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写到民国时的天津,往往是从这么一段话开始的:
那时天津人打的电话就是爱立信的,坐的电梯就是OTIS的,用的香皂就是联合利华的,吃的西餐就是起士林的,坐的叮当作响的电车就是奔驰的。
据曾任北洋国务总理颜惠庆晚年回忆,当时津门生活“十分有趣,迷人”。
从吃喝上的讲究,或可略见一斑。
天津的普通人家,当然是以出卖劳力为主,因此吃食以高油、高碳水为美味,如果现在的健身教练看了,一定大摇其头。
比如,脂油饼,是用葱花、盐末和生猪油做的。生猪油切成钉子块,葱花和盐末,全都放在面里,做成饼式,它的做法同烙饼一样,味道咸中带鲜。
要做的好吃,猪油必须越多越好,因为猪油多,烙出来吃着越脆。不然,那就不好吃了。
脂油饼,现在叫葱油饼。
饽饽、窝头,虽说全是用棒子面(津人指玉米面叫做棒子面)做的,因为形式不一样和做法的不同,才有这么两种名称。饽饽须在锅里贴,窝头放在笼屉里蒸。贴饽饽所吃的菜,天津人最喜吃熬鱼,故有“贴饽饽熬鱼”一句话。
贴饽饽熬鱼
金裹银饼,外面是白面,里面是棒子面,两种面搀和一块而成的饼。还有一个名称,又叫做“穷人美”。因为穷人常吃棒子面,想要吃顿白面大饼,家中人口众多,又为经济所限,当然很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才想出这么个吃法。这种饼虽是穷人发明,那富有的人家,以为新鲜,也有做这种饼吃的。
米饭。米食之中,除大米干饭,还有一种所谓的咸饭。咸饭的做法,是用时剩下的干饭,添些羊肉、海虾米、白菜、香油和盐……等的佐料,一起放在锅里煮熟,也有用生米做的。吃这咸饭,最好在冬天,因为气候严寒热烘烘吃它一碗,似乎觉着暖和的多了。
羊肉咸饭
吃米食的菜,计有炖肉、扒肉、蒸鱼、川丸子、蒸丸子、蒸鸡蛋糕、虾仁会豆腐、虾酱会豆腐、螃蟹羹、煎丸子、溜鱼片、炒虾仁、扒鸡、扒海参、会素帽、烧茄子、玉瓜拌豆腐、会杂碎、扒野鸭等。
当然,这是俗到胡同里的烟火气,对于文艺癖爆发的民国粉丝,天津还有诸多的点心和小吃。
他们不断在吃零食
这样有趣、迷人的生活其实更是名流的,他们的一天自然离不开零食。
张爱玲是今日中国小资的“祖师奶奶”。张所展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20年代的天津生活,是“张迷”最痴迷的气息,她所记载天津零食大致包括以下项目:
老大昌面包、糖炒栗子、烘山芋、牛酪红茶、山芋糖、盐水花生、云片糕、爆玉米花、草炉饼、粘粘转、蜜酿火腿、桂花拉糕、糖水炒米、松子糖、芝麻麦芽糖、大麦面子、酒酿饼、奶油巧克力、冰淇淋、蛤蟆酥、炒白果、臭豆腐干、粽子汤团、合肥丸子、萝卜饼、茉莉香片、牛油土豆泥、小麻饼、火腿粥、莴笋圆子……
虽然张爱玲对饮食的描写无法与其对服装的描写媲美,但在她的笔下一样琳琅满目、活色生香。
细看张爱玲的童年生活,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打小就对各种食物极其敏感的“吃货”了:
女佣买了个生柿子放在抽屉里,用以去涩。好奇的小煐子隔不了两天,就打开抽屉看一看,似乎放心不下,却不好意思直接开口询问。等时间久了,那柿子也烂成了一泡混水,令小煐子好生心疼。
柿子、糖炒栗子、烤山芋这些天津小孩冬季最爱的吃食,也是当年张爱玲的最爱。她还曾让家里的男佣人带着上街去,“坐在他的肩头,看木头人戏,自掏腰包买冰糖山楂给她吃,买票逛大罗天游艺场。”大罗天,即当年日租界宫岛街(今鞍山道)与明石街(今山西路)交口的综合娱乐场所。
下图:天津大罗天
除了柿子,记得张爱玲还说过她像《红楼梦》中的史家老太太一样偏爱各种甜软口儿的吃食。其中,自然少不了驰名大江南北的——天津栗子。张爱玲在天津是否吃过糖炒栗子,不可考。不过到了上海,在她居住的赫德路口爱丁顿公寓附近,即有一家售卖糖炒栗子的大炒锅。
张爱玲自述回家途中,都会在这里买上一包,她喜欢闻炒栗时饴糖和黑砂散发的那股焦香。
还有松子糖,是的,位于天津法租界32号路的张家洋房中,经常摆放着松子糖:
“松子糖装在金耳的小花瓷罐里,旁边有黄红的蟠桃式瓷缸,里面是痱子粉。下午的阳光照到磨白了的旧梳妆台上”。这是典型的张爱玲的格调,透露出一种陈旧而奢靡的气息。松子糖给予张爱玲的记忆虽然甜美,但弟弟张子静却吃不得,张爱玲在《私语》里记述:“我弟弟实在不争气,因为多病,必须扣着吃,因此非常的馋:看见人嘴里动着便叫人张开嘴让他看看嘴里有什么。病在床上,闹着要吃松子糖——松子仁舂成粉,掺入冰糖屑——人们把糖里加了黄连汁,喂给他,使他断念。”
张爱玲嗜吃的松子糖却是典型的南味零食,明代张岱的《陶庵梦忆》曾提到苏州盛产此物,鲁迅在《两地书》中也曾多次跟许广平提到松子糖。
据考,民国时期天津稻香村有林记、何记、森记、明记等多家字号,主要经营金华火腿、西湖龙井等各种南味食品。当时,距张家不远的法租界浙江银行附近即有明记稻香村,该店不善京味八件,最好吃是牛舌饼、板鸭、腊肉一流,想来张家购买的松子糖等南味吃食即出自这家吧?
下图:左侧为天津老稻香村南货店
九河入海之处,华灯璀璨;新旧交替之时,名流入津。天津成就于民国。
一条海河观光带,半部中国近代史。
溥仪、袁世凯、张学良、冯国璋、汤玉麟、梁启超、曹禺、李叔同、顾维钧,再加上各国领事馆租界,天津这一座城,简直将中国近代史炖成了一锅杂烩。
下图:20世纪30年代,天津起士林咖啡馆
如今这个现代化发展越来越迅速的天津,民国迷们会不会偶尔怀念从前那个穿大褂和旗袍的年代,会不会也想穿越回8、90年前去看一看呢。
打望这样的老照片,你能想童年时的张爱玲随着父亲推开旋转的木门,看到一楼的水晶吊灯,然后跟着父亲坐在深褐色的餐桌上第一次吃起士林的奶油冰激凌的情景吗?
总之,民国是个美食绚烂的时代:八大菜系最终定型、区域之间的美食交流更加频繁、菜品普遍大众化。要说民国美食,则大多与那些鼎鼎大名的民国名流有关。他们好吃、能吃、爱琢磨吃,无论是政坛要人还是文人墨客,都为这舌上味道下足了功夫。
这就是1920与2020交织的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