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朋友安利我《人世间》,昨天连续看了十来集,很有感触。
我一直很喜欢年代剧,除了《金婚》、《父母爱情》、《老农民》这种家喻户晓的剧,像《春草》、《我心灿烂》、《我的父亲母亲》这样身边朋友不太看的剧,我也喜欢看。
而且,后面这三部,刷了不止一遍,在这里也推荐给同样喜欢年代剧的朋友。
关于《人世间》,我看到很多观众都在吐槽周蓉,有人说她自私、凉薄,有人说她“恋爱脑”。
而说周蓉“恋爱脑”的证据无外乎,为了冯化成,周蓉只身去贵州插队!
因为这部剧我现在只看了开头,所以后面的剧情不好评论。
然而,就周蓉去贵州这件事来看,我并不认为,她这么做完全是因为所谓的“爱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我能够理解她。
本剧开头,周家人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抉择,那就是:周蓉和秉昆,到底谁去插队?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周父、周母没有重男轻女,能够说出“让秉昆去”这种话,值得敬佩。
然而,跳到情感之外,从理性的层面看,其实,秉昆是更适合留在家的那个人。
那个年代和现在不同,操持一个家,是很不容易的。
除了炒菜、做饭、缝洗衣服之外,每家每户也都有些力气活。
譬如:买蜂窝煤、劈柴火、挑水、搬运冬储大白菜、收拾炕洞和房顶之类……
如果周蓉留在家,这些力气活,对于她和周母来说,做起来很吃力。
而且,当时的秉昆年龄还小,在生活方面,也需要有人照顾。
在周母脑出血晕倒之前,秉坤的衣食住行,一直是母亲在打理。
相比来说,周蓉是女孩子,年龄更大,自理能力也更强。
从两个孩子的性格方面来说,秉昆安分守己、憨厚踏实,能够在家附近找到一份工作,赚点工资,到了年龄就娶妻生子,过一种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对他来说再合适不过。
而周蓉呢?
上天在给她亮丽的外表和聪明的头脑的同时,也给了她超乎常人的心气儿。
家,注定是拴不住周蓉的。
看到周蓉跋山涉水去找冯化成的时候,我不禁想到路遥笔下《平凡的世界》中的少平。
和周蓉一样,少平也是一个很难被大众理解的人物。
从更为务实的少安的角度来看:既然去远方也不过是下煤窑,做着辛苦又危险的工作,留在家乡可以和哥哥一起经营砖窑,工作轻省,赚得多,那为什么一定要走呢?
而从周蓉、少平这类人的角度来看:“去远方”是成长的必经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只身一人去触摸自己能够抵达的世界的边界,建立自我定位,释放了青春的热忱以及浪漫的情怀。
少了这一步的成长,他们的心将始终蠢蠢欲动,无法投入到现实的生活中。
假设:周家父母像一些封建家长一样足够强硬,逼迫着周蓉留下来,甚至嫁给蔡晓光,那她大概率会在婚后为了“出走”而离婚。
周蓉的出走是注定的,但冯化成却不是确定的。
冯化成只是在周蓉“出走”的道路上长在路边的一棵树。
当周蓉走出了光字片儿,茫茫然对着漫无边际的大世界的时候,她需要冯化成这棵树带来目标感。
当她满怀着生命的激情,却无法向周围人解释自己想法时,她只能告诉别人“这一切,都是为了爱情!”
实际上呢,父亲去看望周蓉的时候,她讲到最多的不是和冯化成相处的点滴,而是自己正在做的事儿:教孩子们读书,劝乡亲们将家中的女孩子也送来读书……
她是那种在任何境遇中,都有目标、有自我的女人,爱情从来不是她的全部,哪怕看上去她正在为冯化成而癫狂!
周蓉遇到冯化成的时候,冯化成已经是个中年男人。
他生命的激情以及才情,正在缓缓走向燃爆的临界点,继而会迅速地跌落。
而彼时的周蓉,还是一朵含苞待放的鲜花,她有大把的时间用来成长,有丰沛的精力飞向更辽阔的天空。
所以,不管冯化成是不是出轨,不管他是原著中的“真小人”还是剧版的“伪君子”,他和周蓉的分离早已注定。
而完成了生命的“出走”的周蓉,经过了漫长的成长,一颗心也终于能够沉静下来。
此时,蔡晓光是不是还等在原地,其实也没那么重要。
与春燕、郑娟这样的女人不同,周蓉的一生,是孤独的旅程。
在一个以“家文化”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中,周蓉的人设显得很突兀,必定不讨喜。
然而,换个角度来看,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子,在贵州过着那样艰苦的生活,在通信中,从未对家人说一声苦,喊一声累。
一个人撑起一所学校,教孩子们所有的课程,还有余力挨家挨户劝村民送孩子去读书……
这份勇敢、坚韧,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如懿传》原著:如懿对凌云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剧版《如懿传》中被删的她们:有人复仇惨死,有人靠脸“躺赢”…
《如懿传》原著:嘉妃才不是“恋爱脑”,垮掉是因四方势力齐动手
《如懿传》原著:从热河归来的魏嬿婉,为何让如懿心惊不已?
《如懿传》原著:阻止皇上喝鹿血酒?永寿宫一跪,是如懿在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