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热播。
K社的专属剧社群聊起来的,不少在夸服化道及摄影。
有人因此提起了经典的《大明宫词》。
这部开播于十九年前的国产剧,开播遭删减、被吐槽,后来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豆瓣至今标记观看人数7w+,评分飙上了9.0(去年还在8.9)。
网友评价——
李少红镜头下
归亚蕾周迅陈红李冰冰何琳赵文宣……
都是
前所未有的美
仔细看上面背景图的选色和前面人物的服装选色
夸张吗?
一点都不。
在我看来,这部剧近乎将「美」发挥到了极致。
01、
《大明宫词》的化妆赞助商是纪梵希(对这个我第一次知道),美术设计是叶锦添,服装设计是郭培。
叶锦添我们都熟,最早用东方美学让西方世界开了眼的《卧虎藏龙》就是他做的艺术指导,当时还拿了奥斯卡金像奖。
叶这个人呢一直都有种「新东方主义」的美学理念,喜欢将古代文化和东方意象结合起来,然后再用现代审美合理表达。
简单来说,就是既要有文化底蕴,还要能满足现代审美。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在各种唐朝影视作品中,最常看到的服装就是「齐胸襦裙」(这个名字其实是汉服圈流传出来的)。
其实唐朝到底有没有这个东西,一直没有定论,因为到现在都没成套的服饰被挖掘出来,呈现出现在大家面前。
所以灵感从哪儿来呢?
流传下来的古画。
不过我们现在影视剧经常出现的都是同种类型。
一看就是形制的,各种高饱和色,大红大绿。
而且看上去很繁重。
《太平公主秘史》
但《大明宫词》的衣服却精准地把握住了古画中的核心,以「飘逸」为主。
看上去轻薄又有层次,流动感很强。
配色也赞,一点都不艳俗,有种低调的华丽。
整体感觉和画非常相似。
就连太平大婚的婚服,都是内敛的鲜艳与繁华。
这里直接给张图对比吧。
其实范冰冰这组图算不上难看,就是非常影楼风,看上去莫名的有点廉价。
《大明宫词》里太平婚服这个造型算是整部剧少有的配色和布料都比较浓重的了,只是尺度把握得非常好。
我放张全景和细节图给大家看看。
再加上那个时候没有白到看不清人脸跟背景实物图的磨皮滤镜,整部剧运用了自然光影的美学。
所以服化道的配色饱和度都不高,和布景相辅相成。
除了叶锦添的个人风格,郭培在服装设计中细腻的女性化一面也很重要。
我大概搜了下,郭培很擅长用繁琐的刺绣,喜欢雍容华贵又不失霸气的感觉。
不过这种浓烈不是很适合《大明宫词》。
所以很明显可以看出设计上还是有所收敛的,只是在服化的花式上有所展现。
李冰冰饰演安乐公主
当然,要说《大明宫词》的服化道完全还原史实了吗?还真没有,但它就是既满足了观众对大唐盛世的幻想,又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
比如张易之这个角色,是武则天的男宠,要知道女皇可不是个肤浅的人呀,就算宠幸别人,也不可能光看一张脸,而且张易之当时是「深得恩宠」。
度娘百科说其人「白皙貌美,兼善音律歌词」。
我们先来看看其他影视作品中的张易之。
都是2014年的:左《美人制造》右《武媚娘传奇》
不上升到演员,光看服化,很难感觉到人物形象吧?
那么《大明宫词》呢?它直接是把水墨画穿在了张易之身上。
是不是绝了?
观众光从外在就瞬间get到四个字:尽显风流。
这样的男人我也心动好吗
对比下来,不难发现。
《大明宫词》的美是一种「意境美」。
不过呢,意境美其实是个很虚的东西。
如果只是在表层做到位,还远远不够。
比如张艺谋的《影》,故事是个有意思的故事,演员也是好演员;服化道和摄影构图更是没话说,每个画面都好像是丹青大家随手泼墨而成。
然而也许因为电影要拿去西方参展,所以台词写得太浅、太满,仿佛害怕观众看不懂,硬是把所有留白都讲得严严实实。
就像我们面前摆着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画,本该让人在足够的留白里沉醉,可是一低头却发现用钢笔写满了注脚(对还不是毛笔)。
所以想要做到真正的「意境美」,框架搭好后,内部的填充就很重要了,比如我前面提到的台词。
02、
《大明宫词》的台词写得也很满,而且还有大段大段的旁白。
但这部剧并不是走留白为主的水墨画风,而是偏向莎士比亚风格的戏剧。
这也是它开始最被诟病的地方,太舞台风了。
话剧感非常强烈,尤其是台词风格,直接被称为「莎士比亚」。
就连服化道都是比较走戏剧风的,叶锦添后来拿了最佳美术设计的《夜宴》也是如此,这部电影甚至就是根据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改编的。
因此,据说导演李少红最开始压根就不肯接这部剧。
毕竟想要用拍电视剧的方式在屏幕上演绎一出风格强烈的话剧,又难又冒险。
后来是编剧几个人直接把李少红关小黑屋,点了一根红蜡烛念剧中台词。
念的就是剧里张易之和太平那段经典对手戏。
看得出来赵文瑄这个时候40岁么
这段戏说了个什么?
说的是太平失去了最爱的男人薛绍,后来遇到了长得一模一样的张易之(亲娘的男宠),然后张易之就开始想尽办法诱惑太平。
怎么诱惑的呢?
他先是借用太平和薛绍的定情物昆仑奴面具,说——
公主 您看清楚 我不是薛绍
也请您 不要把我想象成薛绍 否则您将永远痛苦
公主 必须明白这一点 并且正视它
我是张易之 薛绍 已经没有了
尽管我们长着相同的脸 但是 现在是由我 张易之
以新的方式 接替他来爱您
可是太平只是沉沦了瞬间,很快就睁开眼,拒绝了。
然后他用红布遮住了太平的双眼,在她面前的长案上,点燃了一排蜡烛,说——
公主 放松
公主你看见了什么
(这里称呼都已经变了,消减了距离感)
到这里,张易之无论是语速还是语气都已经开始有了步步紧逼的压迫感。
太平:我看见了火
张易之:火是什么颜色
太平:火是红色
张易之:红色什么感觉?
太平:是温暖,是热情
接着,张易之拿起燃烧着的蜡烛,缓缓逼近太平——
温暖是什么
此时此刻,太平的警惕心已经彻底被打碎,因为温暖是她很久已经没有感觉到的,就像张易之所说——
那恰恰是公主以往生活中 最大的残缺
而温暖却是我此刻的心情
最后,张易之将手中的蜡烛又缓缓远离太平,然后吹灭了太平面前所有的火光,仿佛再次剥夺走了她的温暖,给太平一种「我就是你的温暖」的错觉。
而太平最终的沦陷,自然毫无悬念。
反正李少红当时就震撼了:那就拍吧。
不过,好的剧本台词都是要反复打磨的。
《长安十二时辰》的第一集只有44分钟,编剧却花了四个月,写个23个版本。
而《大明宫词》拍着拍着差点开天窗,因为编剧逃跑了。
为啥?这种词实在太难写,写不出来了;然后风水轮流转,这次轮到导演李少红把编剧“绑”了回来。
03、
不过这种从服化道、台词、摄影等等都“磨砖对缝”的做法,最终带来了什么呢?
惊艳。
每个角色,每个场景都是惊艳的。
年轻的周迅饰演少女时期的太平,那股子娇俏灵动被发挥到了极致。
一颦一笑,都透着备受宠爱的神气。
成年后的太平,是端庄倾城的陈红。
虽然我不认为《大明宫词》是陈红颜值的巅峰,但太平无疑是她塑造的最有魅力的角色。
那种知性、典雅,举手投足间的端庄,以至于后来回头看,发现几乎剧里人人都爱太平,观众也不会觉得违和。
默默cue一下,《大明宫词》其实也忒爱用鼓风机,可就是用得特别锦上添花。
结尾太平心灰意冷想要离开,屋外是夜风呼呼,但不强烈,只是平添几分萧瑟。
然后李隆基从屋子里冲出来,随着他一遍一遍地喊“姑母别走”,风越来越激烈。
直到他跪下说出‘我爱您“,狂风吹起了太平的裙摆,一瞬间,这段禁忌之爱的冲击力达到巅峰。
还有薛绍。
人潮汹涌,灯火阑珊。
懵懂的少女太平,初次遇见薛绍,她揭开他的昆仑奴面具。
“我从未见过如此明亮的脸。”
那一刻,我仿佛和太平一起听到了宿命的声音。
除此之外,何琳饰演的贺兰氏,翻云覆雨手惊为天人。
胡静的少女韦后,等等。
甚至包括贯穿始末的三段皮影戏。
一曲《采桑女》,唱尽了李治跟贺兰氏偷偷相爱的苦闷与哀怨、凄婉与心伤。
也隐喻了整座皇宫里的爱而不得。
结尾,老去的太平和李隆基最后一次表演这段皮影戏,伴随着那些哀怨的戏词,镜头缓缓扫过整座屋子。
扫过太平珍藏了一生的昆仑奴面具。
扫过那些曾在她身边来了又走的人,唯一留下的东西。
扫过她这一生都不曾能完满的爱情。
也扫过,她给别人留下的「爱而不得」。
04、
《大明宫词》可说的点,其实很多。
除了能直观感受到的画面、台词、音乐等。
还有它的题材以及尺度(剧原版40集,播出版删到37集,主要集中删在前7集)。
我:正经脸.JPG
这里的武则天(归亚蕾也演得好好)不掩盖对权利的热爱,也说的出——
皇位是什么?只不过是治国者的资格
我现在就要用我的铁腕赋予女人这样的资格
女人不能称帝,只不过是一个过时而不合理的传统
我要废除这个传统
这也许是我一生中最伟大的政绩
这里的太子弘跟合欢,敢对着高高在上的二圣说——
我不仅是他的仆人
我还是他的……爱人
它从女性成长的角度去映射王朝的兴衰。
“讲爱,讲权,讲忠诚,讲背叛,讲宫墙换代的慈悲血腥与沧桑寻常,都美到极致了。”@不良生
所有的爱是美、恨是美、相遇是美、离别是美、欢笑是美、眼泪是美、死亡是美……
哀伤的美、艳丽的美、破碎的美、惊惧的美……
以太平的出生开始,以太平的死亡结束——
我犯的错,是因为我太想爱
我爱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我的哥哥们
还有我的晚辈 虽然我从来没有过自己的儿子
在这世界上 没有爱 不好
而太想爱 就会令你更失望
那个当年备受宠爱的公主,走过了最繁华寂寥的大唐盛世,也在权力的漩涡中送走了生命中近乎所有最重要的人。
然后她平静地望着横梁上的白绫,结束了自己热闹又哀伤的一生。
而屏幕外的观众,从最初无法适应这样的台词和表现方式,到最后沉沦在这个跨越时代的故事里,伴随着太平的离去,恍若隔世。
就好像,浮华凡事,大梦一场。
而我们回头,仿佛——
“看见年轻的太平在空无一人的深宫中奔跑。”
【头条号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