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
有人说《长安十二时辰》拍的特别好,创了国产剧的新高度。
我看了,确实很好,论电视剧的拍摄水准,不亚于美剧。
但你注意我的措辞,只是拍摄水准,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本电视剧,它不仅仅有制作是否精良的问题,还有是否达到甚至突破了原著高度的问题。
很显然,电视剧的思想性与马伯庸的原著相比,差了一个档次。
所以大家真的想看,我建议先看看马伯庸的同名小说,再看电视剧不迟。
当然这不能全怪剧组,小说可以有大量的旁白,心里对话,以及背景铺垫,电视剧里很难展现。
台词就那么几句,没法罗里巴嗦一堆话把故事交代清楚。
所以小说改编电视剧是很考较编辑的功力,怎样用简短而意犹未尽的话去阐述一件复杂的事,这本身,就很复杂。
比如把张小敬从死囚牢里提出来,把长安的安危交给他的靖安司的二把手,实际的主管李必的原型是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李泌。
李泌是肃宗,就是电视剧里玄宗朝的太子的好友。
李泌是个很清高的人,自称山人,而肃宗称他先生。安史之乱后,肃宗找他来帮忙。
他入朝议论国事,从制书文诰到将相升迁,无所不预,史称其“权逾宰相”。
李泌外出时,陪同肃宗车驾,众人指着他说“穿黄衣的是圣上,穿白衣的是山人隐士”。
我的这段描述和电视剧里那个还是比较稚嫩的李必,观众都会觉得有差距。
而张小敬这个人是马伯庸塑造出来的人物。经历过边关对少数民族的作战,九死一生,又做过长安万年县多年的捕盗的头,很显然,是个干吏。
做事不择手段,黑白两道都通的那种。
电视剧里雷佳音显然驾驭不了这么复杂的角色。
这些原因都是次要的,电视剧最大的不足在于格局。
原著里无论是张小敬,还是李必,心中装的都是长安满城的百姓。
说白了,他们是为了防止突厥人趁上元节作乱危害百姓,而不是为了巩固太子的地位,或者朝局争斗。
尤其是张小敬,他是个被冤枉的死囚。
如果说李必的心中还有和太子的私交,那么张小敬在原著里,对朝廷只有深深的怨恨。
张小敬在原著里曾经有句话:
为了满城的百姓,牺牲谁都可以,哪怕是玄宗皇帝本人。
因为一个人的命和长安一城百万人的命,是没法比的。
这种话在封建社会里听起来大逆不道。
事实上,张小敬的风格本来就没有规矩,只求达到目的。
他为了套取情报,居然出卖了官差安排在敌营里的卧底,还亲手把卧底杀了。
所以你想想看,为了救满城百姓,他连兄弟都可以出卖,还有啥不敢做的,就这么号人。
这是一本好片的基本要素,就是充满争议,因为人生本就是充满争议的。
我不想看到一个纯粹的好人,或者一个纯粹的坏人,那是动画片,给六岁以下儿童看的。
我想看到的是好人有多坏,坏人有多好,以及不好不坏的这些人,在生活中,决策中,有多少无奈。
原著里最深刻的有两点:
1、皇帝,朝廷,规矩,在一城的人命面前,那就是个屁。
2、舍得,舍得,你不舍就没有得,你要做事就没法做人。
很遗憾,电视剧没有提高到这个level,所以看起来不如原著。
第一点很好理解,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越来越趋于认同顾全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要。
但第二点搁在今天仍然很先进。
直到今天,大部分人想的仍然是既要,也要。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是做不到的。
长安作为一个百万人的城市,不可能都是光明的,这不现实。
直到今天,纽约都有黑手党,何况几千年前的长安。
所以马伯庸给你展现了一个立体感的大唐。
有官面上的那些事儿,有官面背后的朝堂争斗,还有朝堂争斗背后的宫里隐私,更有胡人与唐人之间的矛盾,还有妓院,赌坊,走私,各种地下的,黑暗的,见不得人的一面。
整个合起来,才是完整的长安。
就像有天堂,有人间,有地狱。
这比很多国产剧从剧本上就强了八百倍。
你要知道大部分剧本就是那种某个丫鬟进宫了,然后四阿哥爱她,八阿哥爱她,最后连大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全爱她。
一群没见过女人的阿哥们,为了个女生,狗咬狗,一嘴毛。
然后就剧终了。
所以我一度怀疑影视编剧们都是高中生客串的,因为写的特像中学时代。
一群愣头青男生为了一个女生打群架的故事。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风格,就是俩大臣成天围着皇帝卖嘴耍贫。
皇帝高兴了,就下个江南,顺便平俩冤案,一群人幸福的山呼万岁。
所以尽管《长安十二时辰》有那么多不足,不如原著,但我看了还是泪流满面。
不是气愤,是感动。
这种感觉就像周星驰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里面的吴孟达。
看到自己那不争气的傻儿子苏察哈尔灿,终于会写名字了,感动啊,感动。
连忙跑去祭祖,告诉祖宗,自己家终于出了一个会写名字的儿子,真了不起啊,了不起。
我没有讽刺的意思,我是真感动。
国产剧里终于出了几个会写名字的,当然以前也有过,比如《大明王朝1566》。
当然还有《苍穹之昴》。
《苍穹之昴》就比较尴尬了,当年我一度觉得拍慈禧能到这份上,也误以为“苏察哈尔灿会写名字了”,很感动。
后来一看演员表,慈禧是日本人演的,电视剧是日本NHK电视台和国内合拍的,气不打一处来。
这就像等了好多年,等着傻儿子会写名字,终于等到有一个写出来了,结果发现不是亲生的。
不管怎么说,能看到《长安十二时辰》这种大作,是我的幸运。
终于有人拍唐朝了,而且拍的是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再是歌功颂德,帝王将相那套。
我们的文明里,唐朝是高峰,你无法想象的高峰。
唐朝的宰相是坐着的,叫做坐而论道。
到了宋朝,宰相变成站着的。
再往后,就没宰相了。
明朝的内阁就是个秘办,大学士就是秘书,到了清朝军机处,那就是奴才。
宋朝以前,相权是很大的,这是极大的制约。
所以选题唐朝本身就会非常好看。
长安是全球性的大都市,那个时代欧洲有个万人的城市就是大城市,长安有百万人。
里面大量的胡人,有黑人,波斯人,北方少数民族,还有日本人,朝鲜人,什么都有。
搁在今天讲就是国际范儿。
这么复杂而包容的城市,这么开放而多元的文明,里面充满了故事,你怎么写都会很精彩。
从这一点看,要比今天流行的清朝题材,好的多。
我至今都不理解,清朝有什么好拍的,不就是一群狗奴才么。
你看李太白那什么范儿。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混到这份上,还有啥不称意的!
你去看下清代的《儒林外史》,看看后世的知识分子。
卖官的,送礼的,把闺女给长官送去当小老婆,把小妾送去给长官陪睡的,都这号。
所以大唐是历史上无法想象的高度,无法想象的时代。
有人问过高晓松,如果能穿越,最想回到哪个朝代。
高晓松的答案是北宋,因为有宋一代,对知识分子的待遇都是最好的。
他以为自己是知识分子,穿越回去还能做知识分子,所以这么假设。
但实际上宋朝有很多问题,比如武将地位很低,比如很多偏远地区的老百姓,生活的很不好,很穷。
换句话说,宋朝只是知识分子待遇高,汴京一带的人生活的好。
但整个思想上趋于保守,比如妇女裹足,强调贞操,理学的兴盛,都是那时候的事儿。
当然无论如何比后面好太多。
明朝动不动脱了裤子打屁股,叫做廷杖。
清朝干脆人分三六九,想当奴才都得是满人。
所以我不明白那么多穿越小说的作者是咋想的,总喜欢穿越回清朝。
你要我来写,我宁愿穿越到唐朝,做街市上的一条狗,也不愿意去清朝做什么大学士。
这叫宁为唐朝犬,不做清代官。
说了原著这么多好,照例还是要说点它的不足。
这个不足是时代的限制。
唐朝终究还是人治,唐明皇晚年怠政固然是安史之乱的起因,但大唐的藩镇制度才是主因,而这个又无法避免。
要扩张就得让边境的军力强大,要对外,地方长官就要军权,财权、人事权一把抓。
可一把抓时间久了,就会尾大不掉。
所以说白了,安史之乱从数学上看,是没法避免的。
没有这套体系,就没有强盛的,扩张的,多元化的大唐,可有了这套体系,最终也会酿成灾难。
你把这个道理搁在长安是一样的。
长安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包容,它开明,它多元。
可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大量的胡人聚集,里面就潜伏着复仇的突厥人,从而埋下了这本书里上元节危机的种子。
朝代的道理,城市的道理,放在人身上也是一样的。
一个人最大的优点,往往就是他最大的缺点。
张小敬这个人,这么强大的能力,实际上是来源于他前面几十年复杂的,痛苦的经历。
我经常说,天生万物都有因,若非不得已,谁会一身的才华?
复杂的长安,造就了张小敬这么个复杂的传奇人物,而这么个复杂人物,又反过来拯救了长安。
如果小说,电视剧,都能往上拔一拔,拔到天生万物,皆有因果的生态链的层面,那就真的太好看了。
当然了,一个社会能够接受的认知跟它自身的水准息息相关。
换句话说,大家什么水平,才会看到什么东西。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看到的小说也好,电视剧也罢,何尝不也是万物有因的一部分呢......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