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战场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但以往因学术研究局限较少被提及,近年来对滇西战场及远征军的研究有所升温。中国远征军与日军在滇西战场上发生过怎样的对决?这对推动抗战全面胜利产生了何种影响?
军史作家余戈的“滇西抗战三部曲”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含《1944:龙陵会战》《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近日在沪的分享会上,余戈谈到,从松山、腾冲到龙陵,他前后查资料写作花了约12年,“写战事必须要有田野调查,无论搜集到的史料多么细致,毕竟是用文字对其做了还原,它到底准不准确?拿着地图到现场去,实地一看就知道。”
业内评价,“滇西抗战三部曲”以“微观战史”的研究、叙述方式,为读者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宏大而细致入微的战史拼图。
松山战役,是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取得全胜的攻坚战。这场战役中,中国远征军不仅攻克了抗日战场上日军最为坚固的防御体系,并且第一次创造了全歼成建制日军联队的记录,拉开了西线对日战略反攻的序幕。日本人认为,松山战役是他们在“二战”亚洲战场上的第一次“玉碎战”,也就是日军被全部消灭的战役,这场战役迫使日军焚毁了亚洲战场上第一面由天皇亲授的军旗——旭日旗。这也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首次遗留上千具遗骨迄今无法收回的败仗——在日本人看来,这千余名士兵的亡魂因此成为“异国的鬼”,无法被祭祀于“靖国神社”。《1944:松山战役笔记》是国内第一本从微观角度多方位叙述这段战史的纪实专著,以大量第一手资料和经过详细考证的历史细节为读者还原出一幅真实战史的血腥拼图。
“走到松山那个南坡去看看进攻的坡度、仰角,双方的火力射程到底能射多远,炮兵远程支援的火力大概是在什么位置,能不能打得到,现场看非常直观。”余戈曾举过一个例子,有一次他看到日方材料中说当时日军在怒江上有两个监视哨,监视怒江上的活动,阻止我们反攻。实地考察的时候爬上去一看,确实可以直接看到怒江,而且找到了日军的监视哨阵地。“这样的军事设施,我们看了几个,没有经过大仗,所以保存下来了,它们在日军阵地系统里头,是有特殊功能的。如果在实地战场上能把它们找到,会使你有写作的自信。即使对一个地名,写上之后都觉得心里踏实。”
余戈认为,这套丛书的另一重价值在于,让日本人看到这场战争对日本军人来说也是一种折磨,他们就能理解战争的荒谬性实际上来自他们的内部。比如说打英帕尔,实际上就是日军内部斗争,牟田口廉也和他的上司、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他俩在“七七事变”时是搭档,在缅甸又是搭档,一个盲动地要策划这场进攻,另一个碍于情面就支持了,结果六七万日军就为这两个人丢了性命。所以,日本人对这场战争还认识不够。
《1944:腾冲之围》则侧重写远征军斩断第二个“龙头”——腾冲的惨烈战事。1944年中国远征军的滇西反攻战场上,日军防御体系的三个支撑点:松山、腾冲、龙陵。当时占据滇西的日军第56师团代号“龙兵团”。对于这三地之间的关系,一位战后活下来的日军军官将之比喻为“双头龙”:松山、腾冲是两个“龙头”,龙陵是“龙身”,并沿滇缅公路经芒市、遮放、畹町延伸至缅甸。远征军滇西反攻最后的战果,就是斩断了两个“龙头”,砸烂了一段“龙身”,最后日军拖着血肉模糊的“龙尾”退缩到缅甸去了。
《1944:龙陵会战》叙述1944年滇西抗日反攻主战场的战事——中国远征军的龙陵会战,及其后收复芒市、遮放、畹町,与反攻缅北的中国驻印军会师芒友、打通中印公路的全过程。全书中心在远征军以重兵三战龙陵,其间还粉碎了日军“断”作战攻势,终于以硬碰硬的攻坚方式攻克龙陵古城,创造了抗战史上中国军队以大兵团及空前规模的步炮空协同,实施攻坚作战并赢得完全胜利的全新战例。全书80万字,另附图册,收录中日双方的作战地图50余幅和珍贵历史照片。
图片:出版方供图
编辑:许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