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公安机关建设的故事,例如警服的变化、警察数量的变化等等。今天,我们聊聊八九十年代的刑侦剧。在八九十年代,我国拍摄了大量的纪实性刑侦剧,而且非常经典,例如《121大案》等等。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这些刑侦剧没有继续拍摄。为何会有这样的情况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121大案
首先,我们聊聊八九十年代的纪实性刑侦剧,例如《西安大追捕》《121大案》《命案十三宗》《红蜘蛛》《黑白大搏斗》《燕赵刑警》《刑侦一号案》《打黑风暴》《918大案纪实》。对于这一系列的刑侦剧,相信大家都不会模式,大家肯定都看过。以至于一些朋友戏称“自己的童年,是被各种刑侦剧吓大的。”认真地说,这些刑侦剧都非常经典。
直到现在,作者对这些刑侦剧还记忆犹新,喜欢重温几遍。当时拍摄的各种刑侦剧,大部分剧情都是真实案件改编的,可能虚化了人名和地名。还有一些刑侦剧则一一切都是真实的,连电视剧中的公安干警们,基本上都是侦破案件的原版人员,清一色的真人真事。例如《121大案》《918大案》等等,就是这样类型的刑侦剧。
燕赵刑警
一个问题出现了,在八九十年代,为何拍摄了这么多的刑侦剧呢?基本上有3个原因,第一,教化各地群众不要犯罪,一旦犯罪肯定会受到严惩。第二,震慑各种犯罪分子,早日投案自首,震慑那些准备作案的人,不要“找事。”第三,体现各地公安干警的艰辛。不得不说,八九十年代,公安干警们确实很不容易。当时的条件极为有限,整天奔波,非常辛苦。
这些刑侦剧确实起到了很大的教化作用,对震慑犯罪起到了一定的效果。21世纪初期拍摄的《燕赵刑警》和《谁是真凶》,成了最后的纪实性刑侦剧。进入21世纪初期以后,各种类型的纪实性刑侦剧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么,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红蜘蛛
首先,不利于对公安干警们的保护和保密。由于相当一部分刑侦剧,都是公安干警们真实出镜,这就出现了一个很不利的问题。出镜的公安干警们,在以后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容易被群众和犯罪分子认出。尤其是执行跟踪或者卧底任务的时候,公安干警会面临很大的风险。例如一位公安干警前往超市购物的时候,由于曾经出演某个纪实性刑侦剧,被群众认出。
虽然没有什么风险,但其他的公安干警,不一定都能遇到这么幸运的事情。出于对公安干警的安全考虑,进入21世纪初期,各地公安干警们,不再真实出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打黑风暴
在拍摄电视剧的过程中,采用了非常真实的手法,可能会或多或少展示公安机关侦破案件的一些手法和思路,这就是问题了。对于一些犯罪分子来说,如果依靠这些纪实性刑侦剧进行反推敲、反侦察,然后进行作案,肯定会明显加大公安机关侦破案件的难度。
例如在河北省的一个真实案件中,当公安干警们冲进犯罪分子家里的时候,犯罪分子正在看纪实性电视剧《黑白大搏斗》,明显正在学习、借鉴。由此可见,过于纪实性也会出现副作用。与此同时,对各种纪实性的刑侦剧,也有很严格的规定。必须进行反复推敲,不能过多展示破案手法,因为容易让各种准备犯罪的人进行反推理。
黑白大搏斗
还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那就是受众群体。在八九十年代,当时的人们喜欢看各种刑侦剧和生活剧。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各种偶像剧开始逐步崛起,例如各种“小鲜肉”。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不喜欢各种类型的刑侦剧,更喜欢看各种青春剧或者校园剧。刑侦剧失去了很大一部分观众来源,投资拍摄刑侦剧的比例,自然会大大降低。
第六代导演们不再热衷于刑侦剧,而且更喜欢拍摄各种娱乐剧。拍摄影视剧自然需要考虑成本的问题,最终的目的肯定还是盈利进入21世纪初期,出现了各种刑侦剧,案件基本上都是虚构的,而且是以刑侦为辅助路线的情感剧。夹杂了大量的情感剧情,成了四不像电视剧。
既没有偶像剧的活力,也没有专业刑侦剧的韵味。对于七八十年代的人们来说,仍旧喜欢看这些老剧。上述类型的刑侦剧,作者几乎每年都会看一遍,对于每个案件的剧情都很熟悉。那个时候,纪实性影视剧的演员们,当时并不起眼,但是现在却成为了老戏骨,例如白宝山的扮演者。最近几年,刑侦剧似乎开始复活了,不过进行了各方面的改良,作者也发现了一些特点。
第一,老中青观众们,其实并不抵触刑侦剧,仅仅是抵触那些“假片”。第二,可以采用各种真实案例,不过,需要删除公安干警们的侦破技巧。第三,既然公安干警们无法本色出演,可以邀请各种正剧老戏骨参与其中。
这种类型的新刑侦剧相信会有很大的市场,既能教化群众们不要犯罪,同时体现公安干警们的艰辛不易。关于我国公安机关建设的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