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中有这样四句谚语: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四句谚语概括说明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豪富与权势,它是全书的总纲。而《红楼梦》一书,正式顺着这个总纲,写出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罪恶史和兴衰史。当然了,在很多人看《红楼梦》的时候,贾府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金玉满堂、豪富大气的形象。但是谁能料到,突然有一天,金玉满堂的贾府中却少了一碗白米饭。
这一情节出现在书中的第七十五回,朝廷抄检大观园的第二天,贾珍的媳妇尤氏来到荣国府,偶然的在贾母这儿吃顿早饭,但尴尬的是,就因为意外地多出了她和探春,使得丫鬟们给她的碗里添的竟然是下人们吃的饭。
红楼梦——剧照
要知道,曾几何时,在贾府中老祖宗的饭桌之上,那是何等的气派?各种山珍海味、鱼翅燕窝比比皆是。可如今,这老祖宗的饭桌上却少了一碗待客的白米饭。但谁也没有办法,此时的贾府一边面临着家族内讧,一边面临着家族经济的破产征兆,一边还听着江南甄家被朝廷抄家的消息。此时的贾家,真可谓是内忧外患,进退两难。
可问题是,为何这曾经风靡一时,大富大贵的皇亲国戚,现在怎就落到如此下场了呢?
其实,贾府的衰落并非是突然的,相反,贾府是自己一步步走向衰落的。在看原著时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在这之前就有很多声音出现,说贾府已经开始穷了。而第一个发出此声音的,就是那个叫“冷子兴”的古董商人,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看,“冷子兴”这三个字,实际上就是冷眼看兴亡的意思,而贾府便是冷子兴所看待的对象。
冷子兴曾说:
贾府“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其意思是说,贾府虽然表面上看上去排场依然很大,看似一番繁荣景象,但实际上贾府已经面临财务窘境了。不过这句话出现的地方是在全书的第二回,贾府里面的很多场面,很多趣事都还没有出现,所以人们在看待这句话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不过,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不断有人加入进来,强化这个声音。比如我们熟悉的贾珍、贾蓉、探春,甚至是薛宝钗、林黛玉都曾说到过。
比如大观园厨房的总管总是不满丫鬟们喜欢挑肥拣瘦,说她们:“细米白饭,每日肥鸡大鸭子,将就些儿也罢了。别说这个,有一年连草根子还没了的日子还有呢!”其实这些并非都是危言耸听,贾府的经济危机正在一步步逼近。
贾府的日子,用王熙凤的话来说,就是“家里出去的多,进来的少”。当然,如果我们想弄清楚贾府里面真正的经济状况,就必须得从贾府的进项和支出来探究一下。
王熙凤——剧照
首先我们来看看贾府的收入来源都有哪些。
贾府是官宦之家,贾宝玉的父亲贾政、伯父贾赦,还有宁国府的贾珍都有朝廷的俸禄。不过,如果你熟悉清代的官员俸禄制度的话你就会知道,其实当朝官员的俸禄是很有限的,即便后来雍正帝设立了“养廉银”制度,但是并非是每个官员都能享受到,其数额也有着明确的规定。我们就拿贾宝玉的父亲贾政为例,起初贾政作为工部员外郎,其官阶只是从五品,一年的俸禄不过就80两银子。要知道,当时大观园里面的那场“螃蟹宴”,就花了二十多两银子,所以其俸禄也差不多只够四场宴席的花费。
后来,贾政被朝廷外放习政,最后官阶达到了正三品,不过其俸禄也只有一百三十两左右。当然了,贾母和王夫人曾被朝廷敕封为诰命夫人,她们也会有朝廷的一些俸禄,但其数额也不会太高,毕竟这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头衔而已。所以我们总的算下来的话,贾府一年的朝廷俸禄也不过就是上千两银子而已。
不过话说回来,在古代当官,从来都不是靠俸禄发家的,想要真正的使自己衣食无忧,且能过上小资生活,甚至是较高水平的生活,只能走点“捷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最好的说明。其实说白了就是贪腐,虽说贪腐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但是在清代时期,这却也是大部分官员的主要收入来源。
贾宝玉之父贾政——剧照
当然了,关于这一点,在小说里也没有涉及,并且作者还强调说贾政为人谦恭厚道,政风很好,所以这项灰色收入并没有被作者设定在其中。但是作者却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收入来源,那便是——庄田。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收入形式呢?其实并不难解释,在清代的时候,有一种比较独特的经济形式,名叫“庄田经济”。关于这一经济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
努尔哈赤早年的时候创建了一种土地耕种制度:将大量的土地与农户一起,赏赐给皇族成员和一些贵族功臣。而这些赏赐出去的土地,每一个独立单位称为一个“庄”。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所分封出去的庄田,基本上都是在关外。等到顺治帝入关以后,庄田的范围就主要在北京周边地区。而这庄田经济的主要特点,就是它地域广阔,出产具有多元性。
在小说的第五十三回,一位名叫“乌进孝”的庄头押送着大批的物资,经历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出现在了宁国府门前。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宁荣二府的庄田是远在七八百里外的山海关或者是辽东地区。当然,如果你仔细观察乌进孝给贾珍的那张单子,就会发现,乌进孝车上所运送的既有粮食,也有几百只鹿、袍子、野猪等一些野味。此外,还有几百斤鱼、几百只鸡鸭鹅、对虾、熊掌等等。
除了上述这些东西以外,庄田还会缴纳一定数额的银两。这一次,乌进孝就给交给了宁国府2500两白银。所以这样看来,庄田经济才是贾府真正收入的大头。
值得一提的是,仅宁国府,这样的庄田就有八九个,一年也有一两万两的收入;而荣国府的庄田比宁国府更大,其收入也自然更多一些。不过事与愿违,这笔进项正在减少,不但这一年乌进孝所上交的数目比贾珍预料的少了一半,而且因为天灾的原因,还有几处庄子报告了旱涝灾害,所以此时的贾珍开始感到着急了。
那么问题来了,贾府的钱都花去哪儿了呢?
乌进孝——剧照
其中贾府里面的丫鬟随从的工资就是一项硬性支出。虽然说在贾府里面办事的人都是包吃包住,但是上到老太太王夫人,下到丫鬟随从,每个月都有固定的工资,逢年过节的时候还会有一定的赏赐。所以我们大概估算一下,仅荣国府就有三四百人,其花销自然不用说,一个月最起码得花费上千两银子,一年也就是一万多两。特别是在大观园建造好以后,除了原来的丫鬟家丁,还得养一批尼姑、道姑、唱戏的人等等,其花销更大。
除此之外,其日常消费也很大。贾府的庄田最多也就能供给一些粮食和肉类,虽然表面上看着数量巨大,但是这么大的一个府邸,每天都有几百张嘴在吃饭,其衣食住行,车马家具,文物古玩,乃至是女子用的胭脂水粉等等,都无一不得去外面采办。而且,像这样所谓的大户人家,所使用的东西自然不会是一些廉价产品。
而就是这样上上下下都锦衣玉食,过得心安理得,根本没人会想过要勤俭持家。比如书中提到像酒酿清蒸鸭子这样如此精致的美食,贾府中的小丫鬟还都瞧不上,甚至说它们油腻腻的,没人肯吃。所以,这样看来,贾府中这样奢靡的日子,一年没有一两万银子,根本下不来。
最后一点便是人情往来。在第七十二回中,贾琏说道:
“要送南安府里的礼,又要预备娘娘的重阳节礼,还有几家红白大礼,至少还得三二千两银子用。”
一个重阳节竟然就要送这么多礼,由此可见像春节这样的大节日,送的就更多了。如此算下来,就人情往来这一点来看,贾府每年的支出也会超过一万两银子。
当然了,如果只是这些开销的话,那么与我们前面所说的进项也差不多也能达到一个收支平衡。毕竟像这样的大家族,家底也还是有的,而且等到丰收之年的话,其收入相对来说也还是很可观的。但是还有另一项支出,对于贾府来说就是很头疼的了。
王熙凤作为荣国府的大管家,她挖空心思,为十年之间的大事都做了相应的经济筹划。不但有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婚事,贾府中各位小姐的出嫁,就连老太太的后事,应该要准备多少钱,并且这些钱都要从哪里来,王熙凤都在脑子里想得清清楚楚。可以说,在王熙凤的一番盘算之下,还基本能够敷衍全局。但是贾府的这一状况,将随着一个形象工程的崛起而开始入不敷出,最后终于走向破产。那就是修建——大观园。
大观园
对于贾府来说,难以应付的便是它最引以为荣的皇亲关系。但也正是因为这一层关系,竟然掏空了贾府。为何这么说呢?
我们知道,因为元妃娘娘要回家省亲,贾府耗费巨资修建了大观园,而这个工程的花费早已超出了贾府的承受范围。虽然修建大观园的具体数额书中没有明确提到,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小细节简单判断大观园的具体花费。其中第一个便是为了丰富大观园的娱乐活动,贾府到苏州采买了一些唱戏的女子,还置办了一些乐器行头,这些花费了三万两;此外,为了置办花烛彩灯窗帘等物,又花了两万两。这两件小事,前前后后就花费了五万两白银,而至于说这么大的一个园子,加上装修,置办各种物品,少说也得花费一百多万两。
贾珍父子俩跟乌进孝三人之间曾有过这样的对话,说的是:
“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精穷了。”
由此可见,贾府历代积攒下来的基业,就为了这件所谓的光宗耀祖的事情,掏空了整个贾家。
综上便是对贾府如何走向破产的一个简述;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参考文献:《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