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老剧《唐明皇》,对其中王皇后的人生感慨不已。
她17岁嫁给她的“三郎”李隆基,用她的勇气与柔情陪伴他一路从临淄王、到太子、到皇帝。
这一路,充满无数艰难与惊险,她都与他携手闯过来了;却没想到,却在牵手的第16个年头,她被皇帝毫不留情地废为庶人,幽居冷宫。
有人说,王皇后被废黜,是因为“情敌”武惠妃的心计太厉害。
然而细品剧情,却让人忍不住叹息:王皇后看似是败给了武惠妃,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她是败给了她自己:
指望别人善良,终究不如指望自己的见识;
女人想要活得好,不仅要有居安思危的风险意识,更要记得永远不要轻易放弃自己,永远记得“我很珍贵”。
01 不切实际的善良,往往容易招来饿狼
王皇后是个善良贤惠的女人,这一直是她被前朝后宫所称颂的美德,但也成了她的一道硬伤:
过于善良,善良到没有适度的“防人之心”,没有足够的风险意识,这就往往给人以可乘之机。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皇后对待武云儿(即后来的武惠妃)的态度。
皇帝初遇武云儿的时候,一方面惊艳于她的美貌与才艺,一方面却也顾虑她出身“武氏家族”的背景,所以,即便宠爱她,即便她生下了皇子,皇帝却依然只封她为“才人”。
武云儿为了前程,毅然将自己刚满三个月的儿子送给王皇后,并借机好好表现了一番自己的深明大义、通情达理。
善良的王皇后深受感动,不仅亲自在皇帝面前替武云儿说情,助她顺利成为惠妃,还一直将武惠妃视为自己人,用对待亲姐妹的态度对待她。
可惜王皇后根本没想到,武惠妃表面恭敬温婉,实际却野心勃勃,背后多次给王皇后下绊子(后文会讲到),造成皇帝对这位结发妻子的感情日渐疏离。
武云儿固然伪装得太好了,但是也并非没有蛛丝马迹:
“将亲生儿子送人”这种事情,对于普通的、真正“温婉柔弱”的女人来说,其实很难做得出来。面对像武云儿这样的、连亲生骨肉都舍得送给别人的女人,王皇后难道不应该多几分警惕之心吗?
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懂得的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在什么位置,就要有什么样的思维。”
人固然可以善良,但是善良却并不该等于“毫无心机”。若善良用错了地方,用错了时机,就会变了味道,甚至成为“傻”。
前朝武则天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的事例还并不遥远,连武惠妃都懂得“这宫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在教我怎样在深宫里生存”;
而作为“六宫之主”的王皇后,却没有半分类似的风险意识,这实在是太大意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实在是成年人该有的生存法则。
02 与其全心全意围着爱人转,不如花一些心思提升自身魅力
后宫的嫔妃想要立足,一方面离不开娘家的势力影响,一方面也离不开君王的恩宠。
王皇后也曾经与皇帝伉俪情深。
尤其是,当初皇帝还不是皇帝的时候,曾冒险带兵讨伐韦氏家族;王皇后明知这是一条极其危险的路,却能够在依依话别的同时,坚决地支持丈夫“匡扶李唐”的大业,并表示一旦事有不测,自己必将誓死追随。
然而,当她的“三郎”成为了“皇帝”,后续发生的几件事,却让他们夫妻之间渐渐产生了隔阂,且越来越深。
有一年,很多地方发生了严重的蝗灾,皇帝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打算亲自带领百姓食蝗、灭蝗。不过,由于当时普遍把蝗虫视为“天上降下的神灵”,所以,这个灭蝗计划受到很多人的阻拦。
武惠妃故意将皇帝打算出宫灭蝗的消息告诉王皇后,并故意慌慌张张地表现出“恐怕会遭到上天降罪”的担忧,请皇后出面劝谏。
王皇后担心皇帝的安全,果然亲自跑去劝阻皇帝,惹得皇帝很不痛快。
而武惠妃却私下向皇帝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平安符,一面大力表示对皇帝做法的支持,一面又表达了自己对皇帝的深深关切。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武惠妃这套两面三刀的小伎俩,在皇帝心里成功为她自己树立了“深明大义的奇女子”的形象,也反手给王皇后扣上了一顶“守旧无知”的帽子。
又过了几年,开元盛世已显现,各国纷纷来朝拜。小太监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套胡服献给武惠妃,武惠妃开心地试穿,觉得不仅漂亮别致,而且练舞也更方便。
王皇后得知之后却大惊,匆匆赶到武惠妃宫里,斥责她穿这种奇装异服“违背宫中的礼仪,也有损你的威严”,命令她赶紧换掉。
武惠妃不肯,认为衣服只要漂亮、舒服,不管是不是胡服都可以穿。
恰好此时皇帝来到武惠妃宫里,对武惠妃的服饰赞不绝口。
王皇后以为皇帝没看出来,连忙提醒:这是番邦胡人的衣服,大唐嫔妃穿这个实在违背宫规祖制。
皇帝却笑着说:我们骑的马、吃的胡饼、还有哈密瓜,不都是胡人的吗?为什么胡人的衣服就不能穿呢?
王皇后继续劝:可是,宫中的服饰都是有礼制规定的呀。
皇帝毫不在意地挥手一笑:礼制也是可以改的嘛!
三言两语之间,看似都是说说笑笑,然而皇帝情感上的天平再次不知不觉间倾向了更活泼更开放的武惠妃。
此后,皇帝对武惠妃也是愈加宠爱,而对于皇后那边,即便是留宿一晚都成了勉为其难的事情。
无论是“灭蝗”事件还是“胡服”事件,王皇后的所作所为确实全都是出于关心皇帝、关心丈夫事业的好意;可惜,她的好意,不仅没能达到她所期待的效果,反而给夫妻关系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因为,今日已经不同往昔,她的“三郎”不仅身份已经发生了变化,思想也在发生变化;
而王皇后的思想与观念却还在原地踏步,虽然本意都是“为了他好”,但却没能跟上爱人前进的脚步,没能及时跟上开放包容的盛唐气象,以至于被武惠妃钻了空子。
夫妻之间保持相对一致的步调、保持和谐的“同频共振”,往往是一段婚姻能够稳定的一大重要因素;
毕竟,现实的世界并非“生生世世独宠一人”的爱情剧,即使曾经的情分再深,也很难成为携手走过未来几十年岁月的唯一情感纽带,时间久了难免觉得厌倦;
与其一心围着对方转、指望对方“念旧情”,不如始终稳健地迈出自己前进的脚步;少给自己束缚,多给自己自信,活出自己的光彩。
否则,即便这“苦口婆心”背后的感情再诚挚,但带给对方的感觉却终究是“苦”的。
而像武惠妃穿胡服那样,从自身“漂亮、舒服”的角度出发,反而成了皇帝眼里别致的风景。
03 人生难免挫折与不公,与其草草认命,不如积极自救
而相比于这些小波折,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
王皇后长期没有生育,后来实在求子心切,不惜冒险使用宫外的“巫蛊之术”,将一个小木头人放在枕下求子。
而由于王皇后始终缺乏风险意识,这一切举动都没有避讳身边的宫女牛秀儿。殊不知,她那“忠诚”的牛秀儿早就被武惠妃收买,转头就将此事告知了武惠妃。
结果,由武惠妃的堂姐夫姜皎出面、控告皇后引巫术进宫;皇帝派人一查,果然在皇后枕下翻到了那个小木头人。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切,王皇后一面自责不该用巫蛊之术求子,一面抱着皇帝的腿倾诉自己的心情,乞求皇帝的宽恕。
然而,早年的夫妻恩情早已被岁月消磨殆尽,盛怒之下的皇帝根本听不进哀告,直接下旨将王皇后废为庶人;
而武惠妃不仅收回了曾经送给王皇后的儿子,而且还成了后宫的实际掌管者,赢得盆满钵满。
其实,即便是被牛秀儿出卖,王皇后也还有着一次极好的翻盘机会,可惜却被她自己生生浪费了:
“姜皎是一个外男,他怎么会知道后宫皇后的枕头下面会有什么东西?”
——如果在事发之时,王皇后能够在皇帝面前提出这个关键性的疑问,事态的发展极大可能会发生巨变。
毕竟,这实在是个匪夷所思的、不正常的、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只要稍微追究一下,就会很容易把武惠妃牵扯进来,毕竟“姜皎是武惠妃的堂姐夫”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若真如此,到时候一定又是另一番结局,至少不会让武惠妃轻轻松松享受胜利的果实。
也许有人说,事发突然,王皇后一时想不到这个问题,也是情有可原。
话虽如此,但很多时候,人生的不同走向往往就是被短短的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决定的。
而且,这看似是一个应变能力的问题,而实际上反映出的更是人在逆境中“自救”的能力与心态。
这一点不得不提电视剧《如懿传》里的炩妃卫嬿婉:
虽然这个角色的人设不好,但她却有一股“打不倒的小强”的劲头,多次失宠,又多次东山再起,绝不轻易认输。
其中最让人惊叹的一幕是,临近大结局,海兰、春蝉、江太医等人联合指证卫嬿婉的种种恶行,人证物证俱全;
而即便如此,卫嬿婉竟还能急中生智,在皇帝面前接连抛出好几个问题为自己辩解;若不是皇太后及时出现,卫嬿婉几乎就洗脱成功了。
坏人受到惩罚固然令人欣慰,但也不得不让人感叹,卫嬿婉在那样“不占理”的情况下、尚且能如此机敏地为自己争取生机;
而相比之下,王皇后明明确有苦衷,明明事情确有蹊跷,却那么轻易就放弃了辩白,这并不是应该被提倡的“善良”,反而让人心痛、让人着急。
人生在世,谁都有遇见困难、遭遇不公的时候,此时,当事人自己的选择至关重要:
有的人逆来顺受,瞬间认命,从此跌入了泥淖、受尽委屈;
有的人则不放弃一丝一毫翻身的希望,奋力抗争,往往还能博出一片新的天地。
无论何时,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千万不要轻易就放弃了自己呀!
04 结语
被废黜之后的王皇后,幽居冷宫,抑郁成疾,没过多久就病逝了。
这位被后宫众人称赞“大贤大德”的皇后,这位即使被贬入冷宫、也能受到宫人含泪相送的皇后,就这样委委屈屈地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而王皇后的遭遇,固然与武惠妃脱不了干系,但也确实撇不开她自身的责任。
这样说,并不是为了给武惠妃开脱;而是:人生在世,想要活得好,终究不能指望别人“高抬贵手”、“网开一面”;
更可靠的,还是自己的眼界、心态与能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