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王母降武帝》这个故事出自《汉武故事》。《汉武故事》又称《汉武帝故事》《汉孝武故事》,旧题班固撰,不可信。或又谓南齐王俭造也没有确切根据。《说郛》本《汉孝武故事》中称:“长陵徐氏号仪君,善传朔术,至今上元延中已百三十七岁矣,视之如童女”元延乃西汉成帝年号(前12前9),作者既称“今上”,明为成帝时人书作于元延间。但有不少人认为“今上”乃作伪者故弄狡狯,以为出魏晋或六朝人手,尤无确据。原书散佚不完今存有一卷《说郛》本和鲁迅《古小说钩沉》等辑本本书杂记武帝一生逸闻,主要是有关武帝求仙以及与后妃们的故事,而求仙之事是全书中心武帝“颇信鬼神事”,身边人物许多早已传说化,本书以其为中心,把东方朔、刘安、李少君、李少翁、栾大、钩弋夫人等一干被神仙化或异人化了的人物组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武帝传说系统。
王母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武帝传说中引进了西王母。西王母传说来源很古,战国时的《穆天子传》山海经》等书中都有记载。西王母本是西方一原始部族,大约以豹为图腾,其部族首领也称作西王母。据《竹书纪年》,在西周穆王时西王母和周王朝有过交往,《穆天子传》描写了周穆王西征与西王母相见的历史传说。而在以后的流传中西王母被神化和巫术化了,这突出反映在《山海经》中,西王母被描绘成“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的半人半兽之神,其职“司天之厉及五残”,是一位瘟神和凶杀之神,穴居于玉山或昆仑山,有三青鸟为之取食。
随着神仙思想在战国秦汉间的流行,西王母由恶神一变而为得长生之道的西方神仙,受到道术之士和世人的普遍景仰,言神仙者必称西王母,以为仙灵之最。由于汉武帝惑溺神仙,汉武帝传说的内容必然要充满神鬼之事,这就不能不和当时盛行的西王母传说结合起来,再加上穆王见西王母传说的影响,于是便产生了西王母降武帝的传说。在本书中,西王母降武帝的传说实际是以东方朔传说为中介,东方朔是天上木星精,因偷王母桃被谪人间为武帝之臣,这样一来便引出王母七月七日降武帝的故事,从而实现了武帝传说和西王母传说的合流。而这一段描写成为书中最精彩的内容,文字非常生动优美。
故事从东郡短人写起。身长七寸的短人是王母所派使者,但武帝肉眼凡胎不认识疑为山精,只好召来东方朔。在东方朔传说中言其博识是一宗内容,这里显然也是就此入手,从而引出了东方朔。东方朔管短人叫巨灵在神话传说中开山辟水的河神名巨灵胡(《文选·西京赋》注引遁甲开山图》),还有一女神也叫巨灵,为武帝所宠爱(《洞冥记》卷四)东方朔以之呼七寸小人则不免显出滑稽感,名实构成反讽效果。当东方朔拿小矬子巨灵开心,责问他为什么偷跑出来时,这小人不理不睬,反过来对武帝揭出东方朔的老底子偷王母桃的小偷。在这种轻松幽默的笔调中作者既达到了叙事目的,为下文王母之降作出铺垫,又交待出东方朔的真实身份——与王母有特殊关系的“非世中人”,并生动描绘出他诙谐幽默的性格。
以下又写王母第二次遣使来告降真日期和武帝的准备工作。这里特别写到七月七日这天中午青鸟从西方来,自从《山海经》为西王母创造出“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以来,青鸟就成为与王母须臾不离的美丽意象。飞来的青鸟应当是一只,所以下文写二青鸟夹侍母旁。青鸟给王母打前站,这时又写了“上问东方朔”,借以再次引出东方朔,通过“非世中人”东方朔博识再引出王母之降。可见,从叙事结构上说,东方朔起着沟通武帝和王母的中介作用。在叙述武帝的迎接准备工作时,顺便又介绍了兜末香,这是忙里偷闲之笔。
汉武帝
以下转入对王母降武帝的描写,这是叙事的中心所在。写王母之降,笔墨见繁。先写天象变化,“隐如雷声,竞天紫色”,这是暗寓王母紫车之行;再写真降车舆随从和王母服饰,派头十足——果真是神仙之象不同凡俗。对王母头戴七胜的描写值得注意,这是从《山海经》西王母“蓬发戴胜”发挥出来的,而再加上对履舃的夸饰,虽只一头一脚,但华贵之状已出。王母武帝之会,对话内容围绕不死之药展开,王母一口气说出十一种仙药。此间又加入王母出仙桃的描述和对话,是前面短人说桃的印证和呼应。最后再次牵出东方朔,王母的话又是短人的话的印证和呼应。这里,东方朔的出场是从窗户偷看王母总离不开一个偷字,一副顽皮模样,到此为东方朔形象彻底定了型。其形象性格颇具戏剧性,所以成为后世戏曲的绝好关目,明清戏曲《偷桃记》偷桃献寿》偷桃捉住东方朔》方朔偷桃》等都是表现这个淘气的偷儿的,《西游记》偷王母蟠桃的齐天大圣身上也凝聚着东方朔的影像。
求仙心切的武帝虽是主角,但无疑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王母降真相会毋宁是对他求仙的一点安慰,并不肯给他成仙的好运气不死之药讲了个天花乱坠,却又嫌他竖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扯了一气家长里短,对鬼神事避而不谈,然后便走,惹得武帝“惆怅良久”。“帝滞情不迁欲心尚多,不死之药未可致也”,这是王母看不上武帝的地方。早在五年前王母就托巨灵告诫武帝“求道之法,唯有清净,不宜躁扰”,可是他太贪图享受人间富贵,实在难得清心寡欲。作者通过这一点分明在讲述求仙之道光有求仙之心不行,光到处找什么不死之药不行,关键是去尘欲之心,守清净之道,舍此别无他途。
以下便是余笔了,顺着武帝的“躁扰”写他对道士大开杀戒——这一定是道士们既搞不来不死药,也请不来神仙,只会装神弄鬼,就像秦始皇为此而坑方士一样;于是再由此引出王母遣使绝交送桃,把王母写得既有原则性又有人情味。到此对武帝的批判算是基本结束了,但还留了一点余绪。就在这一天东方朔突然死了应着王母那句话:“寻当得还。”这里有两重用意:一是通过使者的话交待出东方朔的木帝精本相,给东方朔的形象画上句号。二是应着王母那句话“帝善遇之”,以“上厚葬之”作结,潜台词还是前边那句“上惆怅良久”。王母绝交之日便召回东方朔,至此我们才算明白,原来东方朔是王母派到武帝身边来“观”他的。东方朔一死,武帝和王母的联系便彻底断了,武帝之非仙才也就成为定案。不过作者对武帝还算客气些,毕竟是本朝的皇帝老子,所以还是叫他一睹王母仙颜。以求仙之切而论,秦始皇比汉武帝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因为他太残暴,神仙家和方士之徒从不给他这等荣幸。
这段故事的叙事结构颇可玩味。第一节短人之出如同楔子或序幕,是主要情节的前奏和铺垫,对武帝、东方朔的形象内涵和特征作了定性,确定了故事的风格基调。然后有条不紊地展开情节,由武帝、王母、东方朔三人的明确关系确定了叙事的情节框架,既实现了对武帝的批判,也实现了对东方朔形象的塑造。还应注意的,是王母桃意象的前后三次出现。王母桃和紫车、青鸟、玉女这些美丽意象对王母的形象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同时以其作为仙家神品的奇妙和意象的鲜丽也浓化和美化了作品的神仙氛围,而且因其与东方朔的特殊关系成为描写东方朔形象的紧要关目。作品的语言平易雅洁,对话生动传神。
作者介绍:我是“我是爱笑的松鼠”,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
参考资料
《汉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