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年仅五十五岁的唐高宗病逝,他临终前对太子李哲留下《大帝遗诏》:天下至大,宗社至重,执契承祧,不可暂旷。皇太子可于柩前即皇位,其服纪轻重,宜依汉制。以日易月,于事为宜。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遗诏虽短,但已经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给了太子李哲合法继承皇位的权力。其中“皇太子可於枢前即皇帝位”更是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地指出了皇太子李哲在皇帝的棺材前面即位就可以了。
手握这样一份尚方宝剑,苦尽甘来的李哲能不露出欣慰的笑容么。然而,事实证明,他笑的太早了,他完成忘了自己脚下还有绊脚石。
这块绊脚石不是别人,而是他的母后武则天。武则天手中本来就有权,这个“摄政”的权力,她已经拥有二十多年了。现在突然要被李哲夺去,虽然李哲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但武则天显然是不愿意的。
她在她也握有唐高宗留给她的“尚方宝剑”——《大帝遗诏》。《大帝遗诏》中后面“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这句话给她保留了最后的希望。
有了这条对于武则天来说已经足够了。接下来,该是母子之间进行残酷的皇权PK的时候了。
武则天和李哲之间的PK只有一个月的期限,一个月后胜负便会水落石出。原来,在唐朝有这样不成文的规定,父亲死了,当儿子的要服丧守孝三年。但这三年并不是整三年,是27个月。但是这一条对于皇帝来说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毕竟皇帝要以江山社稷为重,新皇帝可以依照汉朝的制度,服丧可以用一天来代替一个月。
只有一个月时间,为此,武则天没有迟疑,她选择了动如脱兔的主动出击,选择的策略是狐假虎威。
老狐狸武则天很快为自己找到一只“虎”作为靠山和后盾。这只“虎”便是唐高宗的托孤大臣裴炎。
做为托孤大臣,裴炎这只大“虎”在朝中的份量之重可想而知了,也正是因为这样,武则天这才决定上演狐假虎威的好戏,走强强联合之路。
面对武则天投来的“爱”的橄榄枝,出人意料的是外表耿直的裴炎几乎是没有任何犹豫就接受了。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对于武则天来说,裴炎便是他的贤臣。而对于裴炎来说,武则天便是他的良主。
接下来便是托孤大臣裴炎一展才干的时候了,他很快就为自己的“新主子”武则天献上了一份大礼——一张沉甸甸的奏折。奏折的中心内容是:请求天后临政听朝,处理朝中大事。理由是新皇帝还在服丧守孝期,还没有正式受封临朝,在这个过渡时期,由天后代掌朝政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仪的事。
裴炎这个时候的身份是什么,是先皇唯一指定的顾命大臣,拥有一句顶万句的魄力,因此,他的金玉良言一出口,群臣都保持了沉默。不管是默认还是观望,不管是默许还是观摩,总之,对于武则天来说,没有人直接反对,便是好事一桩,便是喜事一件。
武则天很快以“摄政皇”为由下了一份诏书,加封皇室李家子孙。武则天的施恩之举,效果是看得见的,成功地稳住了皇室宗亲,为其达到不可告人的政治野心赢得了宝贵时间。
同时,武则天对丞相集团中的元老级人物刘仁轨采取的是给一甜枣打一巴掌的政策,一方面提升他为正二品左仆射,让他的爵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另一方面,命他“镇守”老京城长安,美其名曰镇守一方,实际上是把他彻底排除在新都洛阳政权之外,让他空有爵位毫无实权。
武则天把几位新迁升的丞相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通过晋升爵位的方式,来巴结和拉拢他们,以怀柔的方式让他们为自己效忠。同时,为了把裴炎打造成丞相集团中的“一号丞相”,武则天不惜大花本钱,一方面是把裴火从门下侍中升为中书令,另一方面把宰相集体议政的“政事堂”由门下省改为中书省。这样的做的目的就是强化中书省的权力,做为中书令的裴炎此后自然也就成了“一号丞相”,而丞相集体议政的民主集中制,也很快演变成了一人独裁制。
为了达到对羽林军的控制权和统治权,武则天任命大将程务挺和张虔勖分别为羽林军左右统帅,负责洛阳的安保工作。
时间很快到了27天这天,武则天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朝圣”,召集朝中文武百官到乾元殿,在会上,李哲原本以为他将正式登基,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武则天令羽林军把李哲“请”下了殿。不久,她又想方设法把继位的豫王李旦赶下了皇帝的舞台,她“取而代之”,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