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这次真的退休,变成“胡锡退”了。
2021年12月16日12时03份,胡锡进终于微博“官宣”,
老胡转过年就62岁了,到了退休的时候。我已办理退休手续,不再担任环球时报总编辑职务。今后我将以环球时报特约评论员身份,继续为环球时报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继续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竭尽所能。
在此,衷心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环球时报的支持、关注,感谢对我的鼓励,以及批评鞭策。老胡给大家作揖了。
尘埃落定,传了半年的退休终于落地,再见老胡。
老胡今年已经六十一岁,已经超过退休的年纪。
根据媒体资料,1982年,胡锡进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读研究生,后进入人民日报国际部。
1993年到1996年期间,他曾以记者身份,在波斯尼亚战争目睹了地区民族冲突。
1997年10月开始担任《环球时报》副总编辑,并于2005年9月起任《环球时报》总编辑至今。
是中国任职时间最长的报纸主编之一,也是颇具影响力并饱受争议的KOL。
胡锡进时常通过社论、微信公众号,或是微博等社交媒体,发表言论,几乎逢热门事件必评,相当活跃。
有媒体曾经这样描述,称“很少有人能像胡锡进一样,在舆论场中有如此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他在新浪微博拥有两千四百万粉丝,几乎从不缺席任何一次关于公共事件的讨论,是当之无愧的“网络红人”。
“假如你有一个梦想,想让地球变成方的,而且透明,全世界可能只有胡锡进才能帮你圆梦”。
没有人能插嘴所有的话题,没有人能在一个问题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没有人能够同时安抚利益对立的双方,但是老胡能够做到,而且恰恰是他的强项。
胡锡进,自称是一个“复杂中国”的报道者。
更多的人认为他是一个“骑墙派”,拐弯磨脚说一堆,最后谁都不得罪。
只要发生热点事件,他就能骑着墙出现在两派人中间,有信息,有披露、有热度、有方向的发表一篇长篇演讲。
大家都听得云里雾里的,感觉好像是和自己站在一起的,但又感觉不太对劲。
最后天边刮来一阵风,胡总编用力一跺墙头,高墙轰然倒塌。胡总编在空中略施巧劲御风而下轻飘飘的落在了风来的方向。再看对面那些人,被倒塌下来的砖头砸的七荤八素。
再一次,胡总编站在了正确的一边。
有人说他率真敢言、忧国忧民,也有人指他圆滑多变,见风使舵。
有人赞美他总是站在第一线为国家利益发声呐喊,也有人骂他是一个民粹分子,变相涂脂抹粉。
纵观新中国媒体工作者,有如此之成就的,中国难有第二人。
而他自己承认,自己是个复杂的人。
他曾将“一个复杂中国的报道者”作为自己的微博标签,也出过名为《胡锡进论复杂中国》的书。
老胡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在北京长大,198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后进入《人民日报》的国际版。
1993年到1996年期间,他以记者的身份到了波黑,目睹了南斯拉夫的现状之后,让他更加有了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作为《环球时报》的主编,加上特别喜欢怼美国,胡锡进的民族主义标签愈发明显。
作为《环球时报》总编辑,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在传统媒体面临新媒体巨大挑战出现市场萎缩的今天,胡锡进和他的《环球时报》拥有超过200万的纸质读者和3000万的在线独立访问者,无疑是今天中国最成功的报纸之一。
另一个身份就是拥有2400万粉丝的网络红人,从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抖音等自媒体的粉丝和流量来看,胡锡进俨然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网络红人”。
胡锡进是忠诚于职业的人,他的精神世界未必精深但很博大。
今天他能把黑说成白,如果需要,明天就可以把白说成黑。你必须这么理解:这是职业行为。
有人说没有立场是胡锡进的最大问题。
他不是没有立场,而是抉择如何在相同的问题上使用不同的立场。
胡锡进对立场一直采取的是实用主义,哪种立场有助于“老胡这样想”,哪种立场就可以随时登场。
当然,很多时候也没有必要把这些和政治、资本完全挂钩,不过是媒体人的一种活法。
常有人说,胡锡进其实是个明白人。
这是一个说真话很难的时代。
我们不能要求,一个人一辈子都说真话,这实在太难了。
尤其是喜欢赞美的胡锡进,也说了很多我们不敢说的话。
香港闹事的时候,老胡就敢深入一线报道。
中印冲突的时候,都是老胡先说出来的。
中药注射剂的事情、对吹哨人李文亮的评价、能否就地过年的问题……。
如今,在说话很难的时候,学会绕圈子,学会说废话、学会“和稀泥”式发言,才是最好的发言范本。
即将六十二岁的胡锡进真的老了,属于他的黄金岁月早已一去而不复返,他曾经一手打造的《环球时报》胡锡进时期,终究要落幕。
而接替的人也准备了很久了。
2021年6月,就传出《人民日报》国际部副主任吴绮敏则将接任《环球时报》总编辑,而吴绮敏已经进驻《环球时报》数月,准备与胡锡进交接。
资料显示,吴绮敏生于北京,先后毕业于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和首都经贸大学。
1991年,吴绮敏进入人民日报国际部工作,翌年开始从事中央领导同志外事报道至今,完成过随团报道国家领导人访问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千场活动的任务。
此外,吴绮敏还是人民日报国际部高级编辑(记者),十七大代表,也是中国当前一线中央外事记者中从事这项工作时间最长者。
由于工作出色,曾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国际新闻奖等不少奖项。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环球时报》将设立社长一职,由“80后”的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范正伟担任。
范正伟,1980生于陕西绥德,1999至2006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法学院,分获文学学士学位、法学硕士学位。
2006年后长期在人民日报评论部工作,从事评论员文章的写作以及“人民论坛”、“人民时评”等言论专栏的编辑工作,同时也是”任仲平”社论的主要成员之一。
2013年,范正伟曾获得第23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作为代表,他提出了三个意识,分别是:“全球意识”、“问题意识”和“分寸意识”。
范正伟多次参与中央重大活动报导,撰写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等多篇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产生广泛影响。
胡锡进和《环球时报》的胡锡进时期,终究要落幕。
评价胡锡进是一件困难的事,他的面目模糊,增加了认识他的难度。
离开的胡锡进,竟然让人有些舍不得。
胡锡进最让我佩服的一点就是,那么多年夜班做下来,年已六旬,居然头顶还是那么的郁郁葱葱!
这简直违反科学规律!
我真的很羡慕。
不管恨也好,爱也好,就是老胡的能力和影响力,大家都是认可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毁誉参半”总归是流量为王,这点,胡锡进的职业生涯绝对是成功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环球时报》就是胡锡进,胡锡进就是《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能保持数百万份的发行量,有这么高的媒体影响力,和胡锡进有很大关系。
他说话方式与尺度、还有自嗨、自我定位等,使《环球时报》始终保持了必要的热度。
而胡锡进能成为网红,这和他的《环球时报》总编辑身份分不开。
因为这些背景,使得他说话比一般的大V更管用、传播的更远、更有影响力。
某种程度上,胡锡进与《环球时报》互为命运共同体,彼此互相成就。
即便离开《环球时报》,拥有2400万粉丝的老胡依然会有很大的影响力。 他可以打理自己的自媒体、专心写文章、带带货,做一个纯粹的自媒体人,恐怕发声的力度就没那么大了。
倒是《环球时报》,如果没有了老胡这面旗帜,影响力会不会下滑?
没了胡锡进的《环球时报》和没了《环球时报》的胡锡进会如何?
现在还说不准,让时间来回答这一切。
别了,复杂的胡锡进!
衷心祝老胡退休生活丰富多彩。