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等荣誉前所未见。
3月3日,202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正式出炉。
各种鼎鼎大名:
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诺奖物理学家杨振宁,亚洲飞人苏炳添……
但。
其中一个名字,谁都没听过。
陈贝儿。
陈,贝,儿?
谁?
再看她的职业:主持人。
更了不得的是。
这也是《感动中国》20周年以来,唯一一位入选的媒体人。
她干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她只是本分地完成了一个主持人该有的工作。
记录时代。
记录真实。
记录这片土地上沉默的普通人。
01
《无穷之路》。
Sir安利过(点击查看)。
陈贝儿是《无穷之路》的主持人。
她带着4人摄制组,穿云贵峡谷,闯西北沙漠,登川藏高原,足迹遍布四川、云南、广西……
短短3个月,踏足6个省、10个县。
不为别的。
只为以港人视角,实地考察全国各地脱贫故事。
理由很简单。
“她想亲眼看看”。
我拍摄之前就看过一些外媒的报道
说那些村民搬到安置房之后呢
很不习惯 配套又不好
但是我自己亲眼看到的
不是这样的
第一站,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
全州五百多万人口,有一半以上属于少数民族彝族,是国内最典型的连片特困地区。
特困中的特困——阿土列尔村。
绕口?
换个称呼你秒懂——悬崖村。
悬崖村,顾名思义,整个村庄建立在陡峭的山崖上。
许多地方倾斜角度达到七八十度。
不夸张。
这里连一条土路都建不起来。
过去,村民们买种子、卖粮食、上下学等种种出行,只能通过一架架老旧的藤梯。
△ 老式藤梯
国内很多人三四岁就上了幼儿园。
但在当地。
许多人第一次上学,要等到十二三岁。
因为孩子太小,或者不敢爬,或者没力气爬。
20岁外出打工前,许多人“不知道外面是怎么样的”。
没电没网络是其次。
更主要是,没这个心力。
连每天日常用水,都要早上5点起去几十里外的村子挑。
谁来得及去想“世界有多大”。
2013年,全国范围内展开精准扶贫。
数十万调查人员、驻村书记挨家挨户去询问,去考察。
悬崖村也开始有了变化。
通了水,种了脐橙和青花椒,还建了生产合作社。
面对出行这个老大难。
2016年,当地政府决定出资兴建一条钢梯。
2556级。
这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天梯”。
比一般楼梯陡峭不说。
因地形不便,有些地方只能建造钢架,级与级之间有不小空隙。
瘦子一脚踏空,天人两隔。
来。
跟随下陈贝儿的第一视角。
“天梯”建起来后。
悬崖村出圈了。
来了许多游客,也有传媒工作者。
但。
要么不敢爬,要么爬个几十上百级就下来。
更好玩的是。
不少蹭流量的主播眼馋利益,又担心安全。
走一段,下来。
再走一段,再下来。
之后,上不敢上,下不敢下,索性待在山上围观。
陈贝儿也怕。
但她不回头。
爬得慢,就慢慢爬。
对距离估算错误。
以为爬了1/3,实际连1/10都不到。
时不时需要休息,一度需要人搀扶。
给我半分钟,30秒
(喘口气继续爬)
路上,她遇到“飞人”拉博。
上山半小时,下山15分钟。
陈贝儿整整用了他6倍时间,手脚并用才成功登顶。
所以,山顶有什么?
比如拉博的老家。
一个老旧、破败,摇摇欲坠的家。
陈贝儿亲眼看见了。
△ 经过改善之后的拉博的老家
山上,拉博和另一个彝族村民唱起山歌。
Sir全程只听懂一句:
“咿呀呵,告诉我的未来会怎样。”
而现在,拉博们的未来有了答案。
拉博在一家旅行社当向导,月入4000元。
整个村子也搬迁至安置社区,一万元一套新房(剩下的几十万由政府出资)。
他亲切地邀请陈贝儿去新家做客。
只是这一次,两人可以勾肩搭背,并排而行。
02
云南,近缅甸边境的怒江。
处于大峡谷地段,不仅地壳落差大,河水湍急,水流量也不容小觑:黄河的1.6倍。
曾经,过江唯一的交通工具是溜索。
经常有人掉入江中,尸骨无存。
邓前堆是全国闻名的“溜索医生”。
30年来,他出诊5000余次,诊治患者13万余人次,步行约60万公里。
有一次,他背着药箱出诊,一手持手电筒,一手扶着溜板。
但溜索速度太快,到对岸刹不住,整个人撞到石头上。
至今身上还有伤疤。
2016年,云南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进行“溜索改桥”大工程。
几年间注资超过20亿,建造了199座过江大桥,同时兴建大量接驳公路,取代境内全部溜索。
从此,一百多万居民出行不用再冒生命危险。
当地流行种植的一种商业作物叫草果,过去需要人背。
但一家当地企业给农民们出了一个主意:
用溜索运草果。
400多斤一卷的钢丝,村民们每个人背上几十斤,成群结队运往2000米的山上。
过去靠人力需要1小时的路程,现在只需2-5分钟。
将时间成本缩减了12倍以上。
曾经,面对溜索人们很害怕。
但就像一位村民余有芳,一遍遍重复的那句话:
害怕也没用。
没有选择。
如今陈贝儿有不少选择。
前面不远处就是跨江大桥。
但她还是选择乘坐溜索。
她想体验过去的怒江时代。
脚下是奔涌的怒江,人只能死死抓住溜板。
又一次,她看见了。
成功抵达对岸那一刻,她如释重负。
川藏高原。
理塘,丁真家乡,海拔4000米以上。
陈贝儿第一次来到这么高的地方。
她选择坐车,要用2-3天,还提前7天吃高原反应药,希望身体可以慢慢适应。
但一切还是比想象中困难。
2000米以上,她需要吸氧,说话要花很大力气;
3000米,她开始头痛;
4000米胸闷,好像“有一颗大石头压在胸口”。
不得不停留在诊所的病床上。
她自责地哭了,认为自己“不够坚强”。
这是陈贝儿首次不成功。
但很显然。
网友看见了她想看见的。
03
陈贝儿在拍摄《无穷之路》前已是著名主持人。
堪称TVB当家一姐。
采访过迈克尔·杰克逊、小李子等世界巨星;
主持过里约奥运、东京奥运(转播);
连续多年主持香港国庆文艺晚会,曾获万千星辉最佳女主持奖杯。
5年前制作的《嫁到这世界边端》,冒着生命危险,远赴埃及、尼日利亚等地,去了解远嫁港女的生活与婚姻现状。
同样豆瓣高分。
必须说。
《无穷之路》是陈贝儿风格的某种延续。——管别人怎么说,反正我要亲眼看看。
当然。
Sir不能断定陈贝儿看到的就是绝对的事实。
但最最起码。
她表现出了对事实最大的尊重。
在一些“纪录片”里。
你不难看出从主持人、摄像到解说词的敷衍。
一没时间,二没环境,最主要是,没有一个个被记录的人。
他们裹在金贵的现代盔甲里,小心翼翼地去踏足想象中原始、落后的“狂野大陆”。
以猎奇的姿态,在苦难之门上象征地扣了几下,便匆匆回府。
《无穷之路》恰恰相反。
它是躬身入局。
它没有把别人当成异类。
你看。
世俗意义上成功的陈贝儿,总能迅速与各种人打成一片。
见到溜索医生邓前堆,迎上去,双手紧握,坐在田间唠家常。
见到怒江村民普富堆,一口一个“普大哥你好”。
见到拉博,互相拍肩膀、拍大腿鼓励对方。
注意这个眼神。
你看到什么?
Sir第一反应是关切。
不是去标签化眼前人代表什么概念。
而是对他正遭遇的痛苦有着具体的感知。
但。
不必过分称赞陈贝儿的伟大。
如同她本人所说:
作为媒体人,通过镜头传达真实故事是我分内的事。
甚至。
那些记录者本身更值得赞美。
很了不起的人
他们碰到困难时候的那种坚持
跟他们对于生存下去的那种生命力
是非常非常强的
Sir去年在推荐《无穷之路》时说过,非常喜欢这个节目的名字。
涵义非常:
“穷病”的滋生、蔓延、困扰,是现状,是顽疾;
无穷,即全面脱贫。
但贫穷永远是相对概念。
脱“贫”,活得一天比一天好,这是希望,也是没有终点的“无穷”。
《无穷之路》正式播出后。
豆瓣开分9.6。
半年过去时间,仍然稳定在9.5。
即使在香港,教育工作者、学生、白领……各行各业都赞赏有加。
为什么?
表面上。
这是震撼于贫困地区曾经的落后,开心于当地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
我们血浓于水。
今天。
持续处理不善的疫情,日益增多的死亡人数,以及越来越高声量的,带有歧视性的发言和政策……
让世界处在分裂的边缘。
某种程度。
人类再次走到历史的交叉口。
是遗忘了历史曾经犯过的错误,让大坝再一次崩坏。
还是回归和平,回归人性,让爱与善再一次拯救我们。
如果你还没有答案,请侧耳倾听。
这穿越漫长时空隧道,向现在发声的证明: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
让双脚沾满泥土
从雨林到沙漠
借溜索穿过偏见
用钢梯超越了怀疑
一条无穷之路
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李寻欢不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