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电视剧这么多,你还会看十年前的剧吗#
【现在电视剧这么多,你还会看十年前的剧吗?】
会的!
我至少看过《人间正道是沧桑(2009年)》四五个来回。一方面喜欢前半部分的电影拍摄手法,后半部分超喜欢瞿恩老师的壮美人生。
一部《人间正道是沧桑》给了我很多很多。
如果我没记错,以领袖的词作为电视剧剧名的只有这一部,“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哦对了,还有《恰同学少年》(但因为有钱枫参演,就不算了吧)。现在回想起来,我依然深深地依恋着瞿恩一家。
孙淳扮演的瞿恩,成熟,坚定,宽容,完美。他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黄埔军校的教官;革命初期,瞿恩对杨立青等一批军事人才进行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启蒙,为他们指引了人生的方向,成为他们的"革命引路人";革命中期,瞿恩受命继续开展地下工作,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革命后期,反围剿失败,瞿恩也是在掩护其他战友转移时不幸被捕,宁死不屈、英勇就义。应该说这样的人生脉络与蔡和森、周恩来、瞿秋白的部分经历极为相似,可以说是三位一体。
有时候我就想,世上真有瞿恩这样的人吗?追求信仰追得如此美丽而又崇高,在他的身上展示出了所有最美好的理想与信念的模样。
孙淳曾用极富磁性的声音娓娓道来 “理想有两种:一种,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理想通过我而实现,纵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编剧在写瞿恩这个人物的时候,一定是读完马列读党史,读完党史读著作,他赋予瞿恩身上太多太多革命先行者的美好愿望了。完美到看不到任何缺陷,他成为了那个年代年轻人崇拜的偶像,是他们走向信仰的指路者,无论在爱情还是信仰上,他永远都保持着理性与成熟,爱得深沉,信得坚定,又从不失个人尊严。他与杨立华(杨立青的姐姐)因为理想主义而惺惺相惜,却又同样因为各自的理想主义而渐行渐远,他可以那样苦涩而温柔地说“想要超越我们彼此不同的政治信仰,拥抱在一起,太难了。 爱的冲动,有时比死亡的伤害来得更猛烈” 。瞿恩和立华的爱情半路终结让人遗憾,但是也只能接受。或者,也许正如杨立仁(杨立青的哥哥)所说,瞿恩只是个适合做情人的人,不适合做丈夫的,做丈夫还得是董建昌。
孙红雷扮演的杨立青初次拜访,看到瞿霞在调皮地和哥哥嬉闹,当瞿恩看到陌生面孔,坦然一笑:“我这个家,什么人都能来”。当他得知杨立青的来历后,便切中要害先泼冷水再想办法,严肃中透着亲切,整个过程中都没有一丝做作之气,这都是发自内心的坦率与真诚。这个第一次会面,让我立刻对瞿恩这个人物,有了一个极好的印象。同时,导演张黎的电影手法也用到了极致,第一视点、第二视点、第三视点被他娴熟地呼来换取,虚实结合、远近变焦都是在艺术感最舒服的时候切进来切出去,把个瞿霞拍的像是从仙境跑出来的天使,杨立青则像天字号的土老帽。这样的风格在瞿霞走出监牢及与杨立青再次见面时,再被反复使用过,我彻底破防了,既感觉到美得要死又特想哭。
说到孙淳,纯正的老戏骨了,甭说台词,就说扮相上就胜出一筹。剧中的瞿恩始终戴副眼镜,斯文、坚毅、浪漫的形态被演绎地无可挑剔。唯一让我不舒服的就是他因信仰不同与杨立华分手后,竟然飞速地与林娥结婚了。不过我也拼命安慰自己,毕竟是在蒋介石白色恐怖大行其道的特殊时期,经费、联络、组织遭到破坏等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还有瞿奶奶(吕中扮演)也有想让儿子早点成家立业,完成瞿家传宗接代的朴实愿望,我也就慢慢接受了。对于后来杨立青接受师母的事,我可是念念不忘耿耿于怀的,怎么能这样?直到今天,我还在消化。
瞿恩在黄埔的学生许多许多,但走上革命道路的少之又少。杨立青也是在思想上一点一点醒悟,一点一点进步的。最可气的是杨立青的班长,带着少将旅长头衔进黄埔的范希亮,虽有一些正气,但还是举起了枪,指向了恩师瞿恩。
这场戏令人难忘,几乎就是选取了先驱者瞿秋白英勇就义的场景。杨立仁和范希亮接到命令,对瞿恩以黄埔礼遇就地枪决,瞿恩在刑场给自己的黄埔学生们上了最后一课,然后主动要求范希亮亲手执行。
就在范希亮举枪的瞬间,镜头切到瞿霞听闻哥哥被宣判执行枪决的消息后,呆立在狱中的画面。梦幻般地两人对话了。
瞿恩:瞿霞,你还好吗?我要走了,不要告诉我们的妈妈,你还记得吗?我和你说过的那句话,世界上的理想有两种:一种,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理想通过我而实现,纵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霞,我走了,我是飞向了光明,在理想的天空里飞翔,霞,你一定要替我好好地活下去。
范希亮扣动了扳机。
不因为别的,单单就这一点,一个人物,我都会死死守住曾经的美好记忆。
回答:尽管现在电视剧很多,但我依然会追看十年前的好剧《人间正道是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