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杂谈#
前言:
之所以说《蜗居》这部剧现实,是因为整个剧情揭露了太多社会现实,而剧中人物,同样有我们身边不少人的影子。
01、
就说刚毕业出来打拼的郭海萍,和彼时还是男友的苏淳,不就是一批批漂在北上广深的年轻人的缩影吗?
他们都来自小城市,大学毕业后,不情愿回到老家,怀揣着在大城市里生根发芽的梦想,满腔热血,在陌生的城市里打拼。
一开始,挤在共享卫生间和厨房的小单间没关系,逛不上博物馆、伊势丹,没天天看到明珠塔,都没关系,因为希望和热情尚存,他们相信,这些,总有一天会实现的。
但随着岁月流逝,一年年的过去,除了年龄和多换了几份工作,其他的好像什么都没变——比如郭海萍两口子,虽然攒了点钱,但仍然买不起房,不敢要孩子,仍然上无一片瓦,仍然得和楼上楼下的大妈大爷们公用厨房、卫生间,为谁谁家来了亲人而计较水电费,仍然没有多看几眼博物馆、伊势丹和明珠塔!
这一切,无疑让人沮丧,还有必要继续漂在所谓的大城市吗?尤其是,如果回老家,有一份安逸稳定的工作等着你?
海藻就面临着同样的选择。她大学临近毕业,还没找到工作。
第一次,她感到迷茫。若回老家,父母已给她找了一份在银行的工作,她只要回去,有父母亲人的庇佑,以后会找个门当户对的人结婚,她的一生大抵是平静而安逸的。
若留在大城市,确实,大城市什么都有:机会,梦想,金钱……但都不属于她,她不知道要拼多久才能拥有一星半点。
海藻拿不了主意,问姐姐,姐姐眼一瞪,说当然不能,你读四年大学就是为了回去的?
接着,摆出“井底之蛙”理论:你看过这么多大世面之后,怎么回得去?在大城市里,能逼着你去学习,去进步,慢慢地,你就会有一种气质,这种气质就叫奋斗。
于是,这种奋斗论,就她无论如何都要留在大城市,也劝服她的妹妹海藻留在这里。
02、
乍一看,海萍的“奋斗”论挺有道理的,但有两点她忽略了。
首先是能力问题。海萍工作7年,拿的也仅仅是4000元左右的工资,这就证明,她的本事有限,留在大城市,会非常吃力。
其次,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种卯足了劲往上冲的生活。奋斗,更适合那些有明确目标,性格上坚韧不拔的人,她自己,或许属于这种人。
而海藻,明显不属于这类人。她与海萍性格迥异,性子软,做事没主见。当初她来上海读书,原因不过是:海萍在这里。毕业后,同样因为海萍的影响,留在了这里。
一个没有目标,缺少原则,又没有坚强性格和毅力的女孩,一头扎进在光怪陆离、灯红酒绿的大城市,等待她的不会只有美好 ,还有诱惑、陷阱。
但两姐妹都有个共同的特点:抵不住大恩小惠的诱惑。
比如海萍两夫妻想买房,老公苏淳不敢问家里要钱而跑去借了高利贷,海萍怒火攻心地跟海藻哭诉。
海藻救姐心切,问男友小贝借,不成,转而问宋思明借。
钱借来后,海萍夫妇尽管都觉得不妥,但当海藻说出“问朋友借的,不要利息”时,立刻感到占了便宜,轻松收下。
但凡有一点警觉和常识的人,都明白,前不久妹妹才给你们两万,现在又拿出六万,一个月薪三千多的小职员,从哪拿来这笔钱?
即使是问同事借,刚毕业不到一年的新人,和哪个同事的感情深厚到会(敢)借六万给你?要知道,她的男朋友都不肯借。
因为对于打工一族来说,无论工作多少年,六万块都不是小数目。
如果真那么人容易借,郭海萍和苏淳这对职场老人为什么借不到?
海萍夫妇不是不清楚,无非就是抱着侥幸、装傻扮懵的心态罢了。
而他们没想到,海藻为了这六万块,出卖了自己。
从海藻的角度来看,更是值得深思。她没想到,自己一个3500元月薪的人,何德何能让宋思明这样的人借钱给他。
无非,有所图罢了。
可以说,能力不足但目标坚定的这样级别海萍,加上唯唯诺诺的苏淳,在买房这件大事情上,将软软糯糯只适合过小日子的海藻,一步一步地拖了进来,间接让她一步步踏上了小三这条不归路。
图:来自网络 侵删
我是@大头芝麻,大龄写作青年,喜欢解构复杂的情感故事!喜欢我,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