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既是军人后代又是一个老兵的人,军装曾经是我们的最爱。当我们还在襁褓中时,身上裹的也许是染有硝烟的军毯,身上盖的也许是有弹洞的军装。后来我们长大了,父母的军装就成为我们最好的常服和礼服,后来我们参军了,军装又成为我们军人身份的标志。
记得从二三年级起,许多大脚的男同学开始穿解放鞋,四五年级就有不少人开始身着军装了。可怜我海拔低,看着那些个穿着军装的同学心里那叫个羡慕啊。大约在五年级的下学期,脚好歹长得差不多了,我妈特意为我领了双5号解放鞋。它让我激动得一夜没睡好,第二天喜孜孜地穿着去学校,从此光荣地成为了有军装的一族。
文革开始后,由于领袖的影响,军装成了最时髦和最革命的标志,如果没有军装有顶军帽也行。作为军人的后代,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头到脚全是原装军品。
我的第一套军装就是在文革刚开始时穿上的。身着军装的领袖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天下挥手,一时间军装成了潮流的潮流时尚的时尚。我妈将老爷子一件洗的发白的3号军上衣给我,即使在下面折了一圈,穿在身上还是大不少。没过多久袖子上又套上了红袖章。我就是穿着这件军装和其他7个同学一起去串连。从此在这之后近三十年里,我几乎就再没有做过衣服,军装就是我的常服。
串连到了北京的女同学在天安门前合影,个个一身军装。
而地方的年轻人就没有这种方便了,实诚的孩子会拿着近似军装颜色的布料做身“军装”,或者通过交换和交朋友的方法得到军装或军帽,而一些激进的少年则会使用暴力手段去抢。因此,军装常常成为军地少年大规模冲突的导火索。
当时无论男女最时髦的打扮就是一身军装。其中男生顶级时髦的是上装为将校呢或马裤呢军装,然后外罩一件单军衣。脚穿白色回力篮球鞋(也叫大白)或皮鞋。皮鞋依时尚度排名依次是双面松紧口(高腰,现在叫马丁靴)、导弹(三接头)、尉官(高腰系带)。军帽折得全立起来,讲究的里面要用大盖帽的钢丝撑着,戴在头上仿佛是原来的大盖帽。
张新宁这一身是男生顶级标配。
而在男生眼中,女生最时髦当然也是一身军装,但是裤腿好像有个几寸宽之说,脚穿北京黑布鞋,再撇个八字脚,就能吸引足够的眼球。
但是,有军装也有有军装的烦恼。如果家中兄弟姐妹多,老爷子就一套这个呢那个呢,给了老大就给不了老二,儿子穿了女儿就穿不成,兄弟姐妹之间常为此争吵也是有的。
1965年6月1日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取消军銜制。
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的六五式军装走上历史舞台。
其实我军(主要指陆军)在60年代前军装是土黄色的。很多文艺作品中都写到绿军装红帽徽,这是指1965年取消军衔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取消军衔后军队的服装正式进入绿色时代,这个“绿”而且还有个很响亮的名称“国防绿”。可能当年印染技术相对落后,每年每个军工服装厂每个批次生产的军装国防绿都有不小的差别。
同时适合佩带军衔的老式土黄色军装依然在穿着,其中一种叫“人字呢”布制作的军装最受欢迎。它说是呢其实是布,仔细看布纹有人字状,这种军装越洗越白、越洗越柔软,深受大家的喜爱。
我和韩良在长江大桥上的合影,两人穿的都是人字呢布料的军装。
1969年12月当兵了,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军装,直到出发的前几个小时我们才领到军装。我们那年军装恐怕在我军历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细帆布的面料染成豆青色,新的还算好看,但一经水洗就成了白一块、青一块。
那时部队军装颜色五彩缤纷:有洗得发白的人字呢、有黑绿色、有草绿色,再加我们的豆青色煞是好看。上面这张是照片我所在的通信连干部合影,虽然是黑白照片但依然能看出军装颜色的差异。
这张拍于1970年元旦的通信连干部战士合影,更能看出军装颜色的差异。直到1973年军队开始统一换发了的确凉和涤卡军装,部队军装颜色才真正用国防绿逐渐统一起来。
这是当年在上海当兵或上军医大学的女同学合影。女兵的服装除夏装为小翻领外,其他与男兵完全一个样。
直到1974年女兵夏装恢复了裙装和无檐帽,阳刚的军营才有了一抹妩媚。这是我妹妹和她的战友穿着新式裙装的照片。
军装是制式的,但穿在各人身上就是有不同。就说军帽吧。帽子前沿要立起来,戴时前额几乎压着眉毛,帽子戴上后要稍往前推一下,帽徽不能缀的太紧(反之棉帽要缀紧),帽徽略显松垮最好下面两角骑着帽檐,这样才显得老练和剽悍,还有一丝俏皮。至于军衣呢,老兵一定知道新军衣要缀旧领章、旧军衣缀要新领章,这样才有对比和反差显出新意。这是青春年少时的同学彭维平。
军装是统一的,不能随意变化,于是许多人就想方设法玩点小把戏以显示标新立异。不少人喜欢在军衣领口缀一条白色的衬领显得整洁,更讲究的是用毛线钩的,当然这大多是女朋友送的。对此电视剧《红领章》里也有反映。这张照片是通信连上海兵毛家俊,仔细看军装领子后有条衬领。
而这一张同学王运强的照片就更清楚了,外衣和衬衣之间的白色衬领。
这是我和王小平、王运强的合影。那时部队没有夏装,一件老白布的长袖衬衣就是夏季常服。许多人只有在背心上下功夫,蓝的、红的、黑的、白的,在衬衣内各种颜色隐约显现争奇斗妍。当年26团的弟兄探亲归队,都要带点小礼物给同学们。有一年王运强探亲回来,带给我们的是背心,而且是当时极为少见的苹果绿,弟兄们穿在身上别提有多美了。
(照片来自网络)
女兵则有个风景三角区之说,这是特指女式夏装领口小翻领一块。那时没有统一制式毛衣和衬衣,爱美的女兵就会用各色衬衣和毛衣装点此处,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这是原空政著名演员肖雄,她就是利用高领毛衣装点风景三角区。
而这位陆军眉眉却用海魂衫来打点风景三角区,既另类又大胆。(图系网上下载)
而这位同学王玉明则内穿那个年代极为少见黑色府绸衬衣装扮,多了阳刚少了妩媚。
(图片来自网络)
军装当年是最时髦的标志,即使上海这个时尚之都,70年代末左右退伍回家的上海兵最流行服饰也是一件军上衣,下配一条“三合一”的裤子,脚穿一双“荷兰头”的皮鞋。
军装还是一些交易的筹码。我刚任干部干事时,我的前任带着我分别拜访了县里的公安局、劳动局、人事局后,还专门去长途车站拜访了一位小头头,为的是今后转业干部报到方便买个车票。这人没什么要求,就是每年以旧换新时帮他换双解放鞋,换个旧军装。
军装还是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道具之一。军队题材的作品里,军装是否穿帮,是衡量其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遗憾是近些年的影视作品中,那些个导演、副导演们常常会犯许多低级错误,让人看了倒胃口。有部所谓“主旋律”大戏《铁色高原》,里面的军官领章上居然还有兵种符号,搞得电视剧里的大尉、大校们的领章恨不得有一尺长。这种错误真让人啼笑皆非。
军装曾经还带动了一个产业,80年代尤其是部队的家属厂,有相当一部分是生产仿制军装的。那时回襄樊休假看到街上不少人穿马裤呢军装。当时我还想到底是三线噢藏龙卧虎。后来才知道全是仿制的,其逼真程度让人惊叹,不用说肩膀上的标志,就连扣子都是带麦穗的八一扣,真该让那些个导演去学学。也是那个年代,有人到干休所收军大衣,一件将校呢或马裤呢要卖近千元。据说在东北那疙瘩,穿上这些军大衣显示身份的重要标志。
转业后我家住在“国立武汉大学”的牌楼附近,牌楼边有一个小店,店主是个老头子。我看到冬天他穿着一件将校呢的军装说:哟,这还是一件真家伙啊。他一听,眼中霎间闪过一丝惊恐和痛苦,也不知在他心中隐藏了多少沉痛的往事。
在各军兵种当兵的女同学。
在一个团当兵的老同学老战友老爷们。
改革开放后,军装渐渐地退出了领导潮流的地位。80年代后,许多城市兵退伍临走前,会拿着旧军装在营房外叫卖,或者换点花生之类的土特产。我等同学,许多人转业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还是与军装为伍。我是直到90年去了合资企业,才从此完全结束了穿军装的历史。细细数来,从66年开始整整24年。如今家里有个木箱,装的都是军装。虽然早已不穿了,数次搬家还是有些不舍没有丢掉。
现在琳琅满目的服装和过去那些简陋的服装完全不能同日而语,渐渐老去的我们衣着也以宽松休闲为主,但是套用一句歌词:虽然西装穿在身,我心依然“军人”心。因为我们是军人的后代,曾经也是铮铮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