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无际的冀中平原是中国人民抗战尤为艰苦的地区。从1940年到1948年,新华社记者石少华在冀中和晋察冀画报社,先后开办了9期摄影训练队、训练班,共培养学员200多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这些学员以相机为武器,活跃在各个战场,记录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壮阔画面,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历史资料。
上左:儿童团员。上右:飞檐走壁。下左:埋地雷。下右:地道里战斗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石少华多次深入战地采访,数次化险为夷,通过敏锐的捕捉与提炼,用摄影来揭露敌人犯下的累累暴行,记录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革命活动,反映了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战斗、生产建设和民主生活。《毛主席和小八路》《地道战》等作品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石少华在华北期间,六进白洋淀,坚持与抗日军民生活同吃、同住、同战斗。当时,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在碧叶连天的荷叶下,活跃着一支神出鬼没、来无影去无踪的水上奇兵:他们时而隐蔽伺机而动,截断敌人的水上运输线;时而化装成渔民,用妙计巧端敌人岗楼,拔掉敌人据点;时而如一把直插敌人心脏的利刃,惩处汉奸,为民除害……这支骁勇的水上游击队,人们亲切地称之为“雁翎队”。石少华拍下了大量雁翎队战斗、生活的照片。《儿童团》《飞檐走壁》《铁骑——冀中八路军骑兵部队》《地道战中的杜伦上尉》《地下运兵》《埋地雷》《狠狠打击侵略者》……这些照片,每一幅都铭刻着一段历史,每一幅都隐含着一个故事。他用一个个饱含激情的镜头,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军民奋起抗日、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将威名远扬的雁翎队永远载入了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
新中国成立后,石少华长期主持新闻摄影工作,后来又成为全国摄影界的主要负责人。他先后参与筹建了新闻总署新闻摄影局、中国图片社、新华社摄影部、中国照片档案馆和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前身——中国摄影学会,为中国摄影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曾任新华社副社长,创办新华出版社,并出任第一任社长。石少华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在理论上卓有建树。他晚年出版的《摄影理论和实践》《摄影工作散论》是他历年发表的文章和讲话选编,集中体现了他的理论思考。
《影像中国:20世纪中国摄影名家——石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