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一生的幸运与不幸,都从参加唐玄宗女儿咸宜公主的婚礼开始。当时唐玄宗宠爱武则天的侄孙女武惠妃,武惠妃生有一子为寿王李琩,女儿就是成婚的咸宜公主。年方15、长相丰艳的杨玉环,与寿王李琩彼此一见倾心,在武惠妃的主持下结成了令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但好景不长,3年后武惠妃病逝,年迈的唐玄宗却将灼热的目光盯到了儿媳杨玉环身上。如此不伦之恋,必须要做好妥当遮掩,才能避免其恶臭张扬,中年人李隆基深知这个道理。
所以唐玄宗没有对杨玉环贸然下手,而是以为太后祈福的名义,命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就这样在“孝道”这面大旗的遮掩下,杨玉环被迫离开了恩爱异常的寿王李琩,开始了后半生所有的不幸。
从此,杨玉环不再是寿王妃,也不再是唐玄宗儿媳。所谓强取人之所爱,威逼之后便是利诱,唐玄宗又为寿王李琩迎娶了太子妃韦氏。继而再召女道士“太真”入宫,一番偷梁换柱后,昔日的寿王妃就成了如今的杨贵妃。
就这样,唐玄宗以高尚的祈福为名,达成了“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的卑劣目的。只是留下了夜半时分黯然伤神的杨玉环,和受尽了世人风言风语的寿王李琩。
但上帝欲让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唐玄宗机关算计的背后,是一代雄主意志的沉沦。得到杨玉环后的唐玄宗,先是逼死“开元第一名将”王忠嗣;接着重用志大才疏的杨国忠;信任胡人安禄山;逼得哥舒翰带病出潼关……
最后,一手塑造了“开元盛世”的李隆基,落下了个“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凄凉晚年。在逃亡蜀地的路上,陈玄礼于马嵬坡发动兵变,禁军一致要求处死宰相杨国忠。
杨国忠死后,愤怒的禁军将士又要求处死杨贵妃,唐玄宗苦求无果。只能命高力士将杨玉环赐死于佛堂之下,继而将尸首呈给陈玄礼观看,才平息了马嵬坡的兵变。
这就是杨贵妃魂断马嵬坡说法的由来,故事本该到此结束。但到了蜀地的唐玄宗,又派人查探马嵬坡贵妃墓时,只发现了一个香囊,却未找到杨玉环尸身的一幕,又使杨贵妃之死变得扑朔迷离。
再加上白居易《长恨歌》中,“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的描述,于是就有了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坡的说法。
其中,杨贵妃远赴重洋,东渡日本躲过战乱的说法传播最广。日本学者渡边龙策,在《杨贵妃复活秘史》一书中,声称唐玄宗与陈玄礼达成交易,与高力士合谋用侍女替代杨贵妃假死,并派亲信护送杨玉环出海逃至日本油谷町久津,并在那里安享晚年。
这种说法的物证是日本山口县,至今被称为“杨贵妃之乡”,到处都充满着杨贵妃元素。那里供奉着“杨贵妃观音堂”;当地的特产大米叫做“杨贵妃之梦”;每年十月都要举行祭祀杨贵妃的“炎之祭”。
另外日本二尊院主持惠学法师还写了一本《杨玉环传》,详细描述了杨贵妇东渡日本并于该寺下葬的事迹。书中称与唐玄宗相处多年无子的杨玉环,在这里怀孕生子,当地人认为这是吉兆,所以视杨玉环为“送子观音”。
至今这里仍保存着许多“杨贵妃送子观音像”,和完好的“杨贵妃之墓”。当地许多人以杨贵妃后人自居,并且编有族谱为证;1963年一档电视节目中,一位日本姑娘就向观众展示了自己的家谱;甚至就连著名女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后人”。
此外,1994年周洁主演的《杨贵妃秘史》等影视剧,也有许多杨贵妃马嵬坡幸存,最终东渡日本安享晚年的版本。这些都是杨贵妃远赴重洋,于日本躲过战乱说法的由来。
那么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杨贵妃东渡日本的说法靠谱吗?
首先,在《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中,杨贵妃有死于乱军、佛堂自缢、以及刘禹锡吞金而死多种说法。但无一例外,正史中杨贵妃都是死于马嵬坡了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其次,从现实因素考虑,陈玄礼逼死杨国忠,却放走杨贵妃属于养虎为患,很容易招致唐玄宗日后报复,优柔寡断不符合一个敢于兵变之人的性格。再者从鉴真东渡日本的艰难程度来看,战乱时期杨贵妃一个女子,远赴重洋并不现实。
综合来讲,杨贵妃虽然至今在山口县影响深远,但本人远赴重洋可能性并不大。《长恨歌》属于文学作品,艺术性大于纪实性,“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不排除是文学描写。
白居易生活的年代,距“安史之乱”不远,杨贵妃墓官家保护严密。民间不可能真的挖掘墓穴查看,必然是众说纷纭,白居易只是选取其中传奇性更佳的说法描写,杨贵妃没有死于马嵬坡的说法本身就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一种憧憬和爱护。而盛唐又是日本留学生最多的年代,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十分利于在民间传播。
当时日本上层腐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与“安史之乱”后衰退的盛唐非常相似。白居易《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种通俗易懂、又饱含对贫寒百姓怜悯的诗句,非常符合当时日本社会状况。
所以白居易的诗歌著作,在日本风靡一时,其受众群体甚至远高于李白、杜甫,是唐朝对日本影响最大的白话诗人。而《长恨歌》作为白居易代表作,也是广为流传,杨贵妃的凄美爱情故事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
最终各种话本、演义、传说,塑造了一个山口县的杨贵妃,口口相传的年代杨贵妃也被编入了当地人的族谱。继而形成特色祭祀文化,一代代传承至今,这就是杨贵妃东渡说法由来始末。与其说杨贵妃真的远赴重洋,倒不如说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破碎的意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