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1921》在党的生日7月1日上映,讲述党诞生的时代故事,重现伟大历史时刻。全明星阵容向党和国家献礼的方式,始于黄建新导演的《建国大业》。经过十多年的尝试与摸索,黄建新导演从时代“横截面”的独特视角为我们讲述首批中国共产党人救亡图存、担当时代重任,让国家焕然一新的故事。
《1921》主线从李达夫妇开始,其戏份最多,这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是很少有的。黄轩扮演的李达是一大代表之一,同时与其妻子王会悟是具体负责实施的筹办人。
13位来自五湖四海的热血青年相聚上海,召开一大。一大会场定于上海,后来由于租界的有意探查,会议中途转移到我们所熟知的嘉兴南湖。选取李达与王会悟的生活戏份,能够让观众了解百年前革命先辈的生活样貌,拉近观众与历史人物的距离。
黄轩是《芳华》里待人真诚的刘峰,也是《妖猫传》里对诗有着执念、又有点神经质的诗人白居易。他身上有演员难得的气质:干净、纯粹与成熟。鲁豫说如果你喜欢一个演员,你得有足够的耐心,一点一点看着他(她)成长,从青涩蜕变到成熟、自信。而黄轩仿佛已经完成自我成长、准备好一切,随时能以深刻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他的眼神坚定,眼里有光,饰演的李达给观众展示了有理想信念、爱国的人物形象。
《新青年》稿件被送去印刷,为了将稿件中“百姓”两字换成“人民”,专门跑去印刷厂。而其他人觉得两者差不多,不改也行。李达坚持要修改,认为百姓是被迫接受统治的对象,而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新的中国,应当是一个属于人民的国家。李达对于人民的重视,从电影的其他细节也能看出。一大会议期间,黄轩所饰演的李达引用了鲁迅的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李达被评价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届的鲁迅”。由此,也能看出黄建新导演的功底与用心程度。
电影中,有这样一段情节让观众为之动容。李达回忆起自己参加反对“二十一条”的抵制日货行动,点火时发现火柴都是日本制作的。于是痛心道:偌大的一个国家,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随即,李达心中愤懑之情达到极点,开始独唱国际歌,一旁的王会悟笑中有泪,在情感上与之共鸣。
据说,这一段是黄轩与倪妮的即兴表演。李达性格倔强,有着改变国家命运的强烈愿望,同时感情细腻,情感饱满。经过岁月打磨的黄轩,内心愈发成熟,能够准确把握人物内心,让荧屏前的观众感受到人物角色的细腻情感。面对这几年的角色挑战时,黄轩已经能够从容应对,给观众一份满意的答卷。在《1921》中,黄轩同样表现出色。
影片中,李达在夜晚中忘我地写作,一抬头便发现快要天明。于是爬上阁楼的房顶,张开双手,拥抱日出,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仿佛新世界即将到来。这一刻,黄轩的眼神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作为青年演员的黄轩,眼神之中的坚定与成熟带入了角色之中,让知识分子李达更加符合“新青年”的形象。而角色李达也让黄轩能够展现出新时代的自己,跨越百年时空,相互成就。
影片结尾时,是中共二大召开之际,王会悟坐在门口,怀中抱着与李达的孩子。影视中多次出现小女孩的身影,而小孩寓意希望,暗示中国共产党的未来充满希望,必定能够给国家带来希望的种子。
李达与王会悟的孩子则是代表先辈们为改变国家命运作出的努力,会被下一代继承,后辈们会做好接班人,不辜负革命先辈的奋斗与牺牲。而李达与王会悟对孩子的渴望,不仅仅是对个人家庭的追求,更是体现其对整个国家命运的担忧与期待。
《1921》叙事视角让观众清楚地感受到那个时代有志青年所特有的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知识分子李达对国家未来充满期待,并为国家命运奔波,为国家的未来注入希望。而青年演员黄轩则完美演绎了该角色,将自身特点融入角色之中,让我们仿佛真实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李达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