种代入感, 会试图以宏大的人物定位来凸显整个故事的与众不同。有学者指出:“考虑作为古装爱情剧的定位, 要避免过度堆砌史实、人物来冲淡剧情的平实性, 以降低观众群体的认知难度。”然而即使是以提高认知度为出发点, 也不应该将历史完全模糊化, 纯粹只当做大众传媒的消遣。
(二)过度消费历史人物
人物的创作或多或少建立在一些原型事件或者人物之上,也许会有人认为,历史的面孔总是模糊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任意地揉捏史实,恶意地消费历史人物。当严肃的历史被轻佻地消费,娱乐至死的时代就越陷越深。单说曹操该人物形象,历史记载褒贬不一,他是个英雄,却也心机颇深,谁不也能定义他好坏之说。但在如今的电视剧和电影中,曹操却被单一的改成政治枭雄,在影视呈现上大多都被改成心胸狭隘,狂妄自大的伪君子,在1994年王扶林等导演的《三国演义》、2010年高希希导演的《三国》、2008年吴宇森导演的《赤壁》、2017年张永新导演,吴秀波制作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等影视作品都将其“英雄”形象严重淡化,而主要把重心放在蜀汉,将曹操塑造成一个奸佞之臣与蜀汉大臣对比。
在很多观众,甚至青少年的印象中,商纣王是一个贪图美色,荒淫无度的人,这起源于电视剧《封神榜》,包括动画片《哪吒传奇》等对纣王的形象描述,而在史籍记载中,纣王文武双全且力大无穷,在位期间政绩卓著,讨伐东夷以扩大商朝疆土势力。种种改编进入观众视线,却无人质疑,其根本原因都是为了迎合现下的市场需求。现下的需求就是观众本我的内心诉求,不再在意原型人物的真实性,只关注编剧改变时的注水程度是否能做到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对故事未来发展的趣味性,这种消费就是过度的,实为历史人物的可悲性呈现。
著名历史人物合理影视化改编方法
(一)坚持改编原则
1.真实性
真实是历史人物改变的最主要前提,在尊重历史的大前提下,为改编作出其他选择也未尝不可。中国文化的演进与王朝的更迭如出一辙,不断推陈出新。“一开始是强调历史的可信性和事实的精密星,而后则转向了在叙事文本对编造的容忍和承认。”
鲁迅先生在谈起《三国演义》中刘备人物形象塑造时提出,小说存在“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问题。其实《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出入还是比较大的。《三国志》作为二十五史中的一部其严谨性毋庸置疑。在陈寿的《三国志》中,以魏为年号记年,以曹丕所建立的魏国为正统,但叙事方式过于简单,于是一百多年后的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命裴松之重新对《三国志》进行注解。
《三国演义》是元末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纵观罗贯中的一生,可以发现他在早年间也曾有过争霸天下的雄心,曾经投身于张士诚麾下做幕僚,后朱元璋战败张士诚,罗贯中也就隐居山林,搜集民间哟有关三国的书籍,撰写《三国演义》。小说以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解作为主要参照,同时,罗贯中把自己一生的遗憾都写进了小说,来表达自己的壮志未酬。《三国演义》的前半部分以刘关张为主线,后刘备去世后,以诸葛亮、姜维为主线。在小说中,蜀汉是绝对的正统,曹操等人则是 “挟天子令诸侯”是奸臣,至于孙权等江东子弟,更是寥寥几笔简单带过。但在正史中,曹操、司马懿等人却是占据了较多篇幅的正面人物,由此不难看出,罗贯中在创作时是在基于史料的前提之下,将自己情感融入小说的,虽然与历史差异较大,但也是有章可循,并不妨碍《三国演义》成为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在原型和文学的改编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也确立了虚实结合的原则。
2. 陌生化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在历史上曾留下重要的一笔,对于朱元璋人物形象的再创作也层出不穷。2003年《聚宝盆》中,高强扮演的朱元璋可谓是最神似原型,除了长相相似,还刻意放大了朱元璋作为皇帝的“私心”,让观众看到朱元璋在政治上狠的一面。2004年《朱元璋》,是知名作家苏进历时三年撰写的剧作。胡军饰演的朱元璋不同于其他版本之处,在于他十足的帝王之气,性格多疑又喜怒无常,将朱元璋的人物形象刻画的更加饱满,入木三分。2006年陈宝国在《传奇皇帝朱元璋》中饰演的朱元璋胸怀大略,除了威严,又多了一丝严谨。2011年的《洪武大案》中李立群饰演的朱元璋突出了一个力图整顿吏治、以江山社稷为重心的帝王, 李立群还在1994年《倚天屠龙记》中扮演过朱元璋,这个版本中的朱元璋更多的是阴险狡诈,和《洪武大案》的人物形象截然不同。在不同版本中,同一个原型人物被刻画成了多元的性格,不断将人物“陌生化”,从而呈现给观众的人物形象总是在不断变化。
影视剧的改编和重拍,首先意味着在此影视剧制作之前就已经存在着文学作品甚至影视作品。改编者首要的任务就是使文学作品变得“陌生”,使读者对熟悉的作品产生新的感觉。德国戏剧美学家布莱希特对“陌生化效果”定义为:“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他的惊愕和新奇感”。陌生化是影视剧改编和重拍的重要原则。影视剧改编和重拍是一种再创作活动,是对原有文学作品的再创作———使它的媒介发生变化并用镜头来重新叙述故事;取得陌生化效果,才能获得影视剧改编和重拍的成功。
(二)把控作品的文化内涵
历史从某种角度看就是一幕戏剧,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戏剧色彩,这一点可以说是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基础。不论是历史正剧还是戏说历史剧,都应该尊重历史,但是这种尊重历史的提炼恰恰是一个很有难度的过程。受到香港影视作品影响,内地影视工作者越来越注重作品的娱乐功能。这种思维在赢得市场的同时,也使我们的影视创作出现一种偏颇,大量的戏说剧充斥荧屏。张纪中认为“影视剧不能从纯娱乐的角度出发,历史剧应该保有历史的严谨”。“作为影视工作者传达给观众的,除了大家所感兴趣的东西,还应该注重社会效益。好作品与思想性是分不开的,逗逗笑笑当中,触动你的内心,这是我们所追求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四部作品,全部进入当年央视年度十佳收视,将明君梦,武侠梦融为一体,台词凝练幽默,用借古讽今的手法,针砭时弊,节奏紧凑,然而也是中国第一戏说电视剧,其历史性也无可推敲之处,尚可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铁齿铜牙纪晓岚》也曾是风靡大江南北的一部电视剧,其中纪晓岚和和珅的争斗让观众深入人心,展现了一个足智多谋的纪晓岚,也刻画了一个老谋深算的贪官和珅。而在历史中,纪晓岚与和珅是关系甚好的忘年之交,电视剧的改编引导了观众对于这两个人物的认识,也将此二者的形象深深烙印在观众心中。因此,影视作品的改编一定要把握其应有的内涵,一部得以流传称赞的作品一定是经得起推敲,而又带有艺术色彩的,它不仅能带给观众消遣,又能传达一定的文化或思想,使观众有所放松的同时又有所得。
总结
在新媒体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历史人物改编需要探索属于自己的“新路径”,这不是对根本的放弃,而是对根本的再追寻,而这一根本,就是基于历史的再创造。这种回归会让观众更多的去反观历史,走出对历史环境及人物浅层次的了解,更加深入的去融入当时的社会和人文。这种“新路径”的追寻不是一味的贴合历史和人物,在史料具备的大前提下,与现代社会恰当融合,以寻找和现代社会平衡的支点,作品要有共性,也要有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