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只有依靠人的思考和行为才能将自身显示出来,并成为人的规定。只有当人弘道了,道才能弘人。这就是说,当人是道的思考者和实践者的时候,道也就指引人而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因此,他就是儒家的代名词。正是孔子的思想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千年以来,它影响不绝。在当今世界里,它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孔子成为了中国思想的代表。
孔子虽然述而不作,但他的言论却被记载在先秦的许多典籍中。人们甚至认为儒家的基本经典如六经都是孔子编撰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至少《春秋》为孔子所作。但这都存在争议。不管如何,《论语》 最集中地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话语。孔子究竟说了一些什么?这是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
一般认为,孔子关注的是现实生活,宣扬的是一些伦理教化,故很少谈到道。“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人们只知道孔子关于文献的学问,而不知道他关于性与天道的思想。但这并不是孔子没有言说性与天道。
因为性与天道的问题是中国思想中的核心和高端部分,所以孔子关于它的言说是有界限的。他必须考虑到向谁说和如何说的问题。他因材施教,可能对大部分学生没说,而对小部分学生说了。同时,他也注意到了言说方式,将道的问题化解为日常伦理问题。
在《论语》中,孔子在许多地方都谈到了道。但人们对此也不以为然,认为孔子即使谈到了道,也没有如同老庄那样对道本身进行专门的思考和描述。这种说法有其正确性。但这必须顾及到孔子的思想和言说策略,亦即述而不作。事实上,道在孔子思想中占据关键性的地位,它规定了天命、仁义等个别问题。
虽然孔子对于道缺少明晰的规定,但他强调了道对于人生修养的重要性。孔子说,一个人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道、德、仁和艺是人生最重要的几个事情。但比起德、仁、艺等来说,道具有优先的地位。它作为人之所志,实际上是人生最根本性的目标。因此,“朝闻道,夕死可矣!” 人一旦闻道就可以去死,可见道就是人生的终极意义。
既然道是最高的追求,那么人们就应放弃对于物质享受的贪恋。“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物质享受的贪恋会妨碍人们去追求道。不仅如此,人还要主动积极地追求道,这在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虽然道不远人,但道不是现成地摆在那里,或者主动地向人走来。道只有依靠人的思考和行为才能将自身显示出来,并成为人的规定。只有当人弘道了,道才能弘人。这就是说,当人是道的思考者和实践者的时候,道也就指引人而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但道在孔子的思想中到底意味着什么?
第一、天道。它是天自身的道路,或者是自然自身展开和显示的道路。在这样的意义上,天道就是天命。
第二、人道。它是人所走的道路。人道可能合乎天道,也可能不合乎天道。同时,不同的人可能走不同的道路,因此,“道不同,不相为谋。” 人道最集中地体现为一个国家的道路,也就是天下之道。孔子将它区分为有道和无道。有道是正义的、光明的;无道是邪恶的、黑暗的。有道和无道具体地表现为礼乐等的不同。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有道和无道区分的关键在于,谁是天下的规定者。
当天子是规定者的时候,天下是有道的;当诸侯是规定者的时候,天下是无道的。为什么?天子是天地之子,是替天行道者。而诸侯是被天子所支配的。天子统治天下是合于道的,而诸侯统治天下是不合于道的。
依据天下有道和无道,人们也要树立不同的处世态度。“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道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但鉴于天下有道和无道,人要选择是否显隐。其标准是人与道同一。
天下有道,是道自身的显现。因此,人也要显现于世,并富且贵;天下无道,是道自身的遮蔽。因此,人也要遮蔽于世,贫且贱。显和隐还具体化为人的不同的言行。“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虽然无论是天下有道还是无道,人的行为都应该是正直的,但言语应有所分别。有道时要正直,无道时要谦顺。
第三、道理。它是思想、学说和主张等。道理作为语言形态在本性上是关于天道和人道的思考,并且就是它们的表达。当然,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思想学说,言说不同的道理。孔子也有他自身的道。“吾道一以贯之。” 这意味着,孔子不仅有道,而且只有唯一的道。它贯穿了孔子思想的始终。
天道、人道和道理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道本身的显现。因此,天道、人道和道理三者是可以相通的。
本文节选自《论国学》(外文版:《论中国智慧》),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教授。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