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最强明星阵容,都归这部电影了。
符合以下条件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本片:韦斯▪安德森粉丝,忠实纸媒阅读者,轻微强迫症患者,法国新浪潮电影粉丝,甜茶粉丝、爱德华▪诺顿粉丝,文艺片爱好者,极致对称美学拥趸,黑白片爱好者,闷片狂热粉。。。总而言之,如果你想度过愉快轻松又不失文艺的2个小时,那本片就是你周末最佳选择。
《法兰西特派》终于上映了,因疫情影响整整推迟了一年。
久违的韦斯▪安德森再次用他那独树一帜的腔调,个性鲜明的对称构图,星光璀璨的明星阵容,讲述着仿佛已经远去的,只有文艺片粉丝才懂的故事。
节奏明快,内容庞杂,线索众多,轻松畅快,又有些许哀伤。
每一个画面,每一个人物,每一段对话,每一幕剧情,都有着旧时光影所承载的艺术魅力。法国新浪潮的信马由缰还魂于本作,借一个虚构的“无趣镇”来传递各种不合时宜的文字内容与文化态度。
不合时宜,就真的不好么?
如果你只喜欢漫画英雄上天入地,那《法兰西特派》一定会让你失望。可如果你喜欢冬日艳阳后暖暖的舒适感,泡一杯咖啡或茶,膝盖上铺上花戎毯,背后放一个靠枕,怀里再抱一只猫,那本片绝对是治愈良药。
作为一个长年生活在法国的美国人,导演韦斯▪安德森的骨子里更法国更文艺。
影片中美国某报驻法国特派办事处的设定,也自然而然映射出导演本人的生活和创作状态:既有对《纽约客》等美国传统媒体人的致敬,又有对法国新浪潮的热爱。
毫不夸张的说,影片内容之多,人物角色之多,台词之多,如果只看一遍基本云里雾里,我就是这样。
不同于《布达佩斯大饭店》层层相扣的故事线索,在《法兰西特派》中几个章节段落各自为阵,且讲述方式和画面风格在黑白与彩色随性游走,就要求观众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不能分神。
画外音,作者自述,剧中人台词,黑白映像,彩色映像,二维动画,种种镜头和风格交织,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除了被随时蹦出的小幽默中会心一笑,更多是费劲吧啦的思考。
影片遵循了传统纸媒《纽约客》杂志那种轻松幽默且不乏优雅的基调,在传统与现代,彩色与黑白间任意游走,自由穿插。
特派站主编对下级的高度信任,板块内容的充分肯定,更让政治、艺术、美食与城市4大门类显得各有特色,又互为依托。
每当剧情表述杂志社内部时,就以彩色画面表现。每当剧情以创作者来表述时,就以黑白镜像来表达。
这种现实世界与创作文字的分野很大程度上暗合了传统纸媒黑白文字留给大家的印象,就像我们在阅读报纸一样,深刻而凝练,黑白分明。
有人会说,杂志也有彩色广告对吧.
对啊,所以每个章节最有意思的段落中,画面一定从黑白变到彩色,借绚丽的画面丰富着观众(作品中读者)的想象。而最后一段出现的二维动画,则是曾经纸媒漫画板块的表现。
我想到了艾尔热,想到了丁丁。
翻看其他影评时,我才恍然发现本片与雅克▪塔蒂的作品有太多相似的表达方式。
韦斯▪安德森开篇即用大量的横移和空间切割来向自己的偶像致敬,片尾那喜剧氛围十足的枪战戏,则像极了希区柯克的《擒凶记》。熟悉法国电影的朋友一定都知道希区柯克对法国新浪潮导演的影响,而新浪潮的法式浪漫又深深影响了安德森。
这一圈轮回,导演玩得溜。
于是,读内容的体验,作家创作的体验,观影的体验,3重内容环环相扣,貌似分主题却能高度统一,服务于故事核心:即法兰西特派工作站。
安德森花团锦簇的表达方式,实在是用心到极致。
在本片中,观众既会惊喜于爱德华▪诺顿、本尼西奥▪德尔特罗、艾德林恩▪布罗迪等明星的参演,也会被作品中他们怪诞却讽刺意味十足的角色所折服。
像监狱里艺术家成长阶段的演员交接,女狱警为艺术和爱的执着献身,女专栏作家对文字工作的一丝不苟,等等表现有着舞台剧一样的起承转合。
塑造角色的同时,以大量角色直面观众的表达方式来加强使角色立体,章节剧情更扎实,配以伍迪艾伦式的旁白调侃,时时刻刻会迸发出惊喜。
影片中文字工作者的状态,与数字媒体越发火热的今天形成鲜明对比。不追求效率至上,只在乎故事精彩与否的从业态度,刻画出曾经那个社会与优秀文字作者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创作环境。
影片用分割到位,又对称协调的构图,宽松的创作氛围,深入细腻的内容输出,勾勒出一个对文字工作和影像创造力都认真负责,充满热情的年代。
观看,思考,讨论,参与,每个人都是读者,每个人也都是参与者。每个人是故事的核心,每个人又都是故事的旁观者。
文字工作讲求言之有物,那能够成文且出版的更应该慎之又慎。《法兰西特派》中缅怀的那个岁月,又何尝不是我们今天应该集体反思并缅怀的岁月呢?
诚然,本片不如安德森之前的作品那样清新隽永,感情细腻,可庞杂的内容以及作品背后的思考,在导演美学的表现之下又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即便看不大明白,却一样备受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