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吕碧城,大多数的人印象是陌生的,比起“刻薄”的张爱玲,“人间四月天”林徽因,敢爱敢恨的陆小曼,这个女人身上的头衔似乎只有——中国第一剩女。
这不是一个善意的称呼,而她留给世人的照片,是一袭低胸露背的晚礼服,头饰夸张,妆容精致。
她的身上鲜少有风流韵事,也不曾有过太多的豪言壮语,而她实现了世上大多女性都难以实现的独立与自由。
她做过《大公报》主笔,做过北洋女子公学校长,也从过政,经过商。在人生的前二十年,她实现了职业独立、资产独立,随后,她终于迈向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步:人格独立。
44岁的吕碧城,决定作为一个背包客环游世界。在台湾音乐人陈绮贞还在唱着《旅行的意义》时,几百年前,这颗自由不羁的心灵,挣扎着跨越了传统、性别、经济的障碍,追寻着更广阔的自我。
01足 迹
1927年的新年,吕碧城从旧金山启程,自西往东,漫游欧美。这个时候的中国积弱不振,当局腐败,国土沦丧,旧文字连带着古老制度被连根拔起,以严复、梁启超代表的中国男性文人,正在以一己之力重新挽救新旧交替的中国。
对照这一端的吕碧城,她正在极有勇气地搭乘现代交通工具——飞机。
当飞机缓缓离开地面的时候,当飞机起飞时,她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明亮,屋宇、河道、树木“点点如烟,不甚明了”,身侧的云朵环绕,“棉白有光之晴云外,复杂以昏暗之湿云,机身渐为所迷,四望杳杳无睹。”
这种情绪非常复杂,吕碧城再一次靠近了自由。吕碧城的父亲吕凤岐曾任职翰林院,外任山西学政,相当于现在省教育厅厅长,家学渊源。
父亲病逝后,早早定亲的她被退婚。失去了依靠的她,寄居于舅舅家,饱尝了寄人篱下的酸楚。她曾在12岁的时候,就写诗赞扬唐朝女侠聂隐娘,发愿要做脂粉里的荆轲,而她今后的人生,都像是一支蓄力的箭,冲向她的理想抱负。
在第一站洛杉矶,她游览了好莱坞,参观了卓别林等电影明星的别墅。在瑞士日内瓦,她在剧场听歌看戏,聊以消遣,还遇上了半年一次的百花会夜游;在意大利米兰,她撑着花伞在街市中穿行,引人纷纷侧目。她入住了世界上最大的旅馆潘斯乐维尼亚旅馆,在长廊中凝视往来的人群。
她写威尼斯,“桥梁极多,颇饶幽趣,水光波影,摇映窗壁间。陆地则悉用石板铺成,曲巷狭径,颇似吾国苏杭之街市”。
一个单行女性的旅途,注定充满了独自面对危险与挑战的冒险意味。同年七月,她遇上了奥地利的动乱,“旋闻背后枪声如雨……幸近予者多妇女,体力相等,未被挤伤”。
她还在火车中和陌生人分享食物,因为怕被下药偷取财物,所以只敢吃一点。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西方人的印象中,中国女性的模样依然和旗袍、小脚联系在一起,不过吕碧城把晚礼服驾驭地很好,擅长跳舞,留给旁人一个充满幻想的裸露背部。
在西方社会,吕碧城得到了高度的认同,也多次接受西方媒体采访。维也纳报纸用照片记录了吕碧城的形象,身穿“金孔雀晚装大衣,皆中国物”,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群众趋前围绕,握手问讯”。
02闯 荡
回顾吕碧城的一生,印证了西方女性香奈儿可可说的一句话,“生活不曾取悦于我,所以我创造了自己的生活”。
这是一位相当典型的职业女性。吕碧城成名在清光绪三十年前后,此时距离辛亥革命只有一步之遥。
1904年,当女性知识分子还深困于闺中,渴望独立的吕碧城离家出走,只身踏上了北上天津的列车,被当时的《大公报》创办人英敛之赏识,成为《大公报》主笔。她陆续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系列女性改革的政论文章,以一个职业女性的身份进入了男性主导的公共领域。
《论提倡女学之宗旨》、《敬告中国女同胞》、《兴女权贵有坚忍之志》
不久后,她创办了中国一所公立女子学校——北洋女子公学,提倡了女性教育的观念。清亡后,她转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又以女子身份参政。短短几年,她又转账商界,实现了经济独立。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疑惑,一个靠才华吃饭的独立女性,会不会长得不好看呢?插一张特写吧:
诗人樊增祥夸她天然眉目含英气
吕碧城长得很好看,而且又非常乐于打扮自己,这她是否需要婚姻没有关联。吕碧城前前后后遇到了很多出色的男子,袁世凯家的二公子袁克文,李鸿章的孙女婿杨云史,以及诗友费增蔚,都倾慕于她。
她发表了自己的独立宣言:“生平可称心的男人不多,梁启超早有家室,汪精卫太年轻……我的目的不在钱多少和门第如何,而在于文学地位。”
稍后,她又冷静地说,幸而手头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学自娱。
这个半生漂泊,磊落洒脱的女性,用她口中的自娱文学,在西方世界留下了惊艳绝伦的诗篇。
吕碧城游学西方的时候,早已察觉到西方文学思想和主张以及白话文思潮正冲击着中国古典文学精神,她认为中国古典文言之妙,在于能以简代繁,以精代粗,意义确定,界限严明,字句都是锻炼而成,辞藻由雕琢而美,绝非白话俗语能代替。
03古 词
吕碧城其实是一个非常怀旧的人,她如此追求着新生活,却在一个角落又如此固执地使用着古诗词。
吕碧城出身中国书香世家,所受到的教育都是古典闺秀才女教育,词中很少用英文,如果不看标题,很少有人能发现她所写的是欧洲。
她以《玲珑四犯》一牌去写日内瓦铁网桥,以《金缕曲》写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以《一组望江南》细腻描写可口的冰激凌、钢笔。
即便是面对日内瓦的湖水,在她的眼里依然是一副中国山水画:
“盖湖光山色益以朝霞积雪混合而成,吾国古诗‘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之句……湖面靓碧,微腾宝气,氤氲漫天匝地,又忆及唐人诗云,‘漠漠轻阴’”。
而在意大利时,当她看到两千年前的庞贝古城,她想到了中国的兴亡之苦,“人事代谢,于此得实证焉。”
当她第一次登上阿尔卑斯雪山时,她对此非常骄傲,“写蛮笺,传心契,惟吾与汝”,而在大风雪中乘船横渡英吉利海峡时,她写出豪迈词,“打孤舷,雪花如掌”。
“望故国千里”、“故乡渺渺”,每一次新的见闻,都让她回忆起心中的故国旧闻。
在她的心中,故国不是帝国之间的阴谋阳谋,也不是现代理论的冗长理论,故国在她的心中,宁静、久远,是她身处异国,能够归去的家园。
游走于西方世界的她,泄露了不可名状的乡愁。即便是多年的旅行,依然无法稀释掉家国之恨。在一个夜晚,她如实记录了内心的煎熬:
“这天晚上,接到由中国寄来的报纸,拆开看看,国事几乎糟的不可救药,纷乱如麻。……我年来旅居繁华世界,别人猜我酒绿灯红,乐不思蜀了,谁能知道我家国的隐痛,已是铭心刻骨呢?
……遇见外人,才知道我国的地位,在世界上卑微到何等!”,她依然保持了冷静,“西力东渐,华洋的交涉,逐日的繁密,也无可避免”。
吕碧城在北洋女子公学留影
一个女性,要如何在大时代里找到自我,永远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而吕碧城用一生回答了这个问题。她是那个时代里最清晰、坚定、真诚、无畏的面孔,因为她,那个矇昧混沌的时代才有了真实的气息,有了迸发和向上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