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看点:
- 房住不炒——如何防止房地产断崖式下跌!
- 房地产!“共同富裕”的终极大反派?
- 房市的资金,到底如何流向股市?
- 地产的未来,到底该何去何从?
到了考验手艺的时候了,俗话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房地产发展到当下,用这句话来形容再贴切不过。
数据观察:
咱们先来看看两组最新的数据。
1、70个大中规模的城市房价数据显示,新房二手房,环比、同比涨幅总体延续回落态势,而且是创年内新高。
尤其值得说的是广州,连涨15个月以后,终于迎来了首次止涨。
- 截止昨日,年内各地方调控房地产的总数累积超过400次。
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初见成效,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面临新的错综复杂的形式,接下来的调控将会变成双向的,且更精细化。
大而化之的数据说完了,咱们还是来细说新的格局和未来,不然又要有朋友在评论区留言说,看了一长篇,结果感觉什么都没有说。
我曾经说过,很多人可能要好多年后再回头来看“房住不炒”才明白这句话的根本含义是什么。因为这就像一部精妙绝伦的导演作品,既要领先观众情绪,又要保持反转效果,而且一直都在现场直播。
这部电影的核心主旨其实就一个——“预期管理”。
房住不炒的核心——预期管理
电影开场:
今年以来,最上层在多次会议上都强调过,“三稳”的核心就是稳预期,到底什么意思呢?
预期,就是大家对未来情况的预估判断。
要是回到三年前,你的预期是什么?
如果有人告诉你房价未来再也不会涨了,尤其是劝你不要去炒房、投资多余房产等消息,你会怎么看?
我估摸着,那时候才经历过16、17年疯狂房市的朋友内心无非两个想法:一是觉得,这人脑子怕是出问题了吧,降房价说了多少次多少年,哪次降了?越喊越涨还差不多;二是心里暗想,你丫没钱就一边站,别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简直妨碍我赚钱。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这是不是就是曾经的自己,抑或是身边的朋友?
我们要看懂这部电影,就得复盘一下常规影片的正常循环节奏。所以以下为这个电影的导读内容,方便大家理解影片中的各种反转剧情。
电影导读:
经济周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而且放在很多行业里都一样。
比如楼市、股市。
第一阶段:打死我也不信!
开始的初期,不论是零首付,还是鼓励储蓄向权益类资产过度。不论是买房就落户,还是北交所150万的门槛降低到100万。
老百姓最多的声音无非就是:又来忽悠我,我才不要去当韭菜!
第二阶段:真的!?
当赚钱效应开始形成一种趋势,大家的目光开始聚焦过来,尤其是看到先吃螃蟹的人赚的盆满钵满,按捺不住躁动的内心。
此时的内心独白是:去参与了,怕亏本;不去参与,怕过了这村没这店。
第三阶段:打死我也不信!
涨,还涨,继续涨,疯狂的涨!涨到怀疑人生,怀疑社会,所有的利空消息,都可以变着法的被解读为利多,谁来都不好使。
然后义正言辞的说:挡人财路,犹如断其生路。
这是几乎所有周期的正常运转情况,而所谓的预期管理,就是反着再逆向操作一番。
电影第一部分:
改变预期
生活的真相远比大家想象中更加残酷,经济规律的本质,往往会用一万种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告诉你:我不要你以为,因为你以为什么都不重要!
“房住不炒”的第一步,就是改变预期——“由不得你不信!”
你以为的经济周期,都是像网上随处可见的波浪图形,曲线优美,丝滑的无懈可击。哪怕看到那一条向下的曲线,都感觉充满了轨迹的魅力。
但是对不起,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
如果没有宏观行政措施的干预,那么理论上来说,我们的房市也会重蹈日本和美国的覆辙。继续一路高涨,涨到人神共震,在某一个猝不及防的瞬间,风流直下三千尺。
预期?不存在的!
这就是我们曾经担心的硬着陆,担心的泡沫破裂,担心的系统性风险。
(第一个反转到了!)
什么叫逆周期调节?
要涨的时候反向压一压,要跌的时候反向抬一抬。
就是快要到达高位临界点之前,就必须要压制,我们这三年以来所有的政策核心,是防止继续冲高吗?
是,却不完全是。
站高一点,看远一点。我们真正防范的是断崖式不可挽回的下跌!
曾经的房价,所有人都看好,所以涨价,彼时的价格其实已经脱离了“刚需”的供需关系。而变成了“预期”的供需关系。
什么意思呢?
就是如果房价真的就是计划经济,比如规定死只能一城一房,就是一个常驻城市只能一套房子,而且一线城市的房价只能一万一平,变相炒作就抓起来去坐牢。那这个供求关系就是纯刚性居住的需求了。
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清楚,不论是有房的想要继续买房炒房赚钱,还是没房的怕价格继续涨下去,自己赶不上。本质上来说,其实都是大家的“预期”。买卖的都是对未来的展望。
所以改变预期,就变成了真正的“攻心之策”。
导演的手法堪称高妙,你以为会涨?不好意思,第一层反转告诉你醒醒。你以为是防止房价上涨?又领先观众,第二层反转告诉你,我是怕你摔的太疼。
电影第二部分:
改变规则
前文说过,房地产调控的核心就是预期管理。
作为电影第二部分的开场白是一连串让人震惊的数据:
8月的地产相关数据:
土地购置下降14%(前两天大家应该看到有些地方10宗土地,九块流拍的新闻,对吧。)
新开工面积下降了16.8%
房地产销售下降了21%(这个销售情况差不多相当于2008年)
对宏观的影响:
就增量而言,房地产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6.4%,如果算上建辅建材、建筑装修、家电等相关产业,占比高达41%。
预期,意味着按照过往的套路,我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在第一个部分讲了要改变预期,那第二个部分就是讲如何改变。其本质,当然就是要改变过往的套路,创造新的游戏规则。
修改规则的核心主旨是告诉你:对不起,这是真的!
但是别忘了我们这部电影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是:反向操作!
1、去杠杆、去库存、去风险
你以为这部片子的开始是从18年“房住不炒”开始的?那你就太小瞧导演了。
本片正常故事线的第一个反转从15年开始,为了防止房地产演变成一只脱缰的“灰犀牛”,对整个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系统性的风险,必须要保证“拉的住”、“拽的稳”。
我们在前期的节目里其实反复提到过,社会经济杠杆率之所以越去越高,就是为了把风险自上而下转移过度,把风险分摊到最底层的社会代码身上,保证整体结构不至于因为负债造成头重脚轻根底浅的状态,不然“灰犀牛”被拉住,自己先栽倒了。
这个地方我必须要详细讲述一下:
很显然我们要改变这个支柱性产业不是那么容易的,就连我们普通老百姓一套房子的承重墙都不允许打了,更不要说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加上我们很多地方、金融机构参与的程度太深,例如土地财政、地方平台、影子银行、三方债务、棚改拆建、高库存压力、金融系统风险等等,这些很多是不是都属于整个经济和核心上层建筑?
如果上层的负债和积累的风险太多,是不是就像是头重脚轻,容易栽跟头?所以必须把这些风险、负债、压力、库存全部出清转移掉,得让拉牛的这个人安全了,才能去说拉牛的事情。不然牛没拉住,自己就要摔到土里去。
具体的内容在之前的文章和视频里边都有详细提到,请大家自行翻阅。
这就是拉牛的人,首先,自己得健康,其次,自己必须走在前边。
至于16、17年为什么还要再涨一轮,原因之前讲过,就不提了,直接给结论。
(1)、道德经:“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2)、任何事,中有“先来后到”,外有“能量守恒”,总得有人买单。
2、牧羊人
对于房地产而言,你变秃了,也变强了!
错了!重来!
你变有了,也变穷了,更变弱了。
生死之间有大恐怖,有无之间有大利益。
瞎编的一句话,是我在思考应该如何来表述接下来这一个部分的剧情内容。
我脑子里边闪过的画面是被剪薅了一遍又一遍的羊毛,还有收割了一茬又一茬的韭菜。怎么想似乎都感觉有点残忍,有点无奈,但是这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先问问各位观众朋友,你们有带领过团队,或者当过企业主吗?
那如果有这类经历的朋友,有没有想过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不能让自己的团队伙伴太穷,穷了就会望着别人碗里的人,月是他乡明。
为什么我们现在普遍不喜欢什么高知?因为他们那一代人,尤其是有点知识和信息媒介的人,接触到的就是国外月亮更圆的事实。
这个时候就要造一个梦出来,而且这个梦是要可实现的,这个饼也是要吃得着的。
这个梦,这个饼就是房子。
只要你有了房子,就是城里人,就有城市户口,就有学区教育资源,就有一席之地,就有谈婚论嫁的资本,就有炫耀的本钱……
但是呢,又不能让自己团队的伙伴太富裕,富了的结果要么就是满足的躺平,要么就是积极的胡思乱想。关于这一点就不展开了。
然后呢?
然后请原谅导演临时转场,用另一个比较含蓄的表达方式。
隔壁老美的中产阶级羡慕吗?看似过着幸福的小日子是不是?
对不起,实际上大多数美国人从一出生就开始负债经营,大学毕业多少年都还要偿还欠款和学费的事情简直不要太多,更不要说每个月的各种贷款账单。
只有可供驱使的资格,才有负债经营的权利。
是的,你没听错。如果你连被驱使的资格都没有,那你连负债的资格都没有。美国没有负债的人是谁?就是那些流浪汉为主的社会底层。
如果你正好三四十岁,面临中年危机,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还有必须要偿还的房贷。恭喜你!为了答谢你的辛苦付出,特许你65岁退休。
你有了房子,以为有了梦寐以求的财富,但是付出的代价是必须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继续努力工作。那直接总结一下:
(1)、道德经:“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2)、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难道真以为不需要动力的?有无之间,你要的是利益,我要的是动力。
因为是电影解说,所以拿出来说的是导演和编剧的良苦用心。至于摘除房地产的金融属性、投资属性、教育资格属性、户籍资格属性等等,还有三道红线、两集中等等,属于影片剧情内容,而且算是常规部分,我们之前讲过,就不在这里继续赘述了。
电影第三部分:
稳预期
前文我们讲了预期管理的改变预期、改变规则,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需要一定时间去酝酿、发酵。
还记得经济周期的正序吗?不相信涨,看到涨,再到高位见顶。
预期管理其实就是倒序的方式再来一遍,改变预期就是告诉你,不会让房地产冲到那个高处不胜寒的地步,改变规则,就是要让大家看到房价涨不起来了。
那最后一步呢?
俗套的电影情节,不来一个下跌都对不起观众,是不是?
看着某些一线城市的学区房“银子化成水”,又看着三四线城市的二手房流动性枯竭。弹冠相庆者有之,歇斯底里者亦有之。
而房地产真正的调控才进入下半场,迎来预期管理的最后一步——稳预期。
破而后立,说的就是改变规则过后,目的是建立新的秩序。
既然是“新”的,那就又是一个从无到有的阶段和过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道生一
这里的“一”,指的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新的方向、新的趋势。
如果把整个房地产行业全盘考量,我接下来要用到的宏观数据仅仅是一个例子,并不是准确数据。
未来,如果我们的GDP是6%,那房地产的增值速率就差不多维持在4%,而其他行业的增速肯定要高于6%,可能是8%。
同样的道理,我们不是老说房市是我们整个经济的蓄水池吗?存量财富都流到了房市里边,目前累计肯定超过500万亿的规模。
那么从宏观货币供给来看,M2控制在8%,社融在10%,我们根据实体经济的运营情况想要提取更多的资金量怎么办?
其实,不论是降准还是降息,抑或MLF、SLM,这些资金本质上都是自上而下的。流动性要传递到社会底层,需要很多的中间环节,而且还要保证资金不在金融市场里边空转,脱虚向实,这并不是很容易的过程。而且这也确实是当下整个金融系统里最大的病结。
为了对新朋友友善一点,这里我再啰嗦解释一下这里的情况。
当下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很矛盾?
说咱们有钱吧?
好像工资这几年都没见涨了,而且越来越不敢消费了。
说咱们没钱吧?
好像普通老百姓家里要是每个几十万的资产,都对不起改革开放的成果。
说想投资吧?
实体经济这么差,好像做啥都容易亏钱。
说存起来吧?
高端需求都在通胀,货币贬值,不搞点事情,就是坐以待毙。
你看,消费不起来,各行各业都难以发展,没有发展企业艰难,企业艰难了员工收入也上不去,更没钱去消费投资了。
以前呢,有市场,有项目,就是手里没钱,钱都跑到地产里边去了。
现在呢,鼓励中小微搞活经济,甚至低吸贷款,问题是没市场,没项目,给我钱都不敢接。
估摸着讲到这里,好多没把经济逻辑搞明白的朋友,又要开始叨咕了。肯定抱怨这一轮改革怎么越改越糟糕。
那朋友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房住不炒”,18年的时候任由房地产继续发展下去,继续抢占实体经济的空间,也没有国家出台的针对互联网等企业的各种反垄断等等。
现在会是什么情况?
我想大概率应该抱怨就很少了吧,因为没有时间抱怨,只有时间找钱。
真正悲苦的生活,哪儿还有抱怨的时间和精力。
说回咱们的蓄水池。
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就拿美国来说,股市有风险了,资金腾挪下到房市里避一避。股市起来了,房市的钱腾挪下到股市里涨一涨。
听上去是不是很完美?总归有个地方可以放。
但是对于我们落后的资本市场而言,对不起,行不通。
一边是500万亿的房市,一边是只有90万亿的股市。
一边是水桶,一边是水杯。
怎么倒腾?
房市里哪怕倒腾出个10%,50万亿出来,放到股市里都是天量的冲击。
所以,对于当下的房地产而言,新的秩序就是乖乖的端在手里,拿稳了,拿住了。需要的时候,再倾斜一点流出来。
题外话插一句,请见谅我的脑洞开的有点大。
很多朋友老大不乐意我经常说去散户化,散户到底把股市怎么了,说的祸国殃民一样。
我说,挤房地产资金入市,这是必然的趋势。朋友们又说,股市反复震荡,迟迟不见上涨。
我说,当下必须把整个资本市场的泡沫挤干净,哪怕很多核心资产被压缩了再压缩,也要防止未来金融逐步开放,外部对我们的冲击和影响。
这里呢,我用到啤酒来举个例子。
500万亿的房市就是啤酒桶,90万亿的股市就是啤酒杯。
如果一口气倒多了,倒快了,泡沫是不是都快要涌出来?
所以说,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只有容量足够大,质量足够高,散户的份额足够小,那么在未来新的流动性注入的时候,伴随外资的入场和搅动,整个市场的波动才不会那么剧烈,才有更高的稳定性。
说的直白一点,但凡我稳定的机构数量足够多,足够专业,足够稳定,你外资的进进出出,管你潮涨潮落,我都不再是一洼小池子了,而是一个湖泊,对我构不成多大的风浪和影响。
这里就算是call back了。
呼应最开始咱们说到的“治大国如烹小鲜”。
多了少了,都不行!
快了慢了,也不行!
方向错了?更不行!
二、一生二
这个先要引入一个概念,风险对冲。
很多朋友在投资的时候,经常把分摊风险,和风险对冲搞混了。
鸡蛋不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叫分摊风险,但是与之对应的,也就分摊了收益。凡事都有两面性,而且在你做出选择的时候,你就必须得做出为选择买单的准备。
风险对冲,本质上来说,是为了应对巨大的波动性。
其实大多数的金融衍生品,创立的初衷就是进行风险对冲,降低收益的波动性。
咱们就拿融资融券来说。
如果未来涨100%,也就是一倍的几率是80%,剩下20%的几率可能亏损50%。
那对于我来说,如何通过金融工具平抑掉这种波动呢?
我拿出大部分的钱选择了看多,然后用小部分的钱加一个杠杆选择融券。那么这个策略就可以让我赚了的话,依旧可以赚,哪怕亏损了,也亏损的不多。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还可以择时,在涨起来的时候,卖出一点,跌下来的时候赎回一点。
等等,不是聊房地产吗?怎么聊到股市上去了,而且还说了一堆既不懂,更不会操作的东西出来?
其实,风险对冲的概念,说的就是我们眼下的房地产。
天地生阴阳。
一阴一阳,这就是“一生二”的根本。
一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分化,这是“二”。
一线城市核心区域与非核心区域的分化,这还是“二”。
一边在调控打压房地产,一边又要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这还是“二”。
上一个阶段,因为是“破而后立”当中“破”的阶段,所以意志要坚决。
但是当下“立”的阶段,就是要做到阴阳相生相成。
“限跌令”、“满足刚需”就是双向调控属于“阴”的那一面。
恒大事件,最上层发声,整个行业维持在平稳健康水平,这是“阴”的一面。
防止房地产的负面影响不能波及太广,金融系统主动出面澄清“风险可控”,这还是“阴”的一面。
在中秋节,全球股市大跌,尤其是恒生指数大跌的背景之下,开盘前夕,有多少人是怀着忐忑不安的情绪入眠的?结果,节后开盘第一天,低开高走的行情,这种有别于全球股市,风景这边独好的走势,肯定不是散户能干的出来的事情。所以,这依旧还是“阴”的一面。
可能话赶到这里,心思比较活络的朋友又要开始想:“那我要是选择了分化过后的优质地产项目,不又可以再次狂欢了吗?是不是一线城市的核心地产资源?”
这么想似乎没错,那什么才是一线城市的核心地产资源呢?
凡事必须要有底层逻辑作为支撑!
三、“二生三”
让所有的地产回归本质属性!
这是未来地产最重要的旋律,除了住房的“居住属性”意外,这里我还罗列了三条脉络可供大家参考。
1、工业用地
未来我们将更加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高质量的实体经济。
前段时间大家如果有留心,就看到包括阿迪在内的很多工作,因为疫情和供应链等相关问题,又将越南等地的工厂回迁到中国。
当下,我们是制造业大国,未来,我们将是制造业强国。
所以,这里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用地将得到新一轮的大力发展。
工业用地的本质属性是——制造!
但是你有听过普通老百姓去炒工业用地的吗?
2、乡村振兴
我相信大家在关于乡村振兴这类的新闻里,早就看到了所谓特色乡村、文化乡村等内容。
乡村未来匹配的经营性土地将更为集中,也将进一步得到开发。
农村用地的本质属性是——经营!
当然,这里还是可以多提一点,就是关于宅基地买卖交易,以及康养项目、别墅项目,有没有可能?
远期来看,有。
但毫无疑问,这种项目跟“炒”确实不沾边。
3、商业租赁
线上向线下的回归已经初现端倪,当并不明显。我们迎来的商业新业态将更倾向小、散、近。大型集群的商业综合体开始围绕社交而展开。
简单说一下,比如过去,我们去大型商场基本是为了购物。现在,去这类型的场所,基本是为了社交饮食类的活动。
同时,如果是高新技术、数字经济、金融产业等等比较发达的地区,写字楼依旧拥有着不错的回报率,但是对产业集群的要求很高。
听上去商业租赁这一块好像还有点投资的价值,对不对?
不好意思,像这类型真正运营的非常好的商业地产项目,根本就没有对外销售,而且没有专业的运营团队,也无法管理好这些商业资产。
当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翻平安收购凯德商业地产项目的一些内容,也可以去看看陆家嘴这类型上市公司的业务模式和收入结构。
商业用地的本质属性是——服务!
大家看完这三条脉络,觉得还可以用曾经的投资购房逻辑参与接下来的项目吗?
让经济回归理性,让财富回归常识!
这是差不多事隔半年以上,再次重聊房地产。希望能帮助大家看清未来整个地产的方向和发展脉络。
同时,也是借“预期管理”这个内容,让大家更理性看待这一轮改革和调控的方向及目标,也希望通过字里行间一些零碎的点点滴滴,帮助大家在投资领域建立“预期管理”。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错过的就让它完完整整的错过吧,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对新的未来,不要再次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