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入秋了,很多人都开始诵起这首诗了,无论平时爱不爱读诗的人都能背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一名句。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一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时写的,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表现出诗人高扬的精神和开阔胸襟,是写秋的名篇。
刘禹锡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可能很多人对他的认识都停留在初高中学过的《陋室铭》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给大家留下一个郁郁不得志但是拼命自我安慰的穷酸书生形象,“啊,我这个房子虽然又破又小又漏雨,但是因为有我这个德艺双馨的人住而不同于别的房子。”“虽然我被贬了老了,但是未来还有会人为我们的事业前仆后继死而不已。”不怪你们,我也是,小时候不懂事还不喜欢刘禹锡,觉得古代文人那一套穷酸劲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为此感到羞愧。后来看了他更多的诗,了解过他的平生,才算对他有了比较立体的认知。他非但不是一个郁郁不得志怨天尤人的穷酸书生而且还是一个虽遭多次打击但是始终不曾绝望、坚强不屈的拥有坚定意志的斗士。
刘禹锡十九岁游学长安,声名初显。二十一岁进士及第。
“贞元二十一年,德宗继位,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行至江陵,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摘自百度百科)
元和九年十二月和柳宗元一起奉召回京,但一年半后就因为写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触怒权贵被外放为连州刺史。这一去就是十四年,期间他的至交好友柳宗元死了,与他政见不和的武元横死了,不赏识他的唐宪宗也死了。
十四年后,回到长安的刘禹锡故地重游,顿感世事变迁,沧海桑田,正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于是又写了《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他向来豁达,面对小县令的故意刁难,他写“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白居易为他鸣不平“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他反过来安慰白居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但回到京城看到旧景,不免触景伤情,想起曾今的好友,想起二十三年的委屈,所以他明知道写了这首诗可能会给自己惹祸,但是他还是写了,凡物不平则名,他为自己的遭遇感到委屈,为自己才华被埋没而感到不甘。但毕竟年近六十,不再想要抗争什么了,诗里少了许多少年锐气,多了几分豁达、超脱和认命。
不过刘禹锡也幸运地生在唐朝,要是清朝都不知道被诛几次九族了。
一般来说诗人的仕途越是不得意,他的诗途就会愈顺利,刘禹锡也是这样。他被贬朗州前后有十年,在这十年里他写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很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决心。
他被贬谪的地方大多都在南方,是民歌的发展比较好的地方,由于接触民歌刘禹锡的诗也受到了民歌很大的影响。我很喜欢的《竹枝词》就是仿照四川民歌写的。
《竹枝词》其一
山桃红花满山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红花易衰似郎意,流水无限似侬愁。
《竹枝词》其二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竹枝词》其三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这个顺序和原竹枝词九首的顺序无关,是我自己排的顺序)
他的《竹枝词》语言平实,诗意清新,情调淳朴,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刘禹锡性格十分倔强但是因为受道家影响,所以诗里常表现出一种开阔高扬的精神,所以他的诗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黄庭坚评价他说"大概刘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诗优于它文耳。”胡震亨在《唐音癸签》里评价他“禹锡有诗豪之目。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平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其才情之最豪者。司空图尝言:禹锡及杨巨源诗各有胜会,两人格律精切欲同;然刘得之易,杨却得之难,入处迥异尔。”
前人之备述耳。我就不再废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