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海的《大江大河》《大浦东》等影视作品的热播,让全国观众看到了上海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繁荣。
△ 《大江大河》和《大浦东》
最近,上海出品的两部电视剧《战地迷情》和《特赦1959》正在央视热播,取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
△ 《战地迷情》和《特赦1959》
上海对于红色文化宝库的挖掘也展现了全新的方式,让故事生辉,让观众鼓掌。
01
老题材用新思路
谍战剧一直是受观众喜爱的题材,《潜伏》《风筝》《伪装者》……
这些年各种故事都有所体现,如何在谍战剧上寻找新的突破口,这对影视创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今年,上海交了一份相当不错的答卷。
△ 这些年颇受欢迎的谍战剧
自8月15日上海出品的电视剧《战地迷情》在央视八套开播后,收视表现开局破1,此后一路上扬,该剧由海毅执导,讲述了以何文清(于波饰)为首的年轻革命党人与国民党以及日本人围绕经济战而展开的生死较量。
鹭岛商人何文清肩负特殊使命,伪装身份八面玲珑与各方敌对势力周旋,既要承受家人和爱人的误解,又须化解一次次迫在眉睫的危机。
△ 《战地迷情》收视率排名
与一般虚构的谍战剧不同,此剧那些险象环生的谍战情节,基本上取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真实历史事件。
不仅还原了福建地下党、侨界、商界的风情;并在一定程度上以小见大,反映了毛泽东率军攻打漳州,19路军兵变等重要历史事件,比较真实再现了当年的情景。
海毅说——
“《战地迷情》的主题非常清晰,就是立足于塑造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共产党人形象。
主人公何文清明知自己力量有限,却从不放弃,更不后退,以共产党人特有的毅力和智慧去破解难题,一次次出色完成了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
这样去描述一个年轻的共产党人,使我们的镜头语言一下子变得有血有肉,无比丰富。
沿着真实的红色文化之路去发掘,完全可以为影视剧创作提供用之不竭的素材,创作出更多更高品质的优秀作品。”
此外,《战地迷情》是一部红色题材,也具有轻喜剧元素。
尤其是男女主角的感情线,从欢喜冤家到并肩作战的伴侣,二人的爱情故事交织在紧张的谍战线中,起到了缓和气氛和改变节奏的作用。
加之何文清与范凤瑾这对“冤家”,开始因为丈夫的神秘色彩造成妻子的猜疑和误会,继而愤然离家。而妻子当上天狼山大当家,却在党代表引导下暗中接受“船长”(丈夫)的指令。
△ 男女主角的感情部分也十分有趣
夫妻二人矛盾不断,实为殊途同归。
这种爱情构架,显得特别新颖有趣。
02
新题材讲老故事
除了用新的方式展示那些已经成熟的影视题材之外,不久前,上海出品的《特赦1959》还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影视创作题材中的一项空白。
《特赦1959》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对战犯进行改造和特赦的历史事件,同时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伟大的建设成就。
《特赦1959》编剧赵琪表示,电视剧以历史事件为基础,同时把握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提升了观赏性。
“对战犯的成功改造,让我们看到共产党人博大的胸怀、宽广的人道主义精神、高瞻远瞩的战略构想。”
据介绍,《特赦1959》的剧本创作时间不算很长,背后的积累却长达30多年。
创作过多部主旋律题材作品的赵琪,一直十分关注“特赦”题材,从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收集相关的回忆录、报道文章等资料。三十多年来,看过的资料已达几百万字,不少档案袋里收集的老报纸已经泛黄。
特赦题材“前无古人”的首次电视剧尝试,对演员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男一号张铎饰演的王英光作为负责改造工作的共产党员,对待战犯的态度既不能过于强硬,又不可过于亲切,十年间,还要经历从敌人到朋友的几层情感递进。
为了找对“感觉”,张铎将剧中人物的照片挂满了房间,边看剧本,边与人物“熟络”起来。
除了题材优势之外,《特赦1959》的播出佳绩也与追求真实质感的制作理念有关。
很多人为剧中角色真实自然的妆容“点赞”,没有美妆、滤镜,在北方工作的解放军战士,脸颊因长期日晒与干冷的天气而泛着红晕,在有的角色手上,观众甚至可以看到明显的皴裂破皮。
在屏幕上的管理所内部塔楼、走廊、监舍等,都与历史上的功德林管理所十分相似。
这些细节虽小,却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也有观众指出,全剧在一些具体历史细节上小有瑕疵:如国民党将领黄维在淮海战役最后阶段企图突围的时候,曾下令施放毒气弹,但在剧中却被改说成燃烧弹;在改造时期,黄维早期也是最为顽固的战犯之一,他是在1975年最后一批才被特赦的。
剧中对他的人物描写有美化之嫌,可能是基于对他获特赦后人生最后期积极表现的肯定,但历史毕竟还是要尊重的。
△ 1975年,最高人民法院向黄维(前右)发特赦释放通知书
当然,瑕不掩瑜,《特赦1959》全剧总体制作水平很高,是一部近年来少有的佳作。
03
上海故事会
在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故事刊物是《故事会》,这些“故事”的诞生地就在上海,包罗万象,精彩纷呈。从这个角度上说,上海是全国最会讲故事的地方。
△ 《故事会》
当然,上海的故事也多,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犹如巨大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上海人会讲身边的故事,用镜头记录下中国社会变化的点点滴滴,《上海的早晨》《婆婆媳妇小姑》《那样芬芳》《平凡的世界》都引发了观剧热潮。
△ 《上海的早晨》和《婆婆媳妇小姑》
上海人也会讲红色的战争故事:《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51号兵站》……
△ 《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和《51号兵站》
无论是红色主题影视还是革命历史故事,对创作和制作还是演员表现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历史细节和具体事例上更要小心求证精心演绎,而不必刻意回避甚至尽量洗白,这是一种基本要求也是必须态度,是出精品佳作的保证。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不断涌现的创作人才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正在进一步擦亮海派影视作品这张金字名片,更多上海文化元素的影视作品也将有助于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繁荣创作,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关注主旋律影视剧。
上海的精彩故事,讲不完,听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