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十多年前,有一部剧很火。
因为太火了,身边的人都在讨论,我出于从众心理和某种窥探的心理,认真地把这部电视剧,从头到尾仔细地看了一遍。看完以后,没有太多感受,只是觉得剧里的故事有点飘忽,就像浮萍亦或蒲公英或是五彩的肥皂泡。
故事的前半部分看着似乎一切很偶像剧般,女主有点傻白甜,男主也少了中年男人的油腻。在我看来,男演员的良好外表形象以及初见端倪的高房价,成为了将这部剧推到舆论风口的两个因素。
试想,如果男主的演员是一个秃顶油腻的中年男人,这不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包养”故事吗?而男演员的翩翩君子形象,让大多数追剧的女生产生了一种“泡影”,那就是普通的包养故事被裹上了爱情的糖衣。
另一方面,随着高房价慢慢渗透到每个人现实生活的每个角落中,当人们的努力无法跑赢社会的现实压力时,自然由无力感转化成了一种对生活的幻觉:那就是不管逻辑,不论是非,只看结果。
所以很多人尤其是女性,都觉得那是一种“爱情”。而我觉得,那只是“所谓”的爱情。
恋爱也需要有见识
生活中经常听人说,为人要有见识,要有格局。
爱情也是如此。正如,夏虫也不可语,而冰井底之蛙的天就只有井口那么大。只有当你真正见识过更加完美和高尚的爱情,你才不会为眼前小小的糖果而迷惘。
剧中女主角海藻的母亲就提到了这一点,但是她还是局限在物质,她觉得能力有限,不能给女儿更好的条件。可是我认为,这只是其一,虽然没有吃过糖的人很难拒绝那种美味,没穿过华服的人也难以拒绝那种艳丽。
但是,物质只是一方面,我觉得她更加却少的更是精神上的独立与高贵。一个真正精神独立与高贵的人,她的价值是由她自我定义的。因为,你个人真正看重的,才有价值。在一个看重钻石所代表含义的女性眼中,钻石是奢侈的甚至是无价的;而在一个冷静的化学家眼中,钻石不过是同样的碳原子,只不过它的组合结构不同而已。所以不管世俗如何改变,资本如何对大众进行洗脑,我们还是都需要有个人独特的思想和恋爱的审美。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钱钟书称赞妻子杨绛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如果你曾听过如此浪漫的爱情故事,你还会被那些肤浅的喜欢和带有欺骗和占有欲的感情所动吗?
爱情也是需要接地气的
有一段时间,网上有一篇很火的文章。一个14岁的女生,将她爷爷奶奶的爱情故事写成了一篇短作文《原来我们不懂爱》,受到了很多人的点赞。文章中爷爷奶奶的爱情故事才是接地气的,是普通人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存在。
一千人个人眼中可以有一千种爱情的模样;但很多东西表象不同,而里面的核心是一样的,爱情也一样。
很多人看多了世俗的爱情,对那些虚无缥缈的爱的远方,有了无限的憧憬,认为那才是真正的爱情。当然,爱情少不了远方的想象,但爱情更需要立足生活,脚踏实地。刻骨铭心的爱情于生活来说是“非”常态的,而平平淡淡的爱情才是常有的,大众的。就像空气是无处不在的,但空气的氧气却是人们每时每刻都缺少不了的。
《蜗居》中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很深刻,那就是宋思明带海藻去吃饭,期间所吃的“山药羹”竟是鱼翅,而海藻没有丝毫任何忐忑的心情地享用着。
茨威格写过:“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爱情也一样,大多数的人都承受不起鱼翅般昂贵的价格,而只有拥有山药般普通的生活。爱情永远离不开现实,成为所谓的空中阁楼。现实中的爱情也都需要在天平的两端,放上各自的砝码。而在故事的最后,海藻也为自己的天真与放纵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
所以,对于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还是享用经济的接地气的真正的“山药爱情”。如果你的目标是“鱼翅爱情”,你是否已做好了承受那不可预知的代价的准备呢?
爱是利他性的
判断是否是真正的爱情,还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是否具有利他性,是否有奉献的态度。
卡耐基说过:如果我们想交朋友,就要先为别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时间、体力、体贴、奉献才能做到的事。普通的感情尚且如此,爱情也一样;而更深一层的话,爱情除了要有满载而归的期待还要有承担“颗粒无收”的自然风险态度。如果固执地认为爱情里也遵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也是不成熟的。
电视剧里的宋思明对海藻的感情谈不上“利她性”,他更多的是利用自己的一些物质条件,换取海藻的青春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者说海藻是他借以炫耀权力的一件外衣和填补以前人生空白的一个躯壳。
所以说,这只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所谓”的爱情,而不是真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