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听闻有《楚汉骄雄》这部描述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时候,想看的欲望是很低的,所以一直没有看。
一来是楚汉的历史太过于耳熟能详,有太多相关的影视作品,按照TVB的尿性,剧情一般都会按照历史的进程进行,感觉不会有太多的新意;
二来是江华和郑少秋两位主演有着其他角色印记,一个是《寻秦记》里的嫪毐,《九五之尊》里的雍正,一个是《楚留香传奇》里的楚留香,《大时代》里的丁蟹,看他们演项羽、刘邦怕会不习惯,会出戏。
在影院大门紧闭,又在没有新剧可看的时候,也许是时候补一下这部口碑其实不差的TVB历史剧了。至少在楚汉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楚汉骄雄》是名列前茅的。
果然,剧情都按预料中的发生。
秦朝末年,民不聊生。在秦始皇去世后,各路起义军开始行动,项羽杀殷通,刘邦斩白蛇,熟悉的历史桥段一一再现。
可能编剧也觉得,大家都知道刘邦最后赢了,所以干脆采取了倒叙的形式讲述故事。
一开始就让已经成为皇帝的刘邦出来,他怀念起和项羽的往事,并且初步说明一件事。
刘邦的历史形象和剧中的形象有所不同。
历史上,刘邦是出了名的流氓,无赖,郑少秋饰演的刘邦却解释说,耍流氓是逼不得已的,为了在乱世中生存啊。
这也暗示了剧集的主题,在动荡的年代中,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命不由我。
为了突出这个主题,编剧做了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事情。
加入了星象命运等玄学元素,范增、张良夜观星象,就知道了刘邦会取代项羽成为皇帝,不详之剑和不详的女人都去到了项羽的手上,所以项羽注定会失败。
唯一符合逻辑一点的是,刘邦的赤帝子传说是吕雉的公关手段,而不是真的传说。
增强了“宿命论”的影响,令到《楚汉骄雄》真正的优点被削弱了不少。
这部剧做得最出色的地方,是对角色的塑造。
刘邦虽然被洗白成了烂好人,但他是具有角色弧光的,一开始他只是一个安贫乐道之人,对起义的事情不那么重视,直到一位兄弟的死才让他变得认真一些。
吕雉,也就是后来的吕后,像极了一个穿越者,她一眼就知道刘邦能成大事。而聪慧的她自己也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是比较典型的女强人设定。剧集仅仅通过隐忍刘邦纳妾的事件,就说明了她的野心非同小可,堪称是角色塑造的教科书。
项羽被塑造成了一位真英雄,有勇还有谋,是一个信奉我命由我,人定胜天的角色形象。江华的表演超出预期,他的霸气一下子就把《楚汉传奇》里的何润东比了下去。
项羽其实和范增为代表的,宿命论的那一套形成了对立。
然而既定的历史事实令到项羽的努力变得无力,好像他再怎么有英雄气概,在命运面前都是渺小的。
再加上另一位主角刘邦,他本来是一心想要辅助项羽,让项羽当皇帝,自己想过有点小钱的市井生活,最后却被命运操控,成了皇帝。
那么《楚汉骄雄》所传达的主旨是有些悲观的,项羽刘邦两位传奇都无法与命运对抗,人不能胜天,越想努力得到什么,如果一切已经注定,那再怎么努力挣扎都无法改变结果。
当然,在没看完全剧之前不能下定结论。
也许编剧的目的是,教人怎么去面对命运。
人生总是有太多的事情和个人意志背道而驰,有时候固执地反抗,痛苦,不如学会接受,学会承担。
只是,想表达宿命论有许多方法,用一些玄学的方式绝对不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剧集能玩出《十二猴子》、《前目的地》的感觉,或许可以更上一层楼。
可能有人觉得《楚汉骄雄》经费有限,制作粗糙,不仅和内地的那些历史大剧差了一个级别,而且还让楚汉相争的史诗故事失去了恢弘大气的感觉。
但仔细想想,剧组简陋的布景道具可能就是古代的真实情况。
那时候的战争,也许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气势磅礴,而是大规模的帮派厮杀罢了。
历史巨制中的宏大场面,都只不过是想象,是经过艺术加工的。
毕竟古代没有摄像机,不像至少有照片的近代史,有一个参考标准。
有史诗感的艺术作品更具观赏性,但没有的话,也不能说它“不够真实”。或者以一定要有史诗感的标准来衡量一部历史剧的好坏。
另外,《楚汉骄雄》对历史的改编是很有想法的。
编剧拿项羽和刘邦结拜的事情大做文章,加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明明是双雄对决,变成了双雄的惺惺相惜,兄弟情义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比如项羽为什么要在鸿门宴上放过刘邦?
剧集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因为刘邦和项羽是真兄弟啊。
项羽知道刘邦这哥们根本没有称霸天下的野心,他根本没有足够的理由,去听信范增的玄学杀死一个好兄弟。
还有听闻黎耀祥扮演的韩信会在后面很抢戏,这大大增加了让人看下去的动力。
原来黎耀祥在2004年就展示了他完全可以驾驭这样的枭雄角色,也难怪他能够在之后的《秀才爱上兵》、《巾帼枭雄》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