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去年亚洲新歌榜公布的年度十大金曲。
上榜的歌曲,代表着过去一年里最受欢迎的音乐。
十个名额,被五个人包揽,更让众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竟然没有一首听过。
而对比2005年的华语乐坛十大流行曲来看,就会瞬间明白,「神仙打架」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是「粉丝打架」的天下。
曾经需要大众认可的奖项,变成了谁有钱谁上榜,谁有流量谁得奖。
2018年的金鹰节,更是出现了让人唏嘘的一幕。
张译凭借着《士兵突击》、《北京爱情故事》等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荣获了最受观众喜爱的男演员。
在领奖时,他激动地说道:「我今年40岁了,我终于拿到了金鹰奖。」
而站在他身旁,手里抱着「最受观众喜爱女演员」奖杯的是92年的迪丽热巴。
凭借豆瓣评分只有2.9的一部影视剧,轻而易举地碾压了同被提名的刘涛、袁泉、殷桃等「老戏骨们」。
她,应该不能理解,张译的激动和心酸。
当奖项失去最原本的意义,狂欢的只剩下各家的粉丝。
在这个流量时代,实力和演技变成次要品,越来越多新面孔活跃在荧幕上,而那些曾经受人喜爱的老面孔们,却在「流量冲刷」中,一点点地消失了。
12月5日,濮存昕主演的话剧《哈姆雷特》在北京举行完最后一场演出。
有记者前去采访,问道他,未来是否还有出演影视的计划。
他平静地回答道:「我没有机会的,影视作品也没有我的活,我演的东西没人看。」
没人看?
十几年前,在那个还没有「男神」一词的年代,濮存昕在《英雄无悔》中饰演成熟稳重,正义凛然的公安局局长高飞,成为了当时被追捧的「师奶杀手」。
收获了一批小到16岁,大到60岁的「迷妹」。
无论是当时的颜值或是可圈可点的演技,拎出来都能吊打如今的任何一个小鲜肉。
就连濮存昕自己也没有想到,名利和荣誉来得如此迅速。
而这大概就是影视剧的魅力。
所以在今天,才有一批又一批的「网红」或者非专业的「流量明星」挤破脑袋,动用全部资源,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演员表中。
成名的迫切,金钱的诱惑,往往让人迷失,再来不及训练好自己的功底就急着吃那一碗不属于自己的饭。
从小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后台长大的濮存昕,在父亲和老艺术家们的影响下深知,演戏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能糊弄观众。
他喜欢表演,常常在学校模仿话剧演员的动作,即使被叫成「臭流氓」也不在意。
毕业之后,他终于走向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人艺舞台。
当他站上舞台的那一刻,才突然明白,这十几平方的舞台远比在台下看着要大很多。
舞台之上,是另一个时空。
而演员的作用,就是将观众和那个时空,恰好好处的连接在一起。
一个好的艺术家,演绎出来的角色,是不会让观众觉得陌生,更不会有「跳戏」一说。
新人濮存昕,在当时还很难做到这一点。
舞台上的老艺术家们,自然看不上他,第一觉得他是关系户,肯定没什么实力,也吃不了苦,第二觉得他演戏总有种「部队范」,没有经验。
大家偷偷在背后,称他为「少爷」。
所有人都在等他知难而退,可他偏要做出点成绩证明自己可以吃这碗饭。
出演话剧《白鹿原》的时候,和他一起合作的,是心直口快的著名女演员,宋丹丹。
一上来,她就毫不留情地说道:「小濮啊,我们从来就没看好过他,他哪会演戏啊。」
很快,濮存昕就迎来了第一个坎。
《白鹿原》中,人物的台词都要用陕西地道的方言讲述,对于这个从小就在北京胡同长大的「少爷」来说,光是语言这一关,就足够击退他了。
被别人质疑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自己都不相信自己。
倔脾气一上来,濮存昕拿着录音机和磁带,把自己在家中关了一周,排练也不去,就在家听台词,自己一个人一句话一句话地琢磨。
一周之后,他出现在大家跟前,就在所有人指责他不来排练时,他脱口而出一段标准的陕西方言台词,震惊了曾经不看好他的人们。
宋丹丹也终于忍不住说道:「这回能演好了」
胡适曾经说过,做事情要「聪明人下笨功夫」。
「下笨功夫」听上去像是一种精神,但对于当时的濮存昕来说,笨功夫是一种办法,也是唯一的办法。
演戏,天赋很重要,但是后天的努力更加重要。
每一个「下笨功夫」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得到认可的濮存昕,并没有骄傲,他知道自己距离一个真正的好演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就像传送带上的一块石头,跌跌撞撞但永不止步。
对于一个表演者,最好的肯定可能是演出结束之后,台下观众的掌声和叫好声,这些对于濮存昕同样重要,但他更想要的是,出演《茶馆》的著名话剧演员,于是之老师的一次表扬。
曾经在后台,濮存昕和宋丹丹,梁冠华走在一起,迎面碰上于是之老师,他迫切地希望他能够看他两眼,但最终于是之没有和他说一句话,甚至眼神的交流也没有。
这对于当时的濮存昕是一次不小的打击,他在心里觉得自己不如他们。
适当的否定,滋生出一种「不服输」的劲。
濮存昕面对表演,变得更加用力。
「忠言逆耳」的道理,谁都懂,可是现在的人变得越来越脆弱,稍微的一点小批评,在网上也能引起轩然大波,动辄发出一则律师函警告。
可是没有批评,何来进步?
当影视剧大不如从前那般纯粹时,濮存昕还是选择回到了能给他安全感的话剧舞台。
因为这里容不得「弄虚作假」。
台上一个人的表演,台下几千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你,出一点差错,都能被指出来。
这是一个严苛到不近人情的地方,但也是最能快速成长的地方。
不到40岁的濮存昕开始出演话剧《李白》,用了十几年的时候,他才觉得自己和「李白」融为一体了,在他的演绎下,跨越了历史长河,「李白」又活生生地出现在大家眼前。
好的表演,就该如此。
演好一出戏,常常让这些「老戏骨们」脱掉一层皮,把身上的血全部抽出来,再换成新的。
他们演得过瘾,观众也看得带劲。
没有流量的时代,只能靠实力取胜。
陈道明在拍摄《康熙王朝》时,戏袍从来不离身,穿着吃饭睡觉,甚至离开片场了,还处在人物的情绪里。
葛优不仅将自己的台词背得滚瓜烂熟,还常常将对手的台词背下来。
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的努力,中国影视也曾到达过一个又一个巅峰。
但如今一部电视剧常常几个月就完成拍摄,导演等不起这个漫长的「换血」过程,投资方更等不起。
当曾经「老戏骨们」引以为傲的奖项,变成可以被粉丝左右的「玩具」时;
当毫无演技的女星拿着8000万的片酬,大言不惭地说道自己就值这个价;
当演员不再代表艺术,而是代表利益金钱时,「老戏骨们」都主动选择了和这个时代脱节。
没有人能看着,自己曾经热爱的东西,就这样被糟蹋。
濮存昕也不例外。
不是没有剧本找过他,哪怕当配角也不在意,但是看看主演的名字,再看看「雷人」的剧情,濮存昕摆着手拒绝了。
一年有几百上千部的影视剧接连播出,能真正受到大众喜爱的影片却屈指可数。
因为热爱而演戏的人越来越少,大多数都把它当成了快速圈钱的手段,这种现状,就像一条臭水沟,洁身自好的「老戏骨们」自然不会往下跳。
濮存昕真如李白一般。
放弃了看似更好的发展,回到了十几平的舞台上,放酒纵歌,如鱼得水。
从《雷雨》演到《茶馆》,从《李白》演到《哈姆雷特》。
一个人把自己的事业推向极致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不断回到自我的过程。
问起真正不接影视剧的原因,他回答道:「不要被骚扰,不要被捉弄。」
当越来越多的「流量明星」开始霸占荧幕之时,「老戏骨们」却像商量好一般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
人们渐渐地对影视剧失去了原有的热情。
「雷人剧」层出不穷,热衷于翻拍经典,却又无法做到超越经典,演戏,成了一件随意的事。
可观众不是傻子,捧在手里的奖项再多,都无法掩盖「没有演技」的事实。
我想,距离徐峥的那句「好演员的春天就要到了」,还需要些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