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恨水评价胡蝶:“十分之五六若宝钗,十分之二三若袭人,十分之一二若晴雯。”直率,圆滑与清醒,使她身处飘摇乱世,却没有活成悲剧美人,反而成为一朵“耐风霜”的富贵花。
胡蝶绝对算得上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一生留下一百多部影片,集六个"中国之最"于一身:主演第一部有声电影;第一个被选为"电影皇后";主演第一部彩色电影;第一个代表电影出访外国的明星;被国人评为第一性感女性;中国第一个"亚洲影后"。
胡蝶,原名胡瑞华,生于1908年,在投身电影行业之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幼时家里请了先生为她启蒙;八岁进入天津天主教圣功女学就读;九岁全家移居广州,进入广州培道学校读书;后在北京公立第一师范就读。最终毕业于上海中华电影学校,该学校是顾肯夫等创办的中国第一家电影学校。
我国电影几次重大变革的亲历者
默片时代,《战功》《火烧红莲寺》等片子并迅速成为大红大紫的电影明星,还与阮玲玉合拍了电影《白云塔》。
1930年,电影进入有声片时代,胡蝶成功主演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片《歌女红牡丹》,她把一个忍受丈夫虐待与压榨而毫无反抗、心地善良又有几分愚昧的女性刻画得相当成功。1933年在电影《狂流》中,她塑造的秀娟受到好评。同年,在上海《明星日报》举办的“电影皇后”评选活动中,她以高票当选为“电影皇后”。
1935年,胡蝶等人携《姊妹花》《渔光曲》《空谷兰》等电影出国参加国际影展,默片喜剧大师卓别林更是当面称赞:"胡蝶,你真正了不起!"
电影由默片到有声的跨越,使得同期的许多演员因口音、表演方式和走向国际化等原因纷纷转行离开。而胡蝶一直屹立不倒,靠的不仅仅是天赋,更多的还是勤奋,她自己也说过:天赋上,我不如阿阮的(阿阮,就是阮玲玉)。
胡蝶(左)阮玲玉(右)
拍戏时,每天都最早到片场和导演讨论剧本。虽已大红大紫,但为了更好的效果,她坚持学标准普通话、开车、骑马,为了演好农村角色还跑到农村去生活。
二战结束后,1959年,51岁的胡蝶又一次回到大荧幕,拍了不少电影包括《苦儿流浪记》《两代女性》《街童》等,并凭借《后门》获得第七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是中国女演员首次拿到该奖项)。1966年,58岁的胡蝶拍完《塔里的女人》后彻底息影,结束了长达42年之久的电影生涯。
她最为幸运的是,在我国电影史上的几次重大变革中,她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其中的参与者。
难辨真假的“艳情史”,
胡蝶被誉为民国第一美人,又是闻名全国的电影明星,自然也少不了各种流言蜚语。和初恋情人林雪怀之间的"蝶雪解约案",和张学良跳舞“误国”,拒绝杜月笙追求,被戴笠强霸3年。每一段都被媒体渲染得有声有色,这也让这位“电影皇后”在人们心目中更加神秘,更加扑朔迷离。
和初恋满城风雨的"蝶雪解约案"
在主演第一部戏《秋扇怨》时认识了同为演员的初恋林雪怀。两人因戏生情,在拍完电影后,便迅速订婚。两个人事业上的反差,让林雪怀自尊心受挫,转行从商,却次次失败。她对林雪怀百般迁就,给他钱投资酒楼生意,给他买车买礼物。
林不仅将胡蝶当成“摇钱树,还出去花天酒地。甚至想到利用小报上的花边新闻去讹胡蝶。他委托律师,以不守妇道、举止轻浮之名,要与她解除婚约,还将胡蝶告上法庭。他以为身为明星的胡蝶丢不起这个人,会妥协退让。没想到,胡蝶竟然同意解除婚约,且与林雪怀对簿公堂。
这场闹得满城风雨的离婚官司历经一年多,多次开庭后林雪怀彻底败诉。
"九·一八"之夜,和张学良的"红颜祸国"跳舞事件
1931年,民国报纸新闻称:“日本关东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东北三省之同胞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东北军之最高统帅张学良将军彼时却正与红粉佳人胡蝶共舞于北平六国饭店……”
随后,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赋诗讽刺: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
国难当头之际,国人的愤怒被激起,胡蝶成了宣泄愤怒的靶子,“登报澄清”也无法阻挡无数的污言秽语,谩骂指责。导演张石川等人证明,九一八爆发时胡蝶在外地拍摄影片,众人的口诛笔伐也从未停止。
直到70年代末,才真相大白:张学良司机回忆,1931年张学良听闻九一八事变时尚在北平协和医院;而胡蝶则在天津拍摄影片。事实上,两个人根本就不认识。
非也也好,谩骂也罢,胡蝶照单全收后该干什么干什么。晚年回忆录中胡蝶这么说:“我并不太在乎,如果我对每个传言都那么认真,我也就无法生存下去了。我和张学良跳舞的事情,闹了近半个世纪。现在不都澄清了吗?”
被迫与戴笠同居三年
与张学良跳舞的事情澄清了,但是胡蝶和戴笠的至今流传甚广,这一说法最早见于沈醉的《我所知道的戴笠》一书。
1944年,胡蝶因为逃亡过程中,贵重行李丢失,找戴笠求助,戴笠对胡蝶垂涎已久,为了取悦胡蝶,从国外购买了一批珍宝,胡蝶一看就明白了,收下珍宝。据传,戴笠将胡蝶强行控制,并修建多处住所和花园,为其购买各种贵重物品,还将胡蝶的丈夫潘有声支开去做生意。
(还有说法是这行李是杜月笙帮忙找回,杜月笙借机讨好胡蝶,被胡蝶拒绝,足见这些传闻的不靠谱)
近几年,有学者考证,证实此事为谣言,因为1944年胡蝶被戴笠霸占,又怎么可能在1944年8月到10月前往桂林拍摄爱国影片《建国之路》呢?而且目前有史料证明的戴笠“情妇”,只有余叔恒。
风流韵事向来是越描越黑,所以,对这件事,她从未有过辩解,只在《蝴蝶回忆录》中道:“关于(在重庆)这一段生活,也有很多传言,而且以讹传讹,成了有确凿之据的事实,现我已年近八十,心如止水,以我的年龄也算得上高寿了,但仍感到人的一生其实是很短暂的,对于个人生活琐事,虽有讹传,也不必过于计较,紧要的是在民族大义的问题上不要含糊就可以了。”
对于胡蝶而言,林雪怀也好,戴笠也罢,的确都是生命之中的过客,她和自己的丈夫潘有声长相厮守,在潘有声去世后,讲名字改为“潘宝娟”纪念丈夫。
是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电影女星之中少数的得到美满结局的女子。而且她对我国电影有着杰出的贡献,在民族大义面前也丝毫没有含糊,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女演员。
不含糊的民族大义
对于个人生活琐事,哪怕被讹传,她也不去计较,但是关乎民族大义的事,她却毫不含糊。
1933年,被票选为“电影皇后”后,主办方准备为她开庆功宴,她却以“国难当前,不合时宜”为由拒绝了。后来她说:“几十年来这个像游戏之举的称号一直跟着我,这是观众对我的爱护,我却不敢妄自尊大。”
1941年日军占据香港后中,为了利用中国名人出面宣传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日方曾重金邀请胡蝶出演《胡蝶游东京》,但被她以自己已经息影,而且有了身孕,短期内无法再现银幕为由,严正拒绝。
她说“我虽然只是一个演员,但在民族大难的时候,我很清楚自己该选的道路。
2005年,国家邮电局借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邮票发行之际,特发行胡蝶纪念封1枚,极限明信片8枚,中国电影历史博物馆大堂第一个矗立的蜡像是胡蝶。不只是因为她是电影皇后,更是因为她灵魂里的清醒与坚守。
1967年,胡蝶随儿子迁居温哥华,直至1989年去世,留下一句“蝴蝶要飞走了”,令世人追忆。在那个动乱不安的年代,个人是渺小的,犹如水中浮萍一般,但胡蝶却做到了善终,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