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少年Pi》这部电影我曾看过多遍,至今还能感受到当时影院里那绚烂唯美的视觉冲击,在被那个奇幻故事吸引的同时,也被故事背后的残酷人性催泪而下。
《少年Pi》这部电影用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风格讲述了同一个故事,一个充满惊奇和梦幻的神奇海洋探险之旅,一个是毫无想象力的残酷求生苦旅。
少年Pi的漂流,也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没有遇到真正的生死绝境之前,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残酷。在绝境重生之后,你才知道自己的真正信仰是什么。
信仰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二者之间有无尽的纠缠隐喻关系。很多人都已经知道少年Pi、鬣狗、断腿斑马、猩猩与孟加拉虎、厨子、水手、Pi的母亲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其中的隐喻十分明显。
少年Pi:如果不是有理查德•帕克(tiger) ,恐怕我早就死了。
当老虎掉到海中,Pi并没有丢下它将救生艇划走,而是想方设法将理查德•帕克(tiger)救上了救生艇,与他一起漂流,相互对峙,让一种危机感和恐惧时刻保持自己清醒,竭尽一切所能,生存下去。
Pi最初信仰的伊斯兰教,和父母一起恪守古兰经的戒律,不吃动物肉类,不碰动物血液。然而,当他在海上漂流数十天之久,水尽粮绝的时候,他不得不破戒,这就是说,人是没有绝对信仰的,人本身就是纠结的矛盾体。
然而,信仰不是一个选择题,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渴望而已,一种寄托。而理性是一种利的存在,在不同的处境中,理性会为你做出最有利的选择。只是追求并维护现有信仰的人,并未认识到真正的自己,比如在这部影片中:在没有遇到真正的生死绝境之前,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残忍。
Pi在海上的漂流生活就是人生中最浓缩的剪辑,人生也好,生活也好,都是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未知和无所不在的冒险,当下未知的地点,未来未知的方向。在这种冒险中,有时候充满勇气和希望,有时候沮丧绝望。他敢于和猛虎同行对峙,也有绝望臣服的咆哮。
在暴风雨之中,褴褛不堪的少年Pi站在狂风暴雨中绝望狂啸:上帝,你夺走了我的全部,让我失去了我所有的亲人,我臣服!我都臣服!但你为什么还要吓它 ?你还想要什么?你还想怎样?
信仰中的神,并不是理性的,只是人们一种为缓解无助而存在的理想寄托而已,在少年Pi的危机和绝境中,神并没有拯救他脱离无边的苦涩海洋。此时的Pi已经臣服,已经放弃对上帝爱人,上帝能拯救人的希望。
少年Pi在教堂与神父的对话,仍然记忆犹新:
少年Pi:神将自己的儿子Pi到世上,让他为人类受尽了苦难,这叫爱吗?
神父:你所要知道的就是,他爱我们。
中年Pi和作家的最好对话中,
中年Pi:你选择相信哪个故事?
作家:第一个。
中年Pi:所以,你选择追随上帝。
英国当代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留下了一句不朽的诗句:In me the tiger sniffes the rose. 一个更为浪漫的台湾诗人把它翻译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Pi选择用第一种叙事手法讲述了一个梦幻的神奇海洋漂流之旅。
曾经,少年Pi一直在苦苦追求信仰的真谛,少年的Pi是个信仰矛盾的人,在最初对信仰的追逐和求证中,他也曾迷茫过,盲目过,他在后来有过很多信仰,而Pi的爸爸则教育他:如果你同时信仰这么多宗教,那么说明你什么都不信。
少年Pi对信仰仍然是将信将疑,而又如痴如醉,他躲在被窝里看妈妈所讲的有关毗湿奴的宗教经书,眼前出现了灯火阑珊的梦幻,也可以说是他看书睡着了,做了一个神奇的梦。
也许,在Pi成年后的生活中,在这看这本书之后直到一个寻找灵感的作家来访之前,这都是他的一个梦,他都把它视作一个奇妙的梦幻而已:梦幻的海洋夜景,水纹中阿南蒂的发际红,Pi将漂流中出现的海岛隐喻为毗湿奴的化身,也像妈妈的身躯,清澈充足的饮用水、活泼的狐獴、新鲜的水果和美丽的植物,尽管这些看似美丽的东西存在无穷的危险,却被Pi构筑成了一个天堂。最后,Pi被花瓣中的一颗牙齿警醒,恢复了清醒的意识,带着理查德•帕克(tiger),迅速离开了食人岛。
在整个故事快要结束时,才知道,其实这是一个残酷的漂流。最终,Pi脱离了自相残杀的苦海,完全消除兽性,这就是上帝的爱。
一直都是素食主义者的Pi,曾经在命运安排的绝境中,妥协了自己。
然而,在Pi结束了他的漂流之旅,得救之后的余生,他仍然是素食主义者。他邀请作家在他家中共餐时,仍然说我是素食主义者。
人的一生就都在不断地寻求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平衡,这斗争残酷,我们苦苦挣扎。如果身在炼狱,要想离开,理性会让你先成为魔兽,回到天堂后,仍要重新寻找故乡的玫瑰,这朵玫瑰才是最终的理想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